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义寿, 苏瑞波, 段艳红, 周振江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033)
自1951 年世界第一个科技园区硅谷诞生以来,科技园区经历了70 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 20 世纪90 年代, 我国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开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 高新区历经“三次创业”, 成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 在转变发展方式、 优化产业结构、 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1], 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主阵地。 广东高新区萌芽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经过30 多年的发展, 广东全省已建有46 家省级以上高新区, 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火车头, 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新时期, 全球经济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 科技园区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压力, 同时呈现新的特征, 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 系统分析科技园发展的理论内涵, 构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生态, 对全国高新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园区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土地、 资金、 人才、 平台、 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基于科技园区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世界高科技园区经历了从20 世纪50 年代自发形成到80 年代蓬勃发展的历程, 形成了美国硅谷科技园、 日本筑波科学城、 英国剑桥科技园等知名科技园区。 有关科技园区的研究出现也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内涵、 发展路径、生态体系构建、 管理体制机制、 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 从理论内涵层面, 国内外学者提出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是与实践过程伴生发展的,增长极理论、 扩散理论、 创新生态理论等对高科技园区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从发展路径层面, 不少学者总结了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认为创业投资、 数字转型、 培育龙头企业、 加强合作等都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路径。 从科技园区生态体系构建层面看, 学者普遍认为创新政策、人才、 资本、 知识、 技术等均是创新生态构成的必要要素。 从管理体制机制层面, 如崔晓露[4]、程郁等[7]学者总结了科技园区“一区多园”“联合治理”“托管代管”等多种模式的优缺点。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认识, 为新时期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提供了重要参考。 但是, 现有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 一是随着新时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 科技园区的发展特征、 内涵不断演化, 需要对科技园区发展进行再认识、 再研究; 二是现有科技园区研究缺乏系统观, 没有理清“理论基础—发展动力—发展策略”的逻辑关系; 三是现有研究缺乏从具体实践案例中总结标准化的实践经验, 没有形成可复制、 可推广的科技园区发展路径。 为此, 本研究将系统总结科技园区发展理论基础, 结合新时期科技园区发展内涵与特征, 以广东高新区为例, 构建科技园区发展生态系统, 提出发展策略, 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创新发展模式。
科技园区自20 世纪50 年代创建以来, 在促进产业链发展、 培育高科技企业、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孕育领先技术、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高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与科创发展路径, 具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创新资源配置能力领先等优势, 对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s, IASP)认为, 科学园区是一个在众多专家和相关人才运作下, 以商务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机构, 通过培育和促进创新文化、 相关企业竞争力与知识型机构来增加社会财富[5]。 也有学者认为科技园区是一种规划建设的科学-工业综合体, 以高质量的智力密集区为依托, 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支撑, 配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 国际化为基本功能, 是众多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高技术企业所构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落[6]。
纵观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 其主要存在以下特征: 一是各类创新资源融合交汇。 高科技园区聚集了企业、 高校、 研究机构等政产学研各方力量等, 吸引风险投资公司、 优势产业加盟, 呈现出参与主体多样化以及科学研究、 技术开发、 产业转化、 社区建设兼具的综合性特征。 随着园区规划的不断发展, 未来园区将更趋于多元化、 特色化、 专业化建设。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当前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基本是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依托园区内的高校、 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科技领军或独角兽企业强化研发、 创新功能, 以知识创新创造价值, 促进园区甚至区域的经济发展, 形成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三是创新氛围浓厚。 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相较于其他社区,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政府等制定出台了相关创新政策与条例, 给予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一定的优惠与支持, 同时积极协调园区创新资源聚集与流通,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不断吸收人才、 鼓励人才发展, 使高科技园区生态系统稳健运行。
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是推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具体实践, 其理论基础涉及区域经济学、创新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 也涉及创新生态理论、 协同创新理论、 “三螺旋”等创新发展理论, 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 进入21 世纪后,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创新要素大范围自由流动, 价值创造逐渐变为价值共创, 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与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理论应运而生。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 年在《创新美国: 在挑战和变化世界中保持繁荣》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关注创新系统要素构成的传统观点向关注创新要素之间、 要素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转变, 提出良好的创新生态决定了创新系统的整体效能[7]。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对创新系统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化, 赋予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新的内涵。 基于这一理论, 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 包含了资本、 人才、物资、 信息、 技术等要素, 各要素的高效互动形成了科技园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从而推动科技园区生态内部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价值。
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进行了诸多研究, 但仍缺乏一般性的方法论和统一的研究框架。 本研究对科技园区的基本内涵、 主要特征、 理论基础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归纳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构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基本理论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发展策略研究”框架, 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套模式化的方法和工具(见图1)。 基本理论研究梳理了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原理, 包括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 发展特征等,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创新生态研究从创新政策、 创新主体、 创新环境、创新管理4 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生态,分析科技园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发展策略研究从科技园区需要实现的从管理到服务、 从企业到产业、 从科技到经济、 从环境到生态4 个转变, 提出科技园区的发展策略, 回答“怎么做”的问题。
图1 研究框架
研究发现, 广东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政策系统、 创新主体系统、 创新环境系统、 创新管理系统, 构建了一体化的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走出了一条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广东发展路径, 可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谋划, 政府根据当地科技、 经济、 产业发展需要, 结合科技园区发展的目标使命、 资源禀赋、发展阶段等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构建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体系, 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新区是地区经济集聚发展的集中体现, 但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 高新区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一定产业趋同、 恶性竞争等问题, 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优化资源布局、 促进区域有序协调发展。 广东从省、市、 高新区3 个层面构建了创新政策系统, 推动各高新区和创新主体协调发展。 其中, 省级层面政策主要以宏观指导、 优化布局为主, 地市层面以支持与改善园区环境为主, 园区层面以加大投资建设、 加快项目选择与落地为主, 各级政策相互配合, 协同推进高新区发展(见表1)。
表1 广东省高新区建设主要相关政策(部分)
高新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构建科研机构、 高校、 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合作的新型关系是完善高新区创新主体系统的关键。近年来, 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冲击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技打压, 广东从科技战略力量布局、 龙头企业培育、 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3 个维度构建创新主体系统。 其中, 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创新主体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区。 在科技力量布局方面, 鹏城实验室、 广州实验室和省内10 家省实验室均在高新区布局, 中国散裂中子源、 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高新区集群化建设。 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 广东高新区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2 万家, 占全省高企比例近1/3,培育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领军企业。 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广东高新区瞄准20 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加快“一区一特色产业”建设, 培育了电子信息、 先进材料等万亿元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打造了19 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 全省7 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均在高新区布局[8](见图2)。
图2 广东高新区各创新主体合作情况
从创新环境的物质属性来看, 创新环境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 硬环境指为本地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和硬件载体等, 软环境指促进区域发展的市场环境、 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 各创新环境相互影响, 进而作用于企业创新体系, 优化创新过程、 提升创新绩效[9]。 广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广东高新区大力完善软硬环境, 14 家国家高新区已建设超400 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 300 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 为园区创新创业和扩大生产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硬环境方面,广东高新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建设了大批标准厂房、 超600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 园区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 在软环境方面, 广东高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 在机构职能、 行政审批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 创新“一网通办”“零跑动”“免申即享”“拿地及开工”等系列举措(见图3)。
图3 广东高新区创新环境系统
我国高新区一直在探索能协调和整合各部门职能、 促进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 合适的高新区管理体制能有效提升园区运行效率, 推动园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 从决策机制上来看, 高新区管理机制可分为决策机构、 管理机构、 服务机构3 个层次, 从管理机构上来看, 可分为政府直接管理型、 机构管理型、 公司管理型、 共同管理型、联合机构管理型, 不同管理机制各有利弊, 高新区应结合实际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 广东高新区基本构建了“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决策机构(管委会)-服务机构(下属事业单位)-建设运营机构(平台公司)”四级管理架构(见图4), 统筹推进园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等工作, 尤其是国家高新区, 行政级别一般为正处级以上, 部分为厅级,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一般由市领导兼任, 具有较高统筹协调能力。 大部分园区都设有创新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下属事业单位, 支撑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部分园区成立了开发建设平台公司,负责园区的投资、 开发和建设等具体工作。
图4 广东高新区构建的四级管理架构
基于以上研究可见, 广东高新区是我国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探索出了一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广东路径”。 总体来看, 广东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体现了科技园区发展的本质与广东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效。
(1)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升华。 区域创新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广东近年来大力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发展体系, 提出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的全省创新发展体系, 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国家高新区等区域创新发展布局, 高新区是全省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 在破除科技经济“两张皮”、探索区域创新自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体现了科技计划体系的不断完善。 2018 年以来, 广东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的重要方面给予支持; 2022 年, 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调整为“创新环境建设”财政事权下的重要内容, 省内各地市的国家高新区也大多建立了一级财政管理权限,作为地市主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为全省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和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是完善政府治理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参照相关经验, 探索出了经济特区、 自贸区、 经济开发区、 高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发展模式, 其中高新区作为地区发展经济和科技的重要区域, 管理机制不同于普通的行政区, 而是以精简、 集中、 高效为主要特征[10], 管理事权的集中和手续的简化有利于地方探索破除传统经济发展枷锁的新模式、 新方法、新路径。 广东高新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更高, 成为政府和市场的重要沟通桥梁和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
(4)广东高新区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1], 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地根据所在区位特点、 资源禀赋特性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提升资源配置和市场调节能力, 而建设高新区正是各地发挥当地特色, 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 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广东高新区坚持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加快科技创新、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 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近年来, 我国科技园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撑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高新区在探索高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 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 无论是从发展机制、 内在动力, 还是从创新发展成效来看, 我国高科技园区与世界先进科技园对比依然不足。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 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高新区发展需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 从企业到产业、 从科技到经济、 从环境到生态4 个转变。
第一, 优化科技园区管理服务水平, 实现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服务的转变。 科技园区发展需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中抽离出来, 建立精简、 高效、 便捷的服务模式。 在管理架构设置上, 偏向放权和服务, 从横向打破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 从纵向打破层级之间的权限约束。 在各部门协同方式上, 要建立统筹协调服务机构, 尽量减少科技园区创新主体寻求支持所需的协调成本。 在服务方式上, 地市政府需要发挥主体责任,为科技园区建设配齐配优资金、 土地、 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 各科技园区管委会要发挥开发建设的主导作用, 因时、 因地施策, 在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 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
第二, 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 实现从传统的培育企业到打造产业链条的转变。 要梳理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图谱, 根据园区产业基础、 产业特色集聚和培育相关科技型企业, 逐步实现从单纯的企业培育向构建产业链条转变。 一是积极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成为支撑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极。 二是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推动短板产业补链、 优势产业延链, 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 三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产业, 打造新的增长引擎。
第三, 注重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 实现从传统的科研攻关到支撑经济发展的转变。 科技园区虽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试验田, 但其创新发展最终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 为经济和社会民生服务。一方面, 要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 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 在科研项目组织上, 要结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 突出绩效导向。 另一方面, 要重视科技创新场景打造, 围绕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发展需要, 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充分利用园区产业科技成果较多的优势, 建立一批示范性消费场景、 娱乐场景, 打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 推动产业、 经济、 城市融合发展。
第四, 完善创新资源整合, 实现从传统的创新要素集聚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的转变。 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不仅需要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更需要各类创新资源融会贯通、 通力合作, 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是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扶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 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建设创新联盟, 集中优势力量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发展。 二是政府、 科研机构、 企业要发挥各自优势, 共同为科技园区发展构建良好的创新发展生态。 企业要及时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机构要发挥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的优势、提供解决方案, 政府要主动做好平台搭建、 协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 三是要重视创投、中介等因素的重要支撑作用。 创投是支撑科技企业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的重要力量, 科技中介是加快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的桥梁, 需要进一步发挥创投和科技中介的作用, 盘活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培育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
本研究以构建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广东高新区为案例, 总结了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基础, 搭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 研究认为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创新政策、 创新主体、 创新环境、 创新管理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面对新的形势与发展需求, 科技园区创新发展需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企业到产业、 从科技到经济、 从环境到生态4 个转变。
但目前我国科技园区数量较多, 各地发展异质性较大, 不同时期、 不同阶段的科技园区也会呈现不同特点, 科技园区的发展策略并不是千篇一律, 需要日后进一步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