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 要]“碰撞”模型是高中物理中十分重要的一类模型,在每年的高考物理题中都会有所涉及。“碰撞”模型中包含诸多问题,每一个模型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性质,使得学生在解题中具有一定的难度。文章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常见“碰撞”模型及其性质,以期为教师引导学生快速解答常见的碰撞类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碰撞;模型;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6-0052-03
“碰撞”作为高中物理中重要的模型之一,在每年的高考物理题中都会出现,除了会出现在选择题中,还会出现在压轴题中。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其背景较为隐蔽,学生难以准确发掘,因此解答问题也就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解答常见的碰撞类问题,笔者结合实际问题,系统性地总结常见题型,分析常见问题。
一、弹性碰撞
(一)一动碰一静
[例1]如图2所示,速度为[v0]的中子与静止的氢核和氮核发生弹性碰撞,碰撞后氢核和氮核速度分别为[v1]和[v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碰撞后,氮核的动量小于氢核
[B.]碰撞后,氮核的动能小于氢核
[C. ][v2>v1]
[D.][ v2>v0]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碰撞过程中中子、氢核和氮核满足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
综上可得正确选项为[B]。
(二)两动相碰
如图3所示,质量为[m1]、[m2]的小球分别以速度[v1]、[v2]的速度发生弹性碰撞[(v1>v2≠0)]。碰撞后[m1]、[m2]小球以[v′1]、[v′2]速度运动。
静”模型。
不同质量小球碰撞后的运动情况也会有所差异(如表1)。
[例2]质量为[M]的大球和质量为[m]的小球如图4所示进行放置,从高[h]处静止释放,[h]远大于球的半径,忽略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M=3m],则两球碰撞后,小球上升高度为[4h]
[B.]若[M>>m],小球可无限上升
[C.]若大小球互换位置,且[M=3m],则小球上升高度为[h]
[D.]若大小球互换位置,且[M=3m],则大球上升高度为2[h]
二、非弹性碰撞
如图5所示,当两物体在发生碰撞后,形状不能完全恢复时,即为非弹性碰撞。此时,碰撞前、后不满足机械能守恒。
[例3]如图7所示,足够长的木板[B]在光滑水平面上,木块[A]放在木板[B]的最左端,[A]、[B]间接触面粗糙,且[mA=mB=m],初始木块[A]以速度为[v]向右运动,木板[B]速度为[2v],方向向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B]最终均静止
[B.][ A]、[B]最终均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
[D.][ A]、[B]减少的动能转化为[A]、[B]摩擦产生的内能
解析:在本题中,木块与木板所构成的系统动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A]、[B]减少的动能转化为[A]、[B]间摩擦产生的内能,则[D]正确。
故正确选项为[B]、[C]、[D。]
三、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融合
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往往涉及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两种情况。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首先需要学生对过程中的碰撞类型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而后结合不同碰撞的特点进行列式计算,进而解答问题。
[例4]如图8(a)所示,光滑平面上静止一质量为[m]的物块[A],与轻质弹簧连接,物块[B]向[A]运动,[t=0]时,与弹簧接触,[t=2t0]时分离,第一次碰撞结束,其[v-t]图像如图8(b)所示,已知[t=0]到[t=t0]时间内,物块[A]的运动距离为[0.36v0t0]。[A]、[B]分离后,[A]滑上粗糙斜面,然后滑下,与[B]再次接触,之后[A]再次上滑,达到的最高点与上次相同。斜面倾角为[θ(sinθ=0.6)],求:
(1)第一次碰撞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与最大压缩量;
(2)[A]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
(2)物块[A]第二次到达相同高点,说明第二次分离时,[A]的速度为[2v0],水平向右。
设[A]第一次滑下斜面的速度大小为[v′A],向左为
[例5]如图9所示,原本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小车质量为[M=2 kg],上表面为光滑曲面,现在有一个质量为[m=1 kg]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以速度[v0=3 m/s]从左端滑上小车,小球没有翻过曲面,最后从左侧离开。求:
(1)小球离开时,其与小车的速度;
(2)曲面的高度。
即曲面高度应大于等于[0.30 m]。
综上所述,在高中时期,考试中经常遇到的碰撞类问题可以分为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和两者的综合性问题。在实际解答这类问题时,学生一定要准确辨别出问题中的碰撞类型,而后结合不同碰撞模型下的运动特点进行列式计算,从而解答問题。
[ 参 考 文 献 ]
[1] 司寿和.摭谈“碰撞类”模型问题的思维认知[J].中学生理科应试,2023(3):28-30.
[2] 许文.探究碰撞速度关系 深化碰撞作用模型:碰撞模型的拓展与应用[J].教学考试,2022(31):35-38.
[3] 王多平.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物理压轴题的解法探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28):125-127.
[4] 欧其武.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类问题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1(1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