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印斌(媒体评论员)
扶贫也好,防返贫也罢,需要大数据引导,但更需要“接地气”,需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而不是高高在上,动动鼠标就算完成任务。
近日,中国政府采购网发布了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公开招标该省防止返贫监测信息项目结果公告,一公司以859万元中标,另一公司以18万多元中标该项目监理。面对网友质疑,山西省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回应称,该项目经过立项论证,程序清晰,合法合规。
然而程序合法合规,事情就合情合理吗?
自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切实防返贫就成为各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2020年各地初步摸底数据显示,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若能早一些觉察返贫风险点,锁定可能返贫人口,就能早一些实施精准帮扶,也有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增进老百姓的获得感。
但监测风险、识别返贫,是不是一定要花近千万元上信息设备,值得商榷。其一,老百姓会不会返贫,牵涉的因素不少,很多因素也难以量化,仅靠后台几个干巴巴的指标,不仅缺乏体感,也会出现判断上的偏差。传统的入户调查、走访攀谈、核查收入等方法,或许比较“笨拙”,但却真实可触、有温度,在访贫问苦的同时,也能起到纾解群众情绪的作用。这也是冰冷的系统数据难以比拟的。何况,当下老百姓的很多数据,其实也都掌握在各个部门,只要利用好,也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其二,很多网友不解,扶贫济困本身需要花钱,而当下各地财政都比较紧,为什么要花近千万元买一个系统,直接把钱精准给到老百姓不好吗?什么地方该花钱,什么地方该节省,可能没有一定之规,但政府行政坚持节用裕民,避免大手大脚,这应该是一条定律。一个信息项目就花费近千万元,难免让人心疼。
按照招标公告,这个信息项目很庞大,设置了多个子系统,所有这些数据,均不会从天而降,都需要层层去填。这也意味着,即便有了这样一个大数据智慧平台,也必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填空”“报数据”,而如果各级办事人员都困在系统里,真正的甄别调研谁去做呢?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在扶贫中过于注重台账报表,很多扶贫干部花在填表上的精力远超扶贫。过于注重形式的结果,就是真正花在实际工作中的心思少了。这样的“文牍主义”,形式大于内容,并不可取。
扶贫也好,防返贫也罢,需要大数据引导,诸如监测、分析、预警等,但更需要“接地气”,需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而不是高高在上,动动鼠标就算完成任务。
还有,省里搞了这样的信息系统,市里县里是不是也要跟着搞?检索可知,山西晋中市左权县也招标了防返贫预警和帮扶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当地一公司以179万元中标。如此层层建设,必要性存疑。
有关方面也该深入调研一下,类似信息项目的可行性究竟如何,核算一下其投入产出比。同时,也不妨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层面研究一下,究竟是利用好现有数据、打通部门间信息壁垒重要,还是不断叠床架屋建起新的系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