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与水利文化

2024-01-01 13:47靳怀堾
山东水利 2023年9期
关键词:水利人类文化

靳怀堾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河东 300170)

水是万物之母、生存之本、文明之母。水养育了人类,它给万民带来的恩惠远远超过世间其他万物;同时,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骄子,不但繁衍生息须臾离不开水,创造文化也少不了水的滋润和哺育。水文化实质是人水关系的文化,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丰富,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多彩。

1 水文化的概念

水文化是一个非常古老而十分新颖的文化形态。说它非常古老,是因为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活动,有了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第一次”,就有了水文化;说它十分新颖,是因为在我国把水文化作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提出来进行研究,是20 世纪80 年代末以后的事。

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认识水、开发水、利用水、治理水、保护水、鉴赏水的产物。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水关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水关系不但延续性人类发展全过程,且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举凡经济、政治、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民俗、军事、体育等各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因而水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水与空气、阳光是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人类早期的历史可以没有钢铁、煤炭、机械、石油,但须臾离不开水——没有水,人类就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就谈不上繁衍生息和创造文化。相对于水而言,钢铁、煤炭、机械、石油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联面不但较为狭窄,且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相对简单,较难衍生出丰富多彩、摇曳多姿的文化现象。由于水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人类各种文化创造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水文化的印迹,例如农耕文化、渔业文化、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花卉文化、垂钓文化等,无不以水文化为基础或前提,从这个角度看,水文化又具有“母体文化”的性质。

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涉水活动是产生水文化的源泉。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本身并不能生成文化,只有当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水发生了关系,人类有了利用水、治理水、节约水、保护水以及亲近水、鉴赏水等方面的实践,有了对水的认识和思考,才会产生文化。这些在人水关系中产生的特色鲜明、张力十足的文化成果,反过来又起到“化人”的作用——通过不断汲取水文化的养分,可以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培育“若水向善”“乐水进取”的品格和情怀。

同文化的概念一样,水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文化前文已经给出。狭义的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包括与水相关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

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水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中国古代,“借助神力治水”的意识和做法,如铸铁牛以镇洪水,干旱祈雨拜龙王,为河伯(水神)娶妇以祈求江河安澜等,是当时普遍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积淀为颇为流行的文化传统。但今天从科学的角度看,完全属于封建迷信,无疑是落后的水文化。因此,对于水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 水文化的结构解析

要弄清水文化的内涵,须从水文化的结构分析入手。水文化的基本结构,是指各类水文化内容彼此交错联系形成的系统的柜架和结构。水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本文把水文化的基本结构界定为物质水文化、制度水文化、精神水文化3 个层次,并以此为前提展开讨论。

2.1 物质水文化

物质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相关的物质成果,是可视、可触的客观存在,是人们水观念的外在、具象化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经过人工打造的水工程、水工具、水形态等。

水工程是指人们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控制、调配和保护过程中建造的各类设施。人类为了创造更加理想的生存环境,在与水相依共处的同时,必须与水旱灾害进行抗争,在除害兴利的过程中,水工程应运而生。著名的水工程有:以郑国渠、都江堰为代表的灌溉工程,以黄河大堤、荆江大堤、洪泽湖大堤为代表的防洪工程,以兴安灵渠、京杭运河为代表的水运工程,以江浙海塘为代表的海塘工程等,这些都是中华先民用智慧和汗水铸就的水利丰碑。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兴建的引滦入津、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堪称现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水工具是指人们在用水、治水、管水、护水、节水等过程中创制出的各种器皿、工具。比如,人类为了繁衍生息,必然要饮水、用水,因此发明了汲水、贮水、饮水等工具。汲水工具早期有竹筒、木桶、葫芦、皮口袋、陶器等,后来发展为铁筒、辘轳、桔槔、压水井、机电水泵等;贮水工具早期主要有独木水槽、石水槽、陶瓮等,后来发展出水缸、水箱、水壶等。

水形态是指经过人工影响而形成的各种水体的存在形式。如堤防约束的江河,拦蓄河湖形成的水面,开发地下水形成的泉(井)流,分别体现出奔腾向前、烟波浩渺、汩汩涌冒,在物质和精神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2.2 制度水文化

制度水文化,是指人们对水的利用、开发、治理、配置、节约、保护以及协调水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法规、规程规范以及由组织形态、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构成的外显文化,是水文化的格式化和规范化。

制度水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法律法规体系。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水法规诞生于春秋时期。公元前656 年,齐桓公和管仲率领由齐、宋、鲁、陈、卫、郑、曹、许组成的“八国联军”南下抗楚,迫使楚成王议和,并在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订立盟约,其中有“毋曲堤”(即不允许修建危害别国防洪安全的不合理堤防)的条文,是为水法规的滥觞。秦汉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水利法律法规,如汉朝的《水令》、唐朝的《水部式》、北宋的《农田水利约束》、金朝的《河防令》等。现今,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为核心的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

中国古代的水利职官制度,包括管理水利的政府机构、官职设置、权力授予、决策程序和运行机制等,相沿成袭,代有发展,深深渗透到国家机器之中。夏商周三代,我国司水的官称为冬官或水官。秦汉时,中央政府水利事务分别由太常、少府、大司农掌管,地方的郡县也“置水官,主平水”,称都水掾或都水长;还有由皇帝临时指派的河堤都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或负责赈济水灾工作,或主持堵复决口等事宜。隋唐以后,逐渐形成了条块结合、分工明晰的水行政与专业管理体系。明清时,鉴于黄河、淮河、运河等河道管理和漕运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创立了河漕总督制度,并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自清代起,河道总督与漕运总督的职责严格分开,漕运总督只管漕粮运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运河、永定河等河道的治理。

此外,民间以乡规民约形式实施的用水分配与管理,也是水制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对农田灌溉渠道的管理,斗渠以下,一般由民间管理,管理者多为乡村德高望众者,称渠长、堰长、头人、会长、长老等。渠长等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除调配水量,保证公平外,还有组织渠道维修养护劳动、征收水费等。

2.3 精神水文化

精神水文化,是指人类在与水打交道过程中创造的非物质性财富,包括水利观念、水性哲学、水崇拜意识以及涉水的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水不仅是哺育人类生命的乳汁,也是滋润人类精神与灵魂的甘泉。

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是中华思想文化的奠基时期,一经横空出世,便奇峰高耸,让后人“高山仰止”,难以企及。举凡哲学、文学、史学、美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以及后来日趋细化的诸多学科,都可以在那个文化光芒四射的时代寻找到源头。其时,涌现出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荀子等人物,都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巨擘。耐人寻味的是,先秦诸子大都爱在水边思考问题,他们的奇思妙想常常是从水中获得。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水分明已由自然之水升华为文化之水、哲学之水了。

水利活动不仅参与了中华物质文明的创造,也参与了精神文明的创造。比如,古代的“大禹治水”所体现的思想、精神价值(如“身执耒锸,以民为先,抑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献身精神,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治水智慧等);现代的“红旗渠精神”“抗洪精神”等,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水利文化与水利行业文化

3.1 水利的概念

“水利”一词是中国所特有的。

翻开中华典籍,在《吕氏春秋》中可以找到“水利”这个词汇。该书《慎人》篇在记述舜之事迹时描述道:“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冻馁之患。”这是我国古代文献最早出现“水利”一词。不过,其中的“取水利”,是指汲取地下水和捕捞鱼虾等水产品,与现今所说的“水利”意义不同。

真正赋予“水利”一词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且至今仍在沿用的,非“水利”专有名词的发明者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莫属。

《史记·河渠书》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记述了从大禹治水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 年)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及其后各地大兴开渠灌溉工程等重大史实。司马迁在用较大篇幅动情描述了汉武帝亲临瓠子指挥封堵黄河决口这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后,写道:“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自此以后,那些当权的官员们在汉武帝面前争着言说兴修水利之事)。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感慨道:“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感叹水在为利与为害两个方面的力量都太大了,表明了他作《河渠书》的动因。司马迁所言的水利,已具有“穿渠”“溉田”“堵口”等含义,并蕴含了兴利与除害两方面较为完整的概念了。

传统的中国水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洪,以确保人类生存安全;二是灌溉,以弥补雨养农业之不足;三是穿渠(开凿运河),以借水行舟。现代社会,水利的内涵比古代大大拓展了,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水力发电、给排水、水土保持、水污染防治、水景观营造、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等。

2009 年版的《辞海》,对“水利”这个名词的表述是:“采取人工措施控制、调节、治导、利用、管理和保护自然的水,以减轻或免除水旱灾害,并开发利用水资源,适应人类生产,满足人类生活,改善生态和环境的活动。”这一表述增加了“改善生态和环境需要”的内容,突出了水利的生态环境功能。

2011 年初,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更加明确地指出:“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这是对现代水利性质和功能作出的最新诠释。

3.2 水利文化

水利文化是指人类在除水害、兴水利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远古时代,由于人类自身能力十分低下,“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列子·汤问》),对水旱灾害等自然现象无能力,只好听之任之。进入新石器时代,伴随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空前提高,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人类产生了防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和实践活动。面对洪水威胁、干旱缺水、交通阻塞等挑战,人类奋起应对,自强不息,通过兴修防洪、灌溉、水运工程走出生存的危机和困境,开辟更加理想的生存天地。水利文化源于人类兴利除害的实践,同时这些实践活动积淀升华出的理念、精神和科学方法、技术手段等,又指导和帮助人类在更高层次上从事水利活动。

3.3 水利行业文化

水利行业文化,是指水利行业内部的从业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行业价值观念、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道德、行业传统、行业习惯、行业礼仪等,是水利行业内部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程规范、传统习惯等。

4 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关系

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绝不是同一概念的不同提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1 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联系

1)母体相同。水文化和水利文化都脱胎于人类文化这个体量巨大的母体,是从这个母体身上衍生出来的“子孙”。

2)实质相同。水文化和水利文化都是人与水发生关系产生的文化现象,尽管涵盖的范围有大有小,产生的数量有多有少。

3)载体相同。水文化和水利文化都是以涉水活动为载体,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水而形成的文化现象。

4.2 水文化与水利文化的区别

1)形成的时代不同。“水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猿相揖别”的人类起源时期,产生于人类与水打交道的“第一次”,距今约200 万年左右。“水利文化”的时空距离很短,其生发的基石是“水利”,它始于人类萌发“水利”意识的时刻。具体时间应该在距今7 000~8 000 年,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和定居时代,有了防洪、排涝、灌溉及凿井等想法并付诸实施之时。而大规模的水利活动则始于距今4 000 多年前的尧舜时代,以鲧禹治水为代表。

2)涵盖的内容不同。水文化作为母体文化,其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广泛,可以说包罗“人水关系”所产生的文化万象。水利文化只涉及除水害、兴水利的领域,其内涵与外延远不如水文化丰富。

同时须明确,水利作为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文化”的特殊形态。由于以除水害兴水利为目的的水利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水利文化在水文化中居于主体地位。人们通常所称的“水文化”,有时特指“水利文化”。

同样的,水利文化与水利行业文化也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相对于水利行业文化而言,水利文化有着更为丰富广阔的内涵及外延,它源于水利又高于水利,它包涵水利行业文化。水利行业文化是水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远不是水利文化的全部。

总之,从逻辑上说,水文化、水利文化、水利行业文化三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或者说是“大文化”与“小文化”的关系,即水文化包含水利文化及水利行业文化,水利文化包含水利行业文化,是从属关系。

猜你喜欢
水利人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人类第一杀手
水利工会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谁远谁近?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