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生宏,冯亚颀,钱园凤,刘善红,王云,疏再发,宁秋燕,何卫中*
1.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2.松阳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松阳 323400;3.龙泉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龙泉 323700;4.松阳县白云农林产品专业合作社,浙江 松阳 323400
茶产业是丽水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农业主导产业。2023年丽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跨界统筹培育茶叶、食用菌等6 条农业全产业链”,对做优做强茶产业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本文通过对丽水市下辖的松阳、遂昌、景宁和龙泉等主要产茶县(市)开展调查研究,分析丽水茶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存在的问题与短板,针对性提出做优做强茶产业的对策建议,以为加快实现丽水茶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进一步助推茶业增效和茶农共富提供决策参考。
丽水地处浙江西南部,素有“浙南林海”和“浙江绿谷”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回春早的特点,是中国绿茶一类适生区,蓬勃发展的丽水香茶博得了“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丽水香”的美誉[1]。
2022 年,全市有130 个产茶乡镇、1 600 多个产茶村,茶园面积4.1 万余hm2,产量5 万t,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位于全省第一[2],茶叶全产业产值223.1 亿元,茶叶一产、二三产、全产业的产值均位列全市农业六大主导产业之首。茶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 万人,茶叶相关收入成为茶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并已成为丽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4年全省第一、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连续7年全省第一的重要支撑。松阳更是形成了全县40%人口从事茶产业、50%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的发展格局[3]。
丽水是中国绿茶一类适生区,历经数十年大力发展名优茶和特色茶生产,已形成较完备的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围绕一产苗木繁育、茶苗种植、茶园建设、茶青采摘、青叶收购,二产茶叶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三产市场建设、产品分销、包装储运和服务等,建立健全采茶工经纪人、茶青交易市场、干茶交易市场等关键基础配套,实现专业化分工,茶树种质资源圃收集种质资源达2 800余份,有效夯实了茶树种质基础和产业创新根本,有效保障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产业链有序高效运转。同时拓展跨界融合的茶旅游、茶文化和茶生活,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新选择。
浙南茶叶市场为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拥有完整的电子商务、信息网络、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2022 年,市场交易量8.17 万t、交易额65.39 亿元,销售网络辐射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等地[4]。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各地茶青市场为骨干、域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网上销售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
从整个茶产业链看,生产端劳动力紧缺,生产成本高,劳动力支出通常高达40%以上。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劳动力紧缺矛盾进一步加剧。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加工标准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丽水市虽然茶叶加工企业众多,但普遍生产规模小,大多数沿用传统家庭作坊式经营模式,加工工艺粗放,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附加值低、竞争力弱[1]。全市有茶叶加工企业2 000 余家,其中标准化名茶加工企业仅60余家,缺乏国家级龙头企业。
丽水茶叶主要以原料茶为主,加工环节薄弱,标准化程度低,全程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精深加工不足,亟需培育龙头企业,综合应用生物化学、食品科学、营养学等拓展学科的知识理念,开展精深加工和新产品开发,优化产业结构。
丽水产茶历史悠久,史料记载三国时期遂昌、龙泉等地已产茶[5];景宁惠明茶则是于1915年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的历史名茶。然而当前丽水市茶叶品牌知名度与历史底蕴和茶叶品质并不相符,一方面是由于茶企推广过程中各自主推企业品牌,品牌带动效应不强,未形成以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主导的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高,严重制约着丽水茶叶做大做强。2023 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前20强未见丽水茶叶品牌[6],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不高。
此外,作为茶产业灵魂的茶文化,其呈现形式和内涵挖掘均显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丽水茶叶故事性不足、饮茶氛围不浓。浙江邻省福建是全国茶事活动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建目前拥有6 项世界级非遗项目、6 项国家级非遗项目、23 项省级非遗茶叶项目,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产茶省首位[7]。相比之下,丽水茶文化的中兴之路道长且阻。
茶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虽然当前丽水茶产业已搭建一些省部级科研平台、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但总体成果还不突出、成效也不明显。
一是本土科技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全市专业从事茶叶科研的机构单位仅有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其所属茶叶科研人员仅9人,且部分人员并无茶学专业背景;市县农业农村局从事茶叶生产技术的专技人员也较少(20余人),且总体文化程度不高,加之频繁调动等因素,使得本土茶叶科研人才队伍力量和创新能力不强。二是科技研发与产业需求不匹配。针对当前茶叶生产中品种选育、采制机械化等实际问题,虽然开展了专题科研攻关,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研究进度缓慢,标志性和突破性成果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许多现存茶叶生产机械装备难以满足丽水山区地形地貌茶园特点及本地特色茶叶加工工艺需求,导致引进应用后适应性和实用性均较差。三是信息化和数字化赋能尚显不足。茶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目前丽水茶业在茶园物联网技术、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研究与集成应用方面仍显不足,而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基础的智慧农业方案,有利于推进现代茶业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和管理服务的智能化[8-9],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紧紧围绕茶产业绿色、生态、安全、优质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目标,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跨界融合茶叶全产业链资源,做优做强全产业链各环节,使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市域共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3.1.1 构建现代化高标准茶叶基地
通过完善茶园基础配套设施,构建集便利化、省力化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标准茶园是有效减少对人工过度依赖的关键举措。
一是完善园间道路沟渠,包括操作道、机耕道和通行大道,以满足茶园机械正常运输、行走和作业,对于山地茶园,安装运输轨道以解决机械和化肥农药等物资输送难题。二是在茶园配备水肥一体喷灌系统、自动遮阳装置、防霜风扇等现代设施设备,减少极端恶劣天气对茶树正常生长的影响,提高茶园抗风险能力;实现田间管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大幅降低人工成本和减少水肥投入,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并减少肥料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三是加大茶园耕作、施肥、喷药、采茶等小型机械引进和应用,大幅降低茶园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省力化园间作业。
3.1.2 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茶叶质量是茶叶生产的第一要义,保障茶叶高质量规模生产需要从原料、加工和质控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
一是各茶叶生产主体要以生态绿色茶园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大力实施推广绿肥套种、绿化护园、绿色防控等常规生态措施,同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茶叶生态建设整体布局,切实提高茶园固碳能力和碳汇功能[10];积极宣传茶园养羊控草、养鸡肥田等现有良好生态种养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二是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追溯能力,保障茶园到茶杯的全程质量可控;持续完善松阳茶叶质量安全“双卡溯源”系统、“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管理系统、茶叶在线平台等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茶产业链全程化监管和溯源。三是针对茶叶加工卫生和用工强度等问题,重点研究和应用清洁低耗能源、全程连续化自动化技术、数字智能化应用技术等先进技术,保障茶叶质量优质稳定。
3.1.3 建设多元化营销网络渠道
不断扩大和构建现代茶叶销售网络,是扩增茶叶销量、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一是加快浙南茶叶市场整体搬迁、转型升级,在保留现有市场功能区划和运行机制等良好基础上,配套完善周边住宿、餐饮、停车等服务设施,将浙南茶叶市场打造为品种多、功能齐的全国一流茶叶集散中心;并对标浙南茶叶市场,加快完善龙谷名茶市场、缙云茶叶市场的提升建设,进一步强化市场的硬件软件要素保障,重点拓展和提升茶叶市场的信息功能、服务功能、辐射功能、文化交流和质量监管功能。二是持续强化与全国大中城市茶叶市场的对接,继续鼓励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等前往大中城市兴办茶叶销售窗口,开办茶叶专卖店;重点拓展以济南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扩大丽水香茶在大中城市的占有份额。三是积极培养本地销售队伍。通过引进和培养具有营销背景、专业知识的茶企销售人员和团队,借助先进的营销理念和创新模式,以及依托互联网开辟的电商、直播等新兴热门渠道,扩大茶叶销量;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3.2.1 加强龙头企业培育
一是成立茶叶产业化发展基金,实现政策导向与市场经营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重点投资成长型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引导整合加工龙头企业,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组建大型加工龙头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头部企业。三是按照加工各个环节的发展需求,推动组建企业联盟,将上下游企业有机联结,发挥加工龙头企业的集群带动效应。四是以加工龙头企业集团为核心,积极推动茶叶加工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和上市,促进企业做优做强,打造1~2 家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本土茶叶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际茶产业品牌竞争。
3.2.2 拓展茶产品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坚持以绿茶为主体,多品类产品协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拓展丽水香茶市场,大力开发金牡丹、金观音、黄观音、金萱等高香型品种加工的红茶,积极开发野生红茶、精品白茶等荒野茶产品。二是加快茶衍生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各档次茶叶原料,加快新茶饮、茶食品、茶蛋白、茶纤维、茶保健品、茶日化品、茶香料等衍生品的开发[11-13],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三是加强茶文创产品开发。以茶产品(茶叶、茶根雕、茶微雕等)为载体,充分挖掘文化内涵,通过产品设计和包装设计赋予产品文化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
3.2.3 提升共建共享产业平台
一是助推松阳茶叶加工园区建设。发挥园区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茶产业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解决加工企业小而散状况,提升茶产业整体实力。二是充分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搭建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型人才团队、科技金融渠道和平台,使园区成为辐射和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要素集聚区,成为一二三产衔接联动、涉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农业产业链联动区。三是建立共享实验室。针对当前茶叶企业生产许可出厂检验难、检验不规范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应积极整合和借助科研院校建立共享实验室,对茶企开放提供专业化的出厂检验公共服务。
3.3.1 发掘和弘扬特色茶文化
茶文化是茶业的灵魂,不断发掘和弘扬丽水茶文化精神内涵,赋能茶叶品牌建设,是实现丽水茶产业行稳致远和永葆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一是做大做强丽水香茶区域公用品牌、县域特色品牌,持续发掘和制作历史文化名茶,重构茶叶品牌体系;做好景宁金奖惠明、松阳银猴等历史名茶的工艺传承和保护,在申报和完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积极向省政府争取将丽水市列入龙井茶核心产区,准许使用浙江龙井品牌。二是加强茶文化研究与宣传,提高丽水茶叶知名度。加快推进茶产业与茶文化融合,通过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诗会、茶艺茶道表演等茶事活动传播丽水茶文化,培养和巩固新的茶叶消费群体;借助历史名人及其典籍记载,讲好丽水茶叶故事,增加茶叶品牌知名度。三是深入挖掘剑瓷与茶的历史文化,促进茶产业融通发展。要深入梳理龙泉茶瓷文化脉络,串联茶叶主产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等资源,改造和提升一批独具创意的茶基地、茶民宿、茶庄园,不断丰富“山水茶瓷”休闲养生度假游线路[14],使之成为新的茶叶盈收增长点。
3.3.2 营造茶事活动氛围
浓厚的茶氛围通常能给茶叶消费带来事半功倍的促进效果。一是寓茶于教,涵养茶兴趣。大力培养学生群体知茶爱茶兴趣,学校可以联合茶叶科研单位和企业建立劳动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实地感知茶树、体验茶性、领会茶内涵;鼓励和引导丽水茶叶爱好者参加各类茶艺师和评茶员培训、制茶赛等茶事活动,提升茶认知,营造茶氛围,促进茶消费。二是茶元素多点位布局,营造辨识度高的茶特色宣传氛围。持续在高速入口、城市道路、景区街区、高铁列车等点位植入茶元素,在县(市)街道开设茶空间、茶馆和茶楼,在丽水城区开设茶叶一条街,在外地销区开设品牌茶叶专卖窗口,力争实现丽水茶叶品牌宣传全覆盖。三是组织主题和营销专场活动,提升茶叶品牌效益。持续组织办好松阳茶叶节、景宁惠明茶叶节等茶主题活动,带动和巩固好本地茶事氛围,促进丽水本土茶叶消费;借助杭州国际茶叶博览会、杭州农博会、厦门茶博会、深圳茶博会等大型茶叶展销会契机,对外宣传推介丽水茶产品、茶文化、茶习俗,提升茶叶品牌整体效益。
3.3.3 开发文旅融合产品
茶叶的文化属性,赋予了茶产业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也是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所在。一是开发观光茶园,打造精品旅游路线。依托丽水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创新开发茶园观赏价值,构筑集观光、科普、休闲、养生为一体的茶文旅新业态;持续推进精品茶主题旅游线路开发,注重融合当地民风民俗,在观光茶园房屋构造、内部装饰等方面充分融入地方特色,给予游客独特的观赏视觉感受。二是开办精致民宿,打造特色休闲度假。将乡村振兴与开办茶主题民宿紧密结合,鼓励在重点产茶乡村建立民宿,利用农村闲置房屋资源,加强生活设施基本配套,利用剩余劳动力从事日常管理和服务;开发茶叶采摘、加工自制、泡茶评饮等体验项目,让游客旅有所乐、旅有所得。三是开发茶旅商品,助力个性消费体验。大力开发独具丽水茶文化内涵的茶食品、茶工艺品、茶纪念品,力求以小而精、土而特的茶伴手礼博取游客青睐;注重培养会讲茶故事、会说茶知识、会解茶习俗的专业导游和茶民宿主人。
3.4.1 创建科技研发平台
坚持科技兴茶、人才兴茶战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同院校间的合作交流,搭建大平台和大载体,夯实茶叶科研创新基础配套。一是加快建成浙江省茶树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松阳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创新载体,争创国家茶树种质资源圃,选育特早、抗性突出、适合机采机制等高产优质茶树新品种,推动茶树品种更新换代,确保种业安全。二是整合丽水学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丽水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共同组建茶产业创新科技联盟,协同开展项目合作和科学研究,弥补当地茶叶科研人才不足的状况。
3.4.2 强化产业政策支持
一是制定出台丽水市做优做强茶产业发展促进条例,在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销售等方面提供法制保障,全面促进丽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以“茶链通”专项信贷产品等为特色的金融支持力度,以足额、便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助力茶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才下沉至茶叶企业开展科技成果熟化和转化,通过多元激励方式,优化成果转化奖励配套,切实增强人才成就感和获得感。
3.4.3 构建产业组织体系
一是针对茶叶生产一线的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解决的现状,着力基层茶业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上下畅通、高效运行的茶产业组织体系;重点产茶县(市)政府要建立茶产业协调机构和定期联席会制度,加强基层茶业工作站建设,壮大有效帮扶力量,及时准确掌握和反映群众技术诉求,畅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二是继续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茶产业服务团、博士创新站、“双百”引领计划等科技服务制度,优选代表性强、示范作用突出、科创基础好的茶叶主体,精准匹配联系专家,做优做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三是着力构建科技服务协调联络机制,统筹谋划和协调分工科技服务主体任务,明确各科技服务群体的职责和侧重点,优化构建目标一致、分工明确、互有联系协作的新型科技服务网络。
依托区域生态优势和产业要素保障,丽水茶产业从面积产量、产品细分、市场体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山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导产业。立足当下,查摆问题,伴随着茶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今后必须在薄弱环节持续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基础,着力做强精深加工,大力开拓品牌文化,以及注重科技、人才支撑,以助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丽水茶叶全产业链产供销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良好局面,为浙江全省乃至全国提供茶叶高质量发展丽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