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背景下大连市城市更新发展策略 ①

2023-12-31 14:43□□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历史建筑

□□ 刘 镇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101)

引言

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低起点和高速度发展后,在城乡劳动力结构变化、城市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区域及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变革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就,正在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根据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宏观政策的变化,我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为城市初建期。该阶段城市建设秉持“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与集中力量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基本国策;以政府为主导,主要解决最基本民生问题,集中力量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拆旧城建新城。

第二阶段(1979年至1989年)为缓慢发展时期。第三次《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颁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1];该阶段为改革开放初期,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改善居住条件,一些试点城市进行适当调整和逐步改造。

第三阶段(1990年至2011年)为高速城市化建设期。该阶段以“退二进三”为标志的大范围城市更新全面铺开;政企合作,主要进行城市化建设,短时间完成了城市更新从“量”到“质”的初步探索。

第四阶段(2012年至2019年)为城市再生期。在空间资源日益稀缺、发展机制转型倒逼的背景下,城市更新成为存量规划时代的必然选择;该阶段政企合作,优化城市建设品质,国内城镇化率突破60%,城市更新由空间的更新迈向内容的更新。

第五阶段(2020年至今)为高质量发展期。城市更新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该阶段多方参与,城市更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城市更新进入多样化和多维度实施,通过实施城市更新举措,加快转变城市发展建设模式,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1 城市更新实施变化

1.1 单一的空间问题向综合城市管理转变

长期以来,为了经济利益,我国许多城市更新行动都急于见效,违反了城市更新自身规律,出现规模大、速度快的“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可以说是粗暴且简单,拉动当地的GDP及投资总额,增加财政税收,改善市容市貌,甚至可增加就业机会,原住民、房企和地方政府看似都是“多赢”的局面。然而在“大拆大建式”的城市更新推进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建筑本身的空间和形象等外观效果,原住居民强行迁移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区文化被破坏,人、地和文化关系分裂。同时,没有保护和传承传统街区风貌,城市的历史脉络也被破坏,消除了城市的特色和多样性[2-3]。

城市更新不仅是解决城市空间单一问题,还要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环境问题和民生问题。城市更新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手段,它的负荷会越来越多,必须通过这个空间,最终要达到城市和谐、健康与持续的发展。所以说,城市更新肯定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1.2 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向更新高质量转变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一直过分追求更新速度和规模,政府部门甚至将其作为任务和评价指标。城市空间的新旧交替日益增多,振兴城市过程中如何以健康可持续的方式推动城镇化是我国许多城市目前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城市更新运营方式与房地产增量开发市场有着巨大差异,不再是对比速度、规模和投入,而是以人为本,对比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和便利性,对比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融合,也是对比城市综合运营的软实力,这将是一条城市提质升级和重振活力的突围之路,也是一条加速城市发展全产业链条联动的崭新赛道。

城市更新实施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城市生态恢复和功能完善工程,合理判断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对城市布局进行优化,提升人居环境质量[4]。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和城市灵魂。同时加快建设和改造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通过调整城市结构和功能、改善生态环境、重建城市形象等方式,保持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步伐,有效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安全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新维度。

1.3 忽视民众关注向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转变

以往我国大部分城市更新项目缺少市民参与机制,许多项目缺少收集民众意见的过程,政府、开发商和市民之间的沟通不足,缺乏公开公正的信息平台,导致各方之间存在误解,甚至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更新措施难以获得公众的接受与支持。政府、开发商和居民之间的信息和权利存在不对称,居民的要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和实施。市民内部组织不成熟、认知外部力量与适当利用的能力不足,面对矛盾与不解时陷于被动,不能持续跟进。

城市更新由“市场主导”向“政府把控、市场主导、公众参与”多赢模式转变。城市更新改造涉及到千千万万普通市民,关系到其切身利益,因而必须大力推进公众参与,让市民参与到整个城市更新过程中去;充分重视发挥社会功能,进行民意调研和民意沟通工作。设立相应的社会机构进行长期专业的调研、互动、公众参与工作。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满意。

2 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传承

目前我国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存在过分重视城市物质环境改造,绝大多数更新改造还是停留在物理形式上的更新,如在拆除、建造和更新旧建筑时,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建筑本身的空间、形象以及外在效果上,原有居民迫于无奈而迁出,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社区文化,使人、地和文化之间关系分离。

一个城市的独特气质和精神来源于其独有的地方文化,即“本土性”就在于“文化性”。历史文脉是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城市的根源和灵魂,是城市长期积累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既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有保存自己城市文脉的责任,因为它是城市发展和延续的资源和动能。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必须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决不能丢掉城市的文脉。只有注重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才能留住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和乡愁。

城市更新一方面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将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必须重视与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和建筑风格等“基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和迷人的空间,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另一方面,通过城市更新在微改造以及其他环节,将人文、历史、科技和智能等传统与现代元素加入其中,优化空间与建筑设计,恢复传统山水城格局,塑造城市时代特色,将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有机统一[5]。

在城市更新理念上,合理有序对城市进行优化更新,文化保护、城市特性打造兼顾人文关怀;规划设计上,注重城市总体的风貌特征,以人的活动行为为依据设计城市空间体现;实施模式上,注重公众参与,推进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社会公平上,重视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尊重历史,创造和维护“地方感”。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城乡历史文化范围广、类型多、数量大,情况尤为复杂。不同的传统建筑和旧城街巷等物质遗存,相异的地域风情和民俗习惯等非物质传承,构成了各城市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这也决定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方法不能完全相同,必须坚持分类科学。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古都型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风貌型如何延续和更新,地域特色型如何保持和创新;在文化特质赓续中,江南水乡如何留住恬静雅致,北方大院如何维持古朴雄浑,湘西古城如何散发神秘通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只有精准施策,才能保护好、传承好。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坚持系统思维。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存在一些地区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城区和建筑,这对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造成了不能挽回的损失。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既要保护单体建筑,还要保护街道小巷、城镇布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区域、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绝不能一叶障目,否则只会割断历史文脉,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与此同时,在“修旧如旧”与方便居民生活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如何防止发展利用沦为过度商业化?这些问题都需要系统考量,否则就会顾此失彼、相互掣肘。只有加强制度顶层设计,统筹保护、利用和传承,才能氤氲古韵、妙开新篇,让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交相辉映。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强化责任意识。城市空间和土地资源有限,企业和市民等利益主体的需求多元,导致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改造发展的问题不可回避,但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平遥古城、徽州古城、北京坊和三七巷等案例告诉人们,呵护好历史遗存,发展文化旅游、搞好城市规划照样能助力城市快步发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缺的不是智慧,而是责任,只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就能找到老城旧城与新区新城、历史街区与城市环境、历史建筑与新建筑、建成遗产与非遗文化协调共生的路子。

3 大连市城市更新策略

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的最南端,三面环海,西临渤海,东南向黄海,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及工业和旅游城市,是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连市开始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老旧建筑被拆除,高楼大厦涌现而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文化遗产也被破坏或流失。目前,大连市的城市更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城市更新对于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注重文化传承已成为大连城市更新的重要任务之一。2022年《大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提出了“一湾两极,五廊多点”的大连城市更新结构布局。其中“一湾两极”延续大连湾沿湾发展历史脉络,强化海湾区域作为未来城市更新的主要动力,以梭鱼湾和大连石化厂区域作为产业发展转型极点,以老城区作为城市焕新提升极点。“五廊多点”包括梭鱼湾—老甘井子—周水子—辛寨子产业转型创新廊道、大连湾—金普南—金马路—金石滩产城融合创新廊道、小野田—周水子—机车厂—星海湾—七贤岭综合提升发展廊道、大连湾—大连老城—大连南岸城市品质提升廊道和哈大沿线城市提升发展廊道,以“五廊”串联大连湾、周水子、机车厂、老城区、星海湾等多个重要城市更新节点。

城市更新有三个“重”,一是重塑功能,其今后的发展定位更加重要;二是重现文化,没有文化价值就没有最精准的价值提升和定位提升;三是重构产业,旧瓶装新酒,新产业和新经济符合产业发展方向。

大连城市更新类型主要包括:工业园区改造类、商办(区)改造类、老旧小区改造类、城市街区改造类、历史保护类、公共服务设施改造类、村镇改造类和科技创新类等。

3.1 工业园区改造类

近年来,车间厂房变身艺术空间、被遗弃的工业园区成长为主题公园,以及随着旧城改造,旧时的居住地和街道不再单纯地被高楼大厦所代替、而是成为了城市中心的文化街区,这类“蝶变”在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发生,已成为一种趋势。它们保留城市文化气息和时尚元素记忆的同时,拒绝大规模拆迁建设和“千城一面”,建设更加个性化的城市,而这需要城市建设者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发挥好创造力,提高城市发展的文化质量要求,这也为了适应人们对文化休闲和宜居城市要求而变化的。

大连三十七相位于大连西岗区长红街37号。原有厂房始建于20个世纪70年代,历经了大连无线电厂、辽无二厂和昀华科技等多次转变,承载了50年的风霜洗礼,留下了一座占地约4 000 m2(6亩),在护坡坎台地上的废弃厂区。建筑位于半山之间,北望海港,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也是曾经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历经两年的设计建造,项目的建筑、室内和景观终于整体完工。建筑设计以大连标志性的山与海的地域特征展开,塑造了一座充满视觉想象的综合性文创园,为大连的城市更新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范式。大连三十七相的更新,引入叙事性的符号来承接历史与未来,采用精致轻介入的手法形成新旧反差,通过塑造文化的生命力带动商业的持续性,在山海之城打造了一座兼具精神性与务实性的“城市灯塔”。

大连既是沿海开放城市,也是老工业基地城市,肩负着东北对外开放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双重任务。作为东北的经济旗帜,大连现存大量的工业遗产,如何避免粗放式的大拆大建,而是通过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赋予老工业园区新的功能,已成为亟待探索的方向。

3.2 城市街区改造类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城市现代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历史街区的保护不仅是建筑物质层面的更新,其更多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原生态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提炼,从而最大限度地展现和还原当地历史文化特色。纵观我国和国外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虽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但是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是通过现代商业开发来完成的[6]。这种模式促进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但忽视了地域特点。特别是在传统的历史街区建筑中,居住空间作为曾经的主要生活功能,纯粹的商业开发并没有对建筑内部空间功能的保存做出最大的贡献。

大连是一个曾经历了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城市,一些历史街区和建筑遗迹代表了时代独特的社会生活。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的外扩,许多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成为了主要问题,最近对传统建筑文化参观热潮为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东关街与大连的大部分历史街区不同,在历史规划中被划为中国人居住区,它是大连生活和风俗的摇篮,也是老牌商业的发源地和闯关东时期人口迁移的重要地点。项目主体东关街近代建筑群位于西岗区日新街道辖区,始建于20世纪20~30年代,见证了大连百年以来的城市变迁,是大连现存的三大省级历史街区之一。街区占地约8.13 hm2,内有13处不可移动文物,37处历史建筑,109处传统建筑和42处可进行改造更新建筑[7]。项目将按照“拆除违建-保留修缮-适度改造”的总体原则实施,所具有保护计划的历史和传统建筑都将得到保存和修整,对留存传统风貌较好的建筑尽量原址修复。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持的基础上,延续东关街开放以来各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同时街区改造也充分考虑现代商业消防、抗震和节能等方面的适配程度,再现历史街区的活力。

改造后的东关街将引入商业服务、街史展陈、观光旅游和特色民宿等元素,打造三街、六区、四场和五重氛围的业态布局,实现文旅体验、潮流零售、创客空间、主题餐饮、夜经济和艺术集合等多元化场景的有机融合。

3.3 海港码头改造类

在我国航运的历史上,一些海港建成更早,由于港口空间不足和设施老化等有限因素,海上贸易的快速发展也给许多城市的港口货运能力带来了瓶颈,许多城市选择更新、扩建或重新安置整个老港口。由于南北之间的经济、气候和生态差异,废弃和未使用的基础设施在北方的港口较南方更为突出[8]。大连港客运站作为中国曾经最大的海上客运站,也同她的母体——大连港一样,历经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沙俄、日本、苏联和我国自主建设与管理[9]。该地区包括历史建筑与构筑物,如客运站、15库、21库、22库以及邻近的港务局等,这是一个历史建筑和构筑物保存相对完好的地区,是旧港兼具城门属性与历史文化属性的区域,也是大连旧港改造中比较复杂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分成两级:一级保护建筑包括大连港务局及客运站,该类型的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在保存与更新时必须保守;二级保护建筑包括15、22及23库等,该类型的建筑具有历史价值,可以采取多种更新方法进行改造[10]。

在保留运输货物功能的同时,继续沿用港口设施的基本特点,将功能改造为国际邮轮、游艇和轮渡等在内的以服务为主的港区,同时配合地面区域规划建设大型综合客运中心、旅游中心、餐饮商务中心和文化会展中心等综合客运服务功能和拓展功能。各级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港区依托已构建的生态网络,综合发展绿地和海岸线魅力,提升区域整体环境,营造更加绿色的公共空间,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

3.4 老旧小区改造类

西岗区香炉礁街道工人村社区多个街巷和小区建于20世纪70年代,多是大连造船厂的家属楼,是大连工业辉煌的老造船工人聚居的见证。城市界面老旧,缺乏相应的城市配套,老龄化明显,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老破小”。在规划与改造时,考虑到这个小区的特点,以“人文社区”为设计主导思想,结合老年人的怀旧情结,提炼出“红砖”元素为设计线索,利用部分现状较好的棚户房,进行物业用房和居民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的改造与建设,让这些老人找到当初造船厂的记忆,留下曾经的美好。旧中求新,新中有旧。一排古朴的红砖平房彰显着特定年代的工业风格,一砖一瓦串联着这里曾经的记忆,雕塑小品,灰瓦红墙……掩映在住宅楼中,宛如时光穿越。不是一拆了之,而是下足“绣花”功夫。街区入口的大船模型、彩色花坛式的座椅、展示造船人风采的文化墙、定制的垃圾亭、适合老年人的健身器材、不锈钢异型晾衣架……将老旧楼院蜕变成具有独特韵味的“船工之家”特色楼院。

如今改造一新的街区“红客厅”周围,随处可见彰显大船印记的雕塑小品,而“红客厅”本身更是设计改造成工业风格。这是设计者深谙社区居民的大船情结,为了突出大船印记和展示百年历史的匠心而为。在居住人群同为“造船人”的工人村社区,楼院文化墙展示着造船人的先进事迹,街区入口处以大船模型为主要元素的“船工之家”特色楼院体现着造船人团结拼搏的精神内涵,色彩斑斓的墙绘和袖珍景观处处萌发着海的生机、城市的印记和社区的活力。

3.5 商办(区)改造类

随着商业综合体的蓬勃建设,大量商业出现严重同质化的情况,虽然很多开发商认识到这一点,但在商业物业翻新时仍将关注点停留在装饰和简单的功能置换上。而设计所要解决的绝不是只有装饰升级,还包括对城市当地文化的重现、商业经营模式的改变和生活品质的提升等。工业遗址与商业升级的结合刚好符合商业独特性的需求,一方面改造后不再成为城市环境建设的负担;另一方面既能满足城市扩张与更新需求,且本身也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城市经济注入多样性与独特性。

天津街是大连市的百年老街,是大连市的商业发祥地,承载了这座城市的百年繁华和几代人的记忆。这是大连开埠后的首条商业街——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天津街仍是大连首屈一指的商业街区。群英楼、山水楼、苏扬饭店、糯米香和四云楼老字号扎堆于此;大连市文物店和新华书店文脉荟萃;更有天百、天伦和国泰等知名商场汇集。彼时的天津街被大连人称为“街里”,一度与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同列“中国十大著名商业街”。2000年以后,天津街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但由于高层建筑过多、业态单调、功能不全和历史气息不浓等原因,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和热闹。

2022年开始对天津街进行改造,重点扶持老字号回归、打造一体化街区和新增智慧化停车位等,让百年老街重拾烟火气,在街区文化活动中将重点突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4 结语

结合大连市的城市更新分析可知,注重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更新策略如下:

(1)制定相关政策。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对开发商和投资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同时,政府可以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维护其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2)加强设计与规划。在城市更新中,设计与规划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应该注重文化传承,尊重历史和文化遗产。在规划设计中,将文化元素纳入考虑范围,保留历史建筑原有的外观和风貌。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使其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3)强化管理措施。在城市更新过程中,需要加强管理措施,防止文化遗产被破坏或流失。应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规范开发商和投资者的行为。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历史建筑的维护和保护,确保其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历史建筑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TOD/城市更新
新历史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