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强国再出发 奋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新征程

2024-01-01 03:11:55孙瑞哲
棉纺织技术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纺织现代化绿色

我国已经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中国纺织工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工业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建设力量,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建设力量。新征程上,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课题,行业要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更好融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构建与之匹配的体量规模和供给体系;更好融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助力弥合城乡差别与区域差距;更好融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持续创造物质财富、树立文化自信;更好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有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更好融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程,增进人类福祉、推动合作共赢。立足产业实际,融入发展大势,构建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稳中有进的现实路径,也是服务大局的战略选择。

1 纺织强国建设稳步推进,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纺织工业融入新发展格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加速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22 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超过52 000 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3 409.5 亿美元,连续第三年保持在3 000 亿美元以上,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不断强化。中国工程院研究表明,纺织行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五个行业之一。中国纺织行业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稳步提升,制造强国建设走在前列。

夯实实体基础,在现代产业的实践中,服务经济,安全发展。纺织行业生产制造能力和贸易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比重70%以上;化纤、面料自给率超过95%,纱线自给率超过90%,装备自给率超过80%,纺织配套自给能力在我国工业体系中位居前列。纺织行业是稳定经济、稳定外贸外汇的重要部门。

彰显民生属性,在共同富裕的推进中,服务区域,改善民生。纺织服装体现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化自信与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纺织服装产业链长、关联度高,中小微型企业占比达到99.8%,带动了全社会2 000 多万人口的就业。在2022 年43 个GDP 过千亿的县域中,绝大多数都将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践行共同价值,在双循环格局的构建中,服务全球,保障人权。中国纺织工业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积极探索产业“走出去”的创新实践。提升全球纺织行业发展的有效性、公平性、平衡性、协调性,以产业发展服务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有力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行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产业发展保障人权事业。

聚焦“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纺织强国的根基更加坚实,现代产业的内涵更加丰富。

第一,高端化发展,科技创新走向引领。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已经从“跟跑、并跑”进入到“跟跑、并跑、领跑”并存阶段。行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在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代表的制造创新,以高性能纤维、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材料创新,以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的国产化率已超50%,高性能纤维总产能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16 年—2021 年,纺织行业有15 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成功建设2 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1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机构。

第二,智能化发展,两化融合稳步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纺织产业深度融合,行业在智慧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管理和智慧营销等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中取得重要进展。2021 年,行业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水平达到56.6,较“十三五”初期的47.8 提升18.4%;纺织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53.6%和46.1%,高于全国制造业平均水平2.8 个百分点和1.9 个百分点。化纤、纺纱、印染、非织造布、针织、服装、家纺等智能化生产线建设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棉纺万锭用工由60人下降到15 人;化纤智能工厂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柔性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行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活跃。

第三,绿色化发展,资源环境更可持续。近年来,行业在低碳转型、污染防治、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行业二次能源占比达到72.5%,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25.5%,万元产值取水量累计下降11.9%,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10%。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2016 年—2021 年共有251种绿色设计产品、91 家绿色工厂、10 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1 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被工信部列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名单。作为最早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工业部门之一,纺织行业启动“碳管理创新2020 行动”和“30·60中国时尚品牌气候创新碳中和加速计划”,一大批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积极加入并稳步落实减碳工作。

第四,品牌化发展,文化自信不断加强。行业以大师、大牌、大事为重点,时尚引领力与话语权稳步提升。从色彩、纤维、纱线到面料、服装、家纺,行业形成了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流行趋势协同研究体系和依托全产业链展会平台、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发布机制。传统文化与时尚设计有机结合,“新国潮”成为时尚的重要力量。行业持续挖掘不同地域文化的价值,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价值符号和时尚产品,苗绣、藏毯、潮绣等民族文化、非遗文化正焕发出越来越大的时代价值。“十三五”期间,国内主要大型商业实体的服装家纺品牌约4 500 个,其中85%左右为自主品牌。原创潮流品牌在质量、设计、文化方面逐渐成熟。

第五,集约化发展,体系优势明显提升。中国纺织行业已经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集群为空间载体,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目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全国试点的纺织产业集群有210个,覆盖企业总户数超过20 万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 万户。形成了柯桥、盛泽、常熟、虎门、海宁、桐乡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品牌国际化、集约化步伐不断加快。安踏、申洲、波司登等一批世界级的企业已现峥嵘。在2022 年《财富》世界500 强中,有6 家涉纺企业入选;在2023 年《财富》中国上市公司500 强中,有涉纺企业14 家,荣盛石化、恒力石化、恒逸石化位列百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完成的4 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有167 家纺织相关企业。2020 年—2022 年,共有三批270 家企业入选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发展呈现蓬勃生机。

第六,开放化发展,全球合作更广更实。中国纺织行业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行业从“产品走出去”向“产能走出去”“品牌走出去”“资本走出去”加快迈进。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比重持续保持三分之一以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纺织业境外投资超过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效带动了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东盟、中亚、阿拉伯国家、非洲等新兴市场正成为产业合作的热土与蓝海。RCEP 协定的生效为行业带来了更大的贸易市场和产能合作机遇。行业正稳步从“走近”过渡到“走进”世界纺织舞台中央,从主动“融入”过渡到逐步“引领”世界纺织产业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合作朋友圈越来越广,在传递中国主张、中国价值中做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2023 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中国纺织工业依托体系优势,稳中向好,展现韧性,在推动经济恢复与市场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2023 年1 月—5 月我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为5 619.0 亿元,同比增长14.1%,较上年同期加快22.2 个百分点。同期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4.6%,较上年同期加快16.2 个百分点;1 月—6 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1 426.8 亿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677.0 亿美元,服装出口749.8 亿美元;1 月—5 月规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为17 892.2 亿元,利润总额为443.6 亿元。另一方面,受地缘政治与全球经济减缓等因素影响,外需偏弱、订单不足等问题突出,行业面临现实压力。1 月—5 月纺织行业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6%,增速较上年同期下滑5.1 个百分点;纺织行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5.2%;利润总额同比减少27.5%。1 月—6 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8.3%。纺织工业正处在产业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我们既要看到增速变化也要看到结构动能调整,既要看到国内发展也要看到世界变化,既要看到当下态势也要看到长远趋势。整体上讲,纺织工业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产业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不会改变。要立足产业实际,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信心,在已有基础上推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2 融入大势,统筹平衡,明确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着力点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要以大历史观洞察危与机、时与势,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抓住主要矛盾,打开全新局面。

2.1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大势中增加确定性

当前,不同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国家间的资源禀赋优势正发生趋势性变化。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治理格局深刻调整。中国纺织行业作为具有全球比较优势的产业,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行业需要准确把握全球供应链合作的新逻辑,在效率和安全的平衡中强化布局;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品牌、世界级产业集群,稳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巩固国际竞合优势。

(2)严格目标审核。一是审核预算单位绩效目标与单位职能相关性,二是审核预算单位申报预算绩效目标指标的科学性,三是审核预算单位申报项目的必要性,四是审核项目预算额度的可行性。

2.2 在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的大势中把握机遇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前景远大、前程光明。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持续缩小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蕴含着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在文化自信的确立中,构筑建立品牌自信、产品自信的时代机遇;在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蕴含着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生态与全新优势。行业要充分融入历史大势,用好时代发展的有利条件,优化供给、创造需求,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持续的技术升级、产品升级、模式升级、服务升级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3 在产业变革汹涌澎湃的大势中抓住关键点

新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着整个经济社会生态,重塑着产业优势和发展边界。制造创新、材料创新、产品创新的系统性发展,推动着产业链再造、价值链提升;多学科的交叉、多领域的融合,加速着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的涌现;全流程、全场景、全触点、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转型,催生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料体系、制造体系、运营体系、管理体系的绿色创新,构筑着产业新的发展优势。这要求我们必须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聚焦高端化、融合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推进创新融合和融合创新,发力产业未来与未来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作为系统中的重要组件,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在大势中找到产业发展的平衡点、着力点。

平衡好制造与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中国都不能缺少制造业”。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要强化制造的基础地位,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特别是印染加工、纤维制造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影响大的领域要作为高端产业予以支持。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推动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一体发展。

平衡好发展与安全。大国博弈、地缘政治的影响更加深刻,全球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与回流进程加速,“近岸外包”“友岸外包”兴起。行业要全力应对风险,保障原材料供应,积极推动知识、科技等要素的全球转移与循环。深化开放,优化产业链国际布局,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与竞争力。

平衡好守正与创新。要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行业的发展要立足产业实际,尊重产业规律,不能“好大喜功”“喜新厌旧”。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在强化传统优势中构建产业未来。要把握好资本规律,引导资本投向实体需要、战略需要,防止资本野蛮生长、扰乱生态。

平衡好价值与责任。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产业的价值判断、内在关联与成本优势正在重塑。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坚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强化绿色创新对产业未来的战略支撑,促进产业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协同共进、高效统一。

3 系统把握,重点突出,建设完整、先进、安全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启动了《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研究编制工作。中国的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融入时代大势、立足中国实际、美化人民生活、服务全球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

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先进制造能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产品创新实力;创新引领、人才完备、资本融合的发展动力系统;大中小融通、产业链安全、集群化布局的产业组织形态;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治理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协同优势明显、战略支撑强劲、消费引领突出的产业应用生态。

高质量地推动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把握好以下重点任务。

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科技进步。加大在前沿材料、高端装备、先进工艺等方面的研发力度,推动基础创新、关键创新、融合创新与应用创新,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市场导向、需求驱动;深化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加强文化赋能,实现时尚升级。把握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深度挖掘传统与现代文化、中国与世界文化,推动价值转化,培养大师大牌大事,强化设计能力,优化时尚生态,提升品牌价值。

优化责任建设,完善绿色体系。采取科学务实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建设贯穿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等全产业链的低碳绿色循环体系。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可持续未来。

立足现实要求,筑牢人才支撑。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坚持协调发展,促进区域融通。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纺织产业跨区域联动发展、协同发展。东部沿海、中西部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融通循环,提高整体质效。

聚焦安全高效,优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夯实产业制造基础;深化开放合作,科学引导全球生产力布局。加强原料、科技等关键领域的开放合作,增强产业韧性,服务全球纺织服装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发挥数字效能,推动融合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数字经济关键技术在纺织行业的融入与应用,提升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能力。推动数字变革下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猜你喜欢
纺织现代化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澳洋纺织
纺织报告(2022年8期)2022-08-25 08:14:38
边疆治理现代化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
再造绿色
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
自然的绿色
东方娃娃(2004年5期)2004-07-22 06:41:10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