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弋凌
(桂林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系统阐释了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前提,是全面增强高校师生思想意识的有力保证,更是加强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举措。《纲要》中第五点“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更是提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因此,课程思政视阈下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服装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学生通过整个服装结构课程群体系的学习,融合“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思政教学内容,深入了解并融入民族文化传承与振兴,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有很好的“民族与发展”“传承与振兴”等课程思政点,但缺乏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学规划,课程思政融入度不高,挖掘度不深,造成只讲专业知识点,不注重课程与思政的融合,不注重专业知识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导致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课程思政力度不够、课程教学体系中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引导及实施等问题,培养出的相关人才往往缺乏对地方少数民族服装文化的了解与研究,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服装结构课程群主要包括“服装结构设计”“成衣纸样设计”“服装面料学”“立体裁剪”“服装生产工艺”等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烦琐且细致,需要详细讲解和实践操作。但是,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有限,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局限和不完整,课程思政结合度不够紧密,各课程教学间联系不够,重要知识点或技能没有涵盖到课程群体系中,只在课程中简单介绍,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详尽的讲解。
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紧密,包含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整个课程群体系都与课程思政中“民族与发展”方面的民族区域产业及当地民族企业结合度不高,实践教学以观摩教师操作和实操练习为主,课程实习也以教师虚拟课题、学生实操练习为主,学生参与企业项目较少,校企合作多为临时行为,缺乏制度保障和长期规划,产研结合不深入,缺乏实际合作点,脱离产业发展,缺乏企业属性,难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产业振兴发展。
(1)从综合思维能力角度出发,优化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革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双重属性相叠加的课程群教学体系设置,提高教学体系建设的创新性。开展服装结构课程群体系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紧密结合中国民族服饰与现代服装结构的传承与发展,对原有课程群体系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与师生互动等进行建设和重组,不仅有利于提高专业知识结构的深入性、系统性、创新性,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更好地理解民族服饰文化构成,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服装设计专业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专业支撑,为同类课程群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群教学设置中,为学生提供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广西少数民族服装结构元素融入教学,创建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对当地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产业振兴意识,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振兴。在教师素质方面,教师应具备全面的思政知识和课程储备,将思政理论与课程内容相融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同伴辅导”学习模式,加强师生互动交流,提高课程思政感染力和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1]。
(2)从创新思维能力角度出发,将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理念在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中融合。首先,开展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以“立德与树人”“民族与发展”“传承与振兴”等为主要目标,与基于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导向一致,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和民族间的交流,为民族大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完善该课程群教学体系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大融合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民族文化、传统服饰等内容,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通过代表性民族服装设计案例展示,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不同民族的服装结构,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其次,大力促成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民族文化非遗传承人走进课堂能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启示,这种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服装设计的技巧和方法。在课堂上,非遗传承人可以与学生分享民族服饰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工艺等知识,同时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演示制作过程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服饰的独特之美。此外,非遗传承人还可以与教师共同讨论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和时尚感的作品。通过这样的合作,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服装结构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2]。
(3)从实践思维能力角度出发,优化实践教学,调整服装结构课程群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实践性较强,要想熟练掌握该课程体系的知识与技能,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操作。首先,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中的“课程项目化”教学贯彻实践教学理念,设置与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和振兴相关的虚拟项目和实际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技能有效应用于实际生产或社会服务,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强化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其次,增强产研结合,加强与相关企业和机构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民族文化传承研究和产业振兴创新等实际项目中,让学生走进民族文化企业,走近民族文化传承人,亲身感受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促进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再次,服装结构课程群实践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变化,凭借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最后,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企业和市场中,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民族产业振兴作出贡献。
(1)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打造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思政创新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建立思政理论基础方面,融入党的思想、国家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以达到思想引领与思想教育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服装文化的背景与意义,促使学生产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在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方面,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产业振兴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课程群教学体系中,采取多种方式,如案例教学、课上讨论等,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内容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服务当地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产教融合。在提高创新能力方面,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课外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服装传递当地民族文化的特色,创新设计出符合当地特色的服装[3]。
(2)在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拓展课程教学改革视野,构建服装结构课程教学特色体系。在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特色体系设计与改革中,重视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挖掘,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中,并根据地方文化特点、民俗风情等开展相关探究式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并通过实践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师资方面,教师团队需要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严谨而灵活地运用文化元素,注重实践教学的操作能力和实际经验。
(3)制定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善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服装结构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服装结构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方面,全方位考虑区域服装产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教学目标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3个部分。其中,基础知识部分注重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操作部分侧重于让学生亲身参与制作过程,掌握实际技能;案例分析部分则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探究行业规律及市场变化趋势,培养其行业洞察力和决策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院校需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创建实践教学平台,在课程中开展实践性的案例分析、设计任务、项目实施等,让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校企合作方面,院校需与区域内的服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设置企业实习或者实习式教育环节,在实践中了解市场需求、掌握行业信息、熟悉行业规则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增强对行业的理解和认知。
优化服装结构课程群,融入思政元素,以思政教育元素为核心,从掌握服装结构技术与结构设计方法、表达材料特性及制作效果、促进服装结构设计创新等方面融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产业振兴等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
以“民族与发展”“传承与振兴”为主要教学目标,将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色融入服装结构课程群教学体系改革中,更加注重对服装地域文化素质的培养,强调综合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地方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构建完善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服装结构课程群实践教学体系,整合服装结构基础知识与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引入校企合作等实践教学模式,将课程与当地服装行业结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其为社会作出贡献,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