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经济如何干: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2023-12-30 07:50廖宗魁
证券市场周刊 2023年44期
关键词:政治局宏观政策动能

廖宗魁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12月11-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经济工作做了更加详尽的部署。两大会议指明了2024年经济前进的方向,极大地增强和坚定了市场对未来经济积极向好的信心。

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在一直坚持的“稳中求进”总基调中注入了新的内涵、新要求,对理解2024年经济和政策方向至关重要。这里有两层重要的辩证关系——稳与进、立与破。“稳”是“进”的基础和前提,基础不“稳”就很难“进”,就容易摔跟头;“进”是新动力、新方向,“进”的更好实现,也会促进“稳”的实现。“稳”与“进”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破”才有“立”,旧事物不破除,新事物就立不起来;而 “破”与“立”之间又需平衡兼顾。

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这就是落实到2024年经济工作上的“稳”的一些具体涵义;“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则体现了“进”的内涵。稳中求进,就是把稳作为大局和基础;以进促稳,就是要把进作为方向和动力,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中信证券认为,“稳”的重点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不出现系统性风险,预计2024年GDP的增速目标将继续维持在5%左右。“进”的重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

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先立后破就是要统筹兼顾稳和进,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的立,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的破。同时要稳扎稳打,把握好时、度、效,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

“先立后破”的表述在此前的多次高级别会议上都有出现。2021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习总书记还形象的打过一个比方——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

招商证券认为,“先立后破”一词的出现,主要与“双碳”战略快速推进阶段,一度出现了传统能源供应短缺、新型能源补位不及、高能耗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有关,意在强调处理好“破旧”和“立新”的辩证关系。将这一情景类比今日,对如何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也有所借鉴。一方面,近年多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部分传统产业如房地产业,虽然经济占比有所下降,仍然对内需增长、财政收入、金融安全、居民财富、城镇就业等有重要影响,而当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按照先立后破的思路,房地产业有望迎来政策的进一步呵护。

广发证券认为,政治局会议强调“先立后破”,是指在发展中解决问题,要在稳住总量、确保增量的前提下,推进结构改革和存量调整。对于地方债问题、房地产问题都适用于这一原则。

中国经济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这必然涉及到“破”旧动能,“立”新动能。但是如何把握“破”,“立”的时度效,也至关重要。因为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旧动能也一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各个领域影响很大,如果在新动能还没有很好的“立”起来之前,就一味快速的破除旧动能,可能会引发经济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利于经济全局的“稳”,也不利于新动能的“进”和“立”。“先立后破”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意味着在加大对新动能培育的同时,对于旧动能的结构调整会更加有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放在具体经济工作的首位,这也体现了先“立”新动能的重要性。“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宏观政策,政治局会议首先强调,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经济运行具有周期波动的特点,所谓逆周期就是逆着周期波动的方向,从而达到平抑短期经济波动的效果,短期的需求管理是逆周期政策的重点。跨周期是指实施宏观政策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从数个经济周期的更长时间维度来施策,更注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结构的优化等长期问题。

以需求管理为核心的逆周期宏观调节政策已经成为各国“教科书”式的应对短期经济周期波动的范式。但是它无法解决经济的中长期结构性问题,过度的逆周期调节甚至可能引发产能过剩、杠杆率攀升等问题。

跨周期调节的提出是对宏观调控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是对传统逆周期调控政策的有益补充、完善和升级,宏观调控政策不再仅局限于短期,而是拓展到中长期,统筹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中长期经济增长,意味着在关注解决短期经济周期性问题的同时,也关注中长期的结构性和趋势性变化。

在财政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强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适度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近期新增1万亿元国债,即是中央财政加力的体现。“提效增效”就是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和政策效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这些都包含了“提质增效”之意。

在货币政策方面,政治局会议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在信贷和社融的总量安排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这一提法与以往的“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不同。

11月末,广义货币供给量(M2)同比增长10%,存量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9.4%,要远高于2023年前三季度名义GDP4.4%的增长。但是按照新的提法,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5%左右,价格水平预期目标是3%左右,其综合结果是8%左右,目前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此就是相匹配的。假设2024年的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目标与2023年相同,新的提法意味着,未来的流动性增速会至少维持目前的水平,并不会出现总量的下降。

货币政策不仅发挥总量功能,还要发挥结构功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導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未来针对性更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望出台。

相比以往,此次政治局会议对宏观政策提法的突出之处是,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此前,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就阐述了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在支持稳增长、调结构,合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列举了在熨平日常财政收支的影响、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以及协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的作用。

而“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包含的范围更广,不仅仅局限在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还包括非经济性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宏观政策的协调性增强,有利于形成合力,提升政策的效果。

政治局会议还强调,“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 经济的行为会受到预期的影响,而预期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宣传和舆论的影响。所以,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有利于增强信心,改善预期,这样人民才敢消费,企业才敢投资。

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高度复杂性,即便是专业的经济专家,也常常会出现误判,更何况公众。 “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可以防止一些片面的、负面的观点误导预期,避免负向的“羊群效应”。

猜你喜欢
政治局宏观政策动能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宏观政策将利好化肥市场运行
现代货币理论与宏观政策和政府债务的现实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精神我知道
退休常委公开活动需在中办报备
论宏观政策对工程咨询行业的市场指引
宏观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