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

2023-12-31 08:27杭永青张洁肖富男王任重陆晓旻朱玲卢道珍
安徽医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手持式危重症血氧

杭永青,张洁,肖富男,王任重,陆晓旻,朱玲,卢道珍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a急诊科重症监护室,b设备处,c呼吸科重症监护室,d重症医学科,江苏 南京210029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危重病人病情复杂,进展迅速,受技术条件所限,无法在床边进行CT和核磁检查及介入治疗等,病人必须到相关科室进行诊疗。据统计,ICU危重症病人外出检查或治疗的比例高达44%[1-2]。近年来,如何增加ICU危重病人外出检查治疗转运中的安全性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研究报道,ICU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2%~70.0%[3-4]。其中,气道问题引起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发生率约占10.8%,是最为主要的ICU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风险[5]。国内外危重症指南明确指出危重症病人转运装置必备负压吸引设备[6-8],目的是在转运途中及时清理呼吸道,保证气道通畅,防止窒息的发生。但目前常用的中心负压吸引器、脚踏式负压吸引器并不能应用于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有学者发明出一些便携式负压吸引器[9-12],但尺寸均比较大,实践证明并不便于转运途中携带。临床上大多采用50 mL针筒加无菌吸痰管进行转运吸痰,但这种方法因无法进行有效地吸引等等因素增加了临床转运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风险。因此,临床护理中,尝试应用本团队研究设计的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13](专利号ZL201720048632.4)为气管插管(或切开)危重症病人的转运,主要负责转运过程中的气道痰液清理。本研究观察该设备在危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的气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值的稳定、减少转运风险等方面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入住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因治疗需要外出检查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106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区组随机方法(程序编写和随机序列生成由SAS 9.2软件完成)将产生的随机数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前53位数字为对照组;后53位数字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1)年龄>18岁,性别不限;(2)保留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状态;(3)需外出检查或治疗;(4)病人或其近亲属对转运风险知情,并同意转运,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转运过程中未吸痰;(2)肺部恶性肿瘤;(3)ECMO治疗病人;(4)孕产妇。本研究已获江苏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号2021NL-095-02)。

1.2 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的材料和制作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包括微型负压泵,一次性储液瓶和吸引管3个部分。吸引器外壳由医用硬质塑料制作而成,其整体呈扁平圆柱体,在吸引器外壳中部设置有弧形凹陷段,便于手持。在吸引器外壳侧面设置有蓄电池开关。微型负压泵、锂电池和充电器设置于吸引器外壳内,锂电池用于给微型负压泵供电;吸引器外壳内侧设置有两个卡槽,分别用于固定微型负压泵和蓄电池。微型负压泵与压力调节器及压力表相连,通过压力调节器控制负压;储液瓶内设置有一次性内囊,软内囊通过吸引器连接管与一次性吸痰管相连。具体参见我们的前期研究[13]。

1.3 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的操作流程 使用220 V交流电给蓄电池充电,首次充电需达12~24 h。保持该装置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即一次性软内囊置于吸引器外壳内,吸引器连接管连接微型负压泵和储液瓶。在使用时,打开蓄电池开关,通过有压力调节按钮调节压力至目标值即可吸引。用作清除气道分泌物时,连接吸痰管即可,一般气道内吸引负压不宜超过40.0~53.3 kPa,每次吸引时间不能超过15~20 s,两次吸引间隔时间3~5 min。使用结束后,关闭负压调节旋钮及电源开关;一次性软内囊及一次性吸引管作为医疗垃圾处理,微型负压泵根据使用时间给予充电,消毒后重新安装备用。该仪器作为急救设备班班检查,久置不用,应及时给予充电检测。

1.4 转运开始前准备 ①人员准备:管床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及家属;②物品准备:转运呼吸机、简易呼吸器、转运心电监护、微量注射泵、氧气瓶和转运用急救箱等,确保性能良好;③病人准备:由管床医生及管床护士共同评估病人的呼吸、循环稳定性,维持必要静脉通路用药,适当镇静,转运出发前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确认气管插管刻度,妥善固定各管道,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④再次与检查科室联系确认。

1.5 转运过程中工作 ①护士站于病人头部,观察生命体征以及人工气道,确保治疗的连续性、及时性;②医生统一指挥,及时进行病情评估;③工勤人员及家属负责运送;④检查过程中监护仪、呼吸机屏幕始终面向医护人员。

1.6 吸痰方法 观察组:转运过程出现吸痰指征时使用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进行吸痰。转运护士均已通过手持式微型电动负压吸引器的使用的培训及考核。对照组:转运过程出现吸痰指征时由转运护士使用50 mL无菌注射器连接无菌吸痰管进行吸痰。两组病人吸痰时机根据临床经验和2010美国呼吸病危重医学会指南[11]。

1.7 转运结束后的工作 ①妥善安置病人,观察生命体征,恢复治疗;②检查所有管路在位、通畅、有效;③物品归位,仪器充电;④书写护理记录。

1.8 观察及评价指标 每次转运均由1名观察员全程跟踪观察,观察员不介入护送前准备及途中任何护理干预,只负责采集病人一般资料并记录所有与转运相关的数据。观察比较两组病人转运前后的呼吸频率、氧合指数(P/F)、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差异(转运后-转运前)。上述生命体征取转运开始前及返回病房1 min内的数值。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同组转运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APACHE Ⅱ评分、入ICU原因、基础疾病分布、烟酒史和转运时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转运前后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数值比较 转运开始前,两组呼吸频率、P/F、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结束后,观察组呼吸频率、收缩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转运前后差值方面,观察组呼吸频率、P/F、血氧饱和度、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转运前后差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1)。组内比较可见,与转运开始前相比,对照组在转运结束后的呼吸频率、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明显升高,P/F、血氧饱和度均明显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前后各项指标比较,除血氧饱和度外(P<0.05),其他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运前后生命体征及呼吸功能数值比较/

组别对照组呼吸频率/(次/分)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心率/(次/分)转运开始前转运结束后差值t,P值观察组转运开始前转运结束后差值t,P值组间比较t,P值转运开始前转运结束后差值3.70,<0.0012.12,0.03610.78,<0.0013.11,0.0022.73,0.0073.20,0.001 17.38±4.84 18.43±4.81 1.11±0.60 1.02,0.308 308.42±67.55 293.11±68.20-15.56±6.06 1.17,0.244 98.88±2.28 97.64±2.36-1.29±0.77 2.92,0.004 124.98±18.44 129.09±18.27 4.20±3.03 1.1,8,0.242 72.17±14.51 74.06±14.20 1.94±1.64 0.70,0.484 79.40±19.60 81.75±19.33 2.64±2.58 0.70,0.483 0.18,0.859 2.41,0.018 14.95,<0.001 0.19,0.847 0.87,0.386 8.80,<0.001 0.40,0.687 4.40,<0.001 10.59,<0.001 1.25,0.213 3.10,0.002 8.44,<0.001 1.22,0.225 0.50,0.615 10.06,<0.001 0.48,0.631 2.88,0.005 10.90,<0.001 17.21±4.96 20.60±4.45 3.40±1.04 311.08±73.94 281.42±70.22-29.66±10.35 99.04±1.49 95.98±1.43-3.06±1.05 129.34±17.38 139.81±17.30 10.47±4.60 69.02±11.93 75.34±11.87 6.32±2.78 81.15±17.91 91.43±15.07 10.28±5.08

3 讨论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是ICU护理人员经常面对的工作,是护理安全管理中的重要环节[14]。气道管理是危重症病人,尤其是重症肺炎临床预后的关键因素[15-16]。病人由于病人病情危重,转运条件相对简陋,因此在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风险更高,如何有效预防其发生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14]。本团队的临床工作中观察到气道相关的不良事件最为突出。目前临床上,危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气道管理设备,难以做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呼吸道监测及干预。在转运过程中,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是避免呼吸道痰堵等不良事件的有效措施[17]。本研究中,对照组病人转运过程中采用传统的50 mL注射器进行负压吸痰,而观察组病人则采用我们自主设计专利产品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进行气道管理,结果可见观察组病人转运过程中血氧饱和度及P/F的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病人,且呼吸频率更趋于稳定。

目前尚缺乏危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气道管理的统一指南或建议[14]。很多医院ICU在临床工作中,大多采用50 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进行吸痰,此时需靠护理人员手动回拉产生负压,无法预估负压的大小且不能维持稳定的负压,这样再次吸痰不彻底,并且易出现气道损伤。针对这样的临床问题,我们自主设计了专利产品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其产生的负压可控且恒定,与床边使用的中心负压吸引器效果相似。本试验结果提示,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在转运过程中可进行有效的痰液吸引,迅速解除气道的阻塞,维持呼吸功能的稳定。此外,该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携带。

目前临床常用的吸引设备为中心负压吸引器和脚踏式负压吸引器,此两种吸引设备仅限于病房固定使用,缺乏转运过程中的负压吸引设备[18]。针对转运相关负压吸引器,已有相关研究报道,比如仝青英等[9]和朱兴喜等[10]设计了野战条件下负压吸引器,采用活塞式机械抽动吸排空气的方式产生负压,优化设计手持式和脚踏式负压吸引器的结构,以适应转运途中操作和急救。但是与我们的设备比较,该设备体积相对较大,压力更高,适合野外战场对于伤口清理使用,不适合院内转运中的气道清理。汤黎明等[11]设计的便携式负压吸引装置,主要由特殊设计的储液罐及灌盖、负压产生装置、过渡接头等部分组成。尽管体积小,质量轻,易于携带,但是其负压需要手动维持,不便于急救时操作且负压压力不恒定。而我们设备的负压依靠电泵驱动,负压恒定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造成额外的呼吸道损伤。王树峰[12]设计的自控负压吸引器,采用市场上常见的冰箱压缩机作为动力源,通过主控板控制电路来控制各阀门的工作状态。该设备尽管操作方便,负压稳定,但是体积大且成本高,会增加临床转运过程中的工作负担。由此可见,与上述吸引器比较,我们自主设计的专利产品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的特点,不增加转运者的负担。并且负压稳定,吸痰效果有保障,可迅速解除气道梗阻,并不易造成额外的气道损伤。同时,该设备具有一次性收集装置,便于更换内囊,取用简便,实用性强。

该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不仅可以应用于危重症病人的转运,也可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应用于住院病人急救,目前各级医疗机构虽然常规配备床边负压吸引设备,但是设备安装相对繁琐,耗时较长。当病人突发病情变化时,常常贻误最佳抢救时机[19]。而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随用随取,打开电源调节负压即可使用,可为病人抢救赢得时间。其次,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亦可用作伤口低负压引流。慢性伤口及术后引流常需要负压吸引技术支持[20],但中心负压吸引器体积较大,不便于转运携带。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可调节负压且压力稳定,操作方便,可用作伤口及术后引流管接低负压吸引,便于外出携带。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便于家庭使用。与目前市面上的家用的吸引器相比[9-12],该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体积小巧,更加节约空间,便于收纳;更加便于清洁,无须倾倒、清洗,仅需将一次性内囊取出,密闭丢弃,更换新内囊即可;负压稳定,操作简单,因此我们设计的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更适合医疗机构使用。上述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的使用方向已开始相关的临床试验,后续会逐步公布试验结果,为该专利设备的临床推广服务。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手持式微型负压吸引器运用于危重病人的院内转运,与既往转运过程中的吸痰方式相比,可提高吸痰的有效性,确保病人的气道通畅,维持病人有效的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P/F,在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确保了病人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手持式危重症血氧
5.8GHz ETC手持式收费机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体外膜肺氧合救治心脏危重症患者的研究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手持式金属探测器设计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抗生素相关腹泻的临床观察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基于FPGA的手持式示波器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