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桂斌
在第二届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江桂斌指出,从近代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来看,任何一次重大的社会行动或生产活动,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我们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可能带来的新问题,尤其是新污染物带来的环境风险。
江桂斌说,近代的工业催生了全球环境保护的需求,而化学品的快速增长、使用,是新污染物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现在我们很多新污染物、传统污染物已经进入到地球各种环境介质中,包括生物体。新污染物涵盖了广泛的人工合成化学品或微生物,存在于环境中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我们生活中的包装材料涂层、不粘锅涂层、洗涤剂等,还有药品及个人护理品特别是抗生素的滥用,都会成为新污染物的来源。新污染物有三个共性特征:一是绝大多数为目前大量生产和应用的化工产品,尚未对其生产和环境排放加以有效控制;二是污染正在发生,环境介质中的存量较高,对污染的源和汇及迁移特征仍缺乏足够认知;三是缺乏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毒理的数据,对新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还缺乏全面的科学评估。
江桂斌指出,国际新污染物研究从本世纪初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污染物的研究已有40年历史,起步并不晚,但我们的技术研究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治理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国家提出了新污染物治理任务,我们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实施路径。当前,我们的新污染物治理还面临很多突出问题。比如,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的责任主体不明确,企业主动填报意愿不高;化学物质环境填报信息专业性极强,企业填报难度很大;县、市作为新污染物监测主体,技术能力存在较大短板;很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污染物治理方案对科研力量的组织协调不足,研究院所、高校等生力军未发挥作用等。
针对下一步怎么更好地推进新污染物治理,江桂斌提出:一是要加强化学品管理,重视源头控制技术;二是要加强化学品风险评估平台建设,提高新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能力;三是要加强替代品研究,实现新污染物绿色替代。新污染物控制是一项长期事业,将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我们实现碳中和路径的过程中,要一并考虑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诉求,要做到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