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视域下“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2023-12-30 05:43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创经济学课程体系

柳 晨

(宝鸡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宝鸡 721000)

一、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原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2015 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也阐释和强调了“双创”的含义和重要性。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西方经济学”课程设计和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双创”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二、“双创”视域下“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优化设计的必要性

2021 年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创新活力,高校应进一步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1],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

2016 年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到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5 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三步走”目标。为了实现国家的战略要求,高校应积极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创业,促进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实现服务型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服务型高等教育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学生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设计教育教学产品,通过改革教学方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应把专业课程与当代市场需求、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为实现服务型高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双创”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西方经济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核心必修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分别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关内容。“双创”视域下,该课程长期以来的理论讲授式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在“双创”视域下,要根据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及时、适度的调整,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高校应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性、创新性、参与性和系统整合性加以规划和整合,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满足“双创”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升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

三、“双创”视域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困境

(一)课程难易程度断层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会出现一个共有的现象,即在讲授第一章和第二章关于需求、供给和均衡等知识点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表现活跃,能够和教师实现充分的课堂互动。但随着内容的深入,进入到第三章至第八章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等内容的学习时,由于课程知识难度的激增、专业性增强,以及定义、公式、图表的爆发式增加,学生难以消化所学习的课程知识,课堂教学效率大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课程体系设计不完善、课程难易度出现断层、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密切相关[3]。

(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是与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教学内容过多等原因,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例如,由于“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涉及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价格指数、通货膨胀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同时还应与现实国民经济状况相结合,深入挖掘这些变量所代表的经济含义和变量的测算方法。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通常重点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分析,并不会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进行数据的查找、计算,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参与度低

“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两部分,即“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紧密衔接,课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数量多、难度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导致部分学生难以适应“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学习。该课程长期以来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通过布置作业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学生缺乏自主性,与教师互动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主动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数,着力培养“双创”人才。

(四)考核方式有待创新

目前,多数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都是以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最终成绩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长期以来,学生应对传统考试的方法是“临时抱佛脚”,即考试前突击复习,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种考核方式无法考查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更与“双创”目标背道而驰[4]。

四、“双创”视域下“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优化

(一)明确适应“双创”人才培养目标的M—Q—P—O立体课程定位

1.专业知识目标(Major)。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地优化设计,为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同时,使学生充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构建经济学逻辑体系,培养经济学思维能力[5]。

2.素质能力目标(Quality)。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增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数据分析、项目调研等环节,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深入理解经济学原理和方法。例如,在“微观经济学”《不完全竞争市场》章节教学中,引入国际著名垄断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解两公司合并案例及不完全竞争所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3.实践教学目标(Practice)。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借助经济学实训软件拓展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经济学博弈大赛、经营模拟大赛等经济类比赛,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综合运用能力的转化。

4.职业教育目标(Occupation)。在课程中渗透就业知识和相关从业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如在“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章节中,教师通过对存款准备金、贴现率等知识的讲解,同时,融入银行从业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经济学专业的就业途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二)立足经济理论教学,积极拓展实践教学

“双创”视域下,“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同时,应更重视实践教学,适当增加实践课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将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机统一。

“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难度系数高、知识点繁杂、专业性强、不易理解等特点,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将理论教学作为课程基础,在学生充分掌握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或实训,并且难度要适宜,逐层递加,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效用论》章节的讲解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1 000 元的压岁钱如何支配?都会购买哪些产品?购买的数量是多少?”,进而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某些商品的价格改变了,购买的商品组合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每个小组所做出的购买决策相同吗?为什么?”。通过生活中简单的经济行为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效用的含义、效用最大化的不同组合,以及效用是消费者主观的心理感受、效用的评价会因人而异等知识。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式思考等方式,把抽象的经济学原理引入生活,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增强和提升。

(三)建立模块化案例库,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对教学案例设计进行优化创新,建立模块化案例库,全方位、多角度地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统一的逻辑思维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中,一方面,案例较少且部分案例陈旧,已与当今时代脱轨,难以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另一方面,案例之间相互割裂,没有内在衔接,导致学生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传统教学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综合运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模块化案例库是把主题相同、联系紧密的案例整合成一个模块,进而再整合成相关的集成模块。教师每学期对案例库进行更新,从而使教学案例更加丰富和实用,也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联动性。

模块化案例库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模块,而这些模块又可以根据逻辑关系组成大型集成模块。例如,在“宏观经济学”“基本经济指标GDP”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引入案例“中国的GDP 总额高于新加坡的GDP 总额,能说明中国比新加坡富裕吗?”,引导学生通过世界贸易组织数据库查找相关数据分析问题。接下来引入案例“各个国家近年来GDP的构成比例”,引导学生思考拉动GDP 增长的要素,并通过播放相关新闻报道引入乘数概念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两个集成案例的分析,不仅起到难度递进的作用,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深刻理解了GDP 的含义和组成,也提升了学生的经济数据查找能力和经济资讯分析能力[6]。

(四)利用经济学综合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师依托宝鸡文理学院的经济学综合实训实验室,将经济学思维渗透到创新创业活动体验中。例如,要求学生分组后开展生产经营模拟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团队组件、投资建厂、原材料购买、员工雇佣、管理者选拔、生产产品、销售产品等全过程。根据以往的实验过程,部分小组的学生会在第一轮生产中破产。破产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分析失败原因,重新进行资源分配、调整投入比例,从而在之后的生产中盈利。通过实训,学生将经济学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得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运用和提高。

建设企业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教师应以学生为导向,带领学生去大型企业参观或实习,使学生了解生产的具体流程及企业在现实生产运营中所面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

(五)建立科学考核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双创”视域下,传统的考核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对现有考核模式进行调整势在必行。优化后的考核模式不单单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例如,将总成绩划分为四部分,期末考试成绩按照40%计入总成绩;案例讨论和分析过程可以根据小组进行评分,按照30%计入总成绩;经济学实训根据小组评分,按照20%计入总成绩;学生的平时成绩,如作业、考勤等按照10%计入总成绩[7]。课程中所有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都对应一定的评分,一方面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和创新创业的热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8]。

五、实践效果总结

宝鸡文理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近年来按照该方法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明显提高,在评教过程中,学生普遍反馈课程模式新颖,达到了寓教于学的效果。通过M—Q—P—O 立体课程目标的设立,从专业知识、素质能力、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四方面全方位一体化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夯实专业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在实训中提升创业思维和职业认知[9]。教师通过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提升了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宽度和广度。通过经济学综合实训实验的参与,学生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宝鸡文理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多次组织学生参与经济学经营模拟大赛、经济学博弈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对考核方式的优化调整,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案例分析和经济学实训中;通过实践教学,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西方经济学”相关原理和方法。

猜你喜欢
双创经济学课程体系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经济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