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平
油松作为我国树木种类,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其生长状况各不相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油松的种子成熟后是黄色卵形或是长椭圆形,颜色非常鲜艳。同时与松树的生长特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油松繁育栽培技术会更加完善。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油松繁育及栽培技术,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提高繁育栽培人员专业能力,确保油松能正常生长。
油松是一种常见的树种,不仅能净化空气,同时也能优化当地生态环境。另外,油松因其特性还拥有较高的商业价值。然而,因我国各地区分布广泛,繁育技术复杂等原因导致油松市场价格昂贵,以至于影响到油松育种产业发展。面对上述问题,林业部门要加强重视度,提高病虫防治技术和油松成活率,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发挥有效栽培和繁育手段,从而扩大油松产量,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选择健壮、无病虫害的油松种子,放置在阳光下曝晒2-3天,之后将其取出晒干,放到35℃-40℃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应经常翻动种子,确保其受热均匀。如果天气太热,可用水浸湿后再晒干,如果天气太冷,则要将种子置于温室中贮藏到来年春天发芽为止。一般油松一年可生出2-3 代子叶。当子叶达到10-12 片时即可进行播种繁殖。
(1)播种方法
在播种前,需要浸种1-2 天,然后在35℃-40℃的条件下浸泡6-8 小时,用湿毛巾包裹浸泡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处晾3-5 天,待其表面水分蒸发殆尽后再播种。播种后10-15 天内注意不要淋雨,否则会导致种子发芽困难、不出苗或不发芽等问题。
(2)管理方法
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一般选择中午气温较高时浇水,切勿将种子直接浸在水中。此外,在浇水时还要注意适量,否则会导致种子大量发芽而降低产量。秋季时,为了防止苗木徒长可再浇水1 次,但在夏季高温天气到来之际,必须确保土壤湿度,以免因缺水导致苗木枯萎死亡。
(3)苗木培育与生产
在油松进行育苗时,通常会选择成熟的种子进行育苗,在播种之前应进行苗床处理,采用土球形式播种,为了使油松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必须对种子消毒处理,在接种完成后也要对种子进行再次消毒,防止出现病害及虫卵问题。播种之后土壤湿度应在80%-90%之间,种子在25℃条件下放置2-3 天后才能出苗。夏季或者秋季进行播种和育苗,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处理,用1%石灰水浸泡种子30 小时并且清洗3 次。
(4)插穗繁殖
油松插穗繁殖是利用分株繁殖方法,插穗选取生长健壮、生长势较好的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选取后将其放置于阴凉通风处保存6-8 天,以防失水干缩。待枝条变硬后剪下即可用于播种或扦插。插穗长度为6-8 厘米,底部枝条的长度一般为6-8 厘米。通过插穗繁殖可使油松的成活率达到90%以上。春季可使用生根粉水或生根剂等进行涂抹处理,冬季可使用甲基托布津或吲哚丁酸等来促进插条生根。
(5)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主要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分株繁殖可通过扦插繁殖、自然分株分离法等方法实现。①扦插繁殖:利用插穗繁殖方法扦插繁殖,就是在油松发芽前将其从母株上取下,用塑料薄膜将其包裹晾干或直接剪下。②自然分株繁殖:油松树属于落叶乔木。一般油松生长的环境为中性或微酸性,因此也要确保实际生长环境符合油松物理特性。
(6)扦插繁殖
在油松的繁殖过程中,使用插穗繁殖可快速提高繁殖率。具体做法如下,在油松幼苗期、孕穗期、生长期等时期选择长势良好的半木质化枝条进行扦插,把插穗浸泡30 小时以上。选择好后将插穗上的切口对准营养液面,使切口与营养液的接触面积增大至插穗的一半左右。扦插后应立即浇一次水,保持插穗表面湿润,待插穗成活后要及时移栽到土地内,按比例合理浇水保持湿润。若在夏季雨期,应落实好排水工作。
(7)幼苗管理
幼苗出苗后,应及时拔除杂草,同时对幼苗进行浇水、施肥。当幼苗长到10-15 厘米高时,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但要避免大水漫灌。同时,加强光照,提高幼苗的耐荫性和抗寒性。在幼苗长到25-30 厘米高时可进行松土除草,彻底清理土壤中的残存草籽。幼苗长出3-4 片真叶时,可追施尿素5-10 公斤/亩、磷酸二氢钾10 公斤/亩。当叶片开始变黄时,应进行松土除草,幼苗高度达到10 厘米时可将地膜揭去。当幼苗长到15 厘米左右时可带土移植或分株移栽,栽植时以根系舒展的株行距为宜,确保栽植成活率高达90%以上。
油松幼苗生长到一定高度时,会进入营养生长阶段。此时正是油松生长的旺盛期,所以对油松幼苗进行移栽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促进油松幼苗生长宜选择秋季落叶后或早春萌芽前进行移栽。一般情况下,秋季移栽油松幼苗生长速度比春季移栽更快,成活率更高。
(1)秋季移栽时间
秋季移栽油松幼苗最好在8 月下旬到9 月上旬进行。秋季移栽和春季移栽相近,但时间比较短。秋季移栽可以使油松幼苗迅速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发育。油松幼苗适宜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的肥沃土壤中生长。如果土质太差、过于黏重,会影响油松幼苗的根部生长。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尽量在秋季移栽。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选择气温适宜的时段进行移栽,因为夏秋交替时高温天气易反复,会加重幼苗的水分蒸发,容易导致水分不足,进而影响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
(2)栽植密度
油松的栽植密度一般为4 米×4 米。由于育苗方式不同,栽植密度也有所差异。根据其生长习性和生产要求,油松的栽植密度可分为高栽稀植和低栽稀植。高栽稀植适用于坡度较大、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降水充沛的区域,适合于生长较快的油松品种,即每平方米栽植密度大,在40-50 株/亩。低栽稀植适用于土地贫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的区域,适合于生长较慢的油松品种,即每平方米栽植密度小、一般在20-30 株/亩。
(3)水肥管理
浇水的时间要选择在油松出苗后,水量要充足但不能出现积水现象,还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随时对油松的浇水量等多方面的情况做出调整,确保油松幼苗有足够的水分和养分保证其成活。初期肥料施用量不宜过多,以防烧苗,但在第一年的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氮肥,可以在春季和秋季各施一次氮肥,每次施肥的量约为每株0.1-0.2 克。而在幼苗移栽后的生长期,需要适当增加肥料的施用量,肥料的施用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和油松的生长需求进行调整。此时可以在春季和秋季各施一次肥,每次施肥量约为每株0.3-0.5 克。在肥料施用过程中,应注意与浇水相结合,保证肥料的有效利用率。此外,还需注意当幼苗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时应及时补栽。
油松是松科植物,由于种子较小,繁殖困难。在土壤墒情较好的情况下,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根据土壤条件采用穴栽、沟栽等方法。穴栽是指在株行距或穴宽不小于60 厘米情况下移栽油松,当油松苗高达60 厘米时便可将油松移栽至定植穴周围,定植穴宜大不宜小,穴与穴之间宜留2-3 厘米空隙,利于通气和排水。沟栽是指在土壤墒情较差时使用沟灌方法进行灌排水,并结合施肥、松土、除草等措施采用合理间作,保证水分、养分需求达到油松生长需求。
整地是在充分考虑土壤性质和地形地貌的基础上,为了油松有更优越的生长环境而进行的土壤翻整工作。油松栽植后不需立即浇水,先用机械深翻1 次,疏松土壤。耕翻后,清理干净土块后再进行消毒,以杀死病菌和虫卵,保证油松的生长环境干净卫生。将油松栽植穴底部土壤与栽植沟分层回填入穴内并用土夯实,以便浇水时根系不外露。栽植穴深度为3-5 厘米,四周应保持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一般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4000-5000 公斤或磷酸二铵15-20 公斤。覆土厚度为10-15 厘米。同时要保持土地表面平整、施肥均匀,保证油松的根系能够在均匀的土层中生长,并避免出现积水或者水分不足的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整地,避免在大雨或者高温天气下进行,影响整地效果和油松的生长。
浇水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喷淋式、淋溉式、灌溉式等。在油松的栽培中,因浇水更加均匀,淋溉式和灌溉式在油松繁育栽培实践中更为常见。油松耐旱能力较强,但是在生长初期需要相对多的水分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一般来说,该阶段需要每隔一周左右要浇一次水来保证土壤的湿度。到了成长中后期,则需要每隔15 天左右进行一次浇水,这样可以保证其营养物质的充足供应的同时降低土壤温度。若土壤长期干旱缺水需要及时浇水。当油松出现了黄叶现象时需要及时将叶片摘除并将叶柄和主枝剪掉。当遇到雨水较多时也需及时排水,以免油松出现积水引起烂根现象。浇水时也应当注意技巧,避免将水直接淋在油松的叶子上,以免造成叶片晒斑。应该将水淋在土壤上,让土壤充分吸收水分,促进根系的发育和生长。
修剪不仅能够提高油松的生长质量和产量,还能够调节树形结构,增强油松的抗风、抗雪能力。油松的修剪主要是修枝和短截,修剪方法可以采取留主枝、剪短枝和摘心等措施。首先,对于年幼的油松,需要进行形态修剪,即修剪枝条和顶芽,使其形成适合生长的树形结构,并应在油松生长期的早春和晚秋进行,修剪高度一般控制在50 厘米左右,留下3 到5 个分枝。其次,对于成年的油松,需要进行精细修剪,即定期清理杂枝和枯枝,保证树冠通风透光,有利于养分的供应和新枝的生长。同时,还需要修剪掉树冠内部的拐角枝和横生枝,避免影响正常生长。精细修剪应在油松生长期的夏季和秋季进行,避免在冬季进行修剪,影响油松的冬季休眠和抗寒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每次修剪时应注意修剪高度不得超过主干高度的1/2,并及时涂抹愈合剂。可以用抹布蘸清水轻轻擦拭,再涂抹愈合剂,也可以采用直接用刀片刮取树皮的方法进行处理。
(1)白僵菌防治手段
白僵菌是油松的重要病害,多发生于春季。导致幼苗枯萎,并产生大量细胞分裂素,使树势衰弱。同时白僵菌还能将土壤中的虫卵产在土中或树上集中孵化。白僵菌可随雨水或空气传播,因此要加强管理,及时清理枯死枝、叶和果实并烧毁。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800 倍液喷洒全树,或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2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喷洒全树、地面进行喷雾防治。
(2)根腐病防治手段
根腐病在北方地区一般发生较早。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为主,也有菌核发生;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为载体。常呈暗褐色,以后变为黄褐色或黑色,有时病原菌可分泌毒素,引起组织坏死。发病初期呈水渍状不规则斑,病斑有暗褐色的环纹,后变为黑褐色凹陷的“血印”,严重时整株枯死。对未受病菌侵染或已发生病害者进行综合防治,或对受病菌侵染而又尚未发病的植株采用40%敌百虫乳油10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防治,对轻度发生时可用2.5%菌核灭幼脲3 号1000 倍液进行防治。
(3)松褐天牛病防治手段
松褐天牛病在松枝上的发生程度随气温高低而变化较大。当气温处于20℃左右时发生量较少。当气温达到25℃以上时就开始逐年增多。在25℃时增加1 倍以上,到28℃时增加2 倍以上。由此可见,危害程度与气候和土壤条件密切相关。由于气候干燥导致松褐天牛生长发育缓慢,另外气温和土壤环境条件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数量也有很大关系,当气温高于30℃左右时其种群数量就开始下降。因此防治松褐天牛除用药剂防治外,还应在5 月中旬以后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3000 倍液进行防治,可连续喷施2-3 次;如果在冬季可结合冬季修剪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4)白粉病防治手段
白粉病在8-9 月份是发病高峰,及时清除病枝落叶等病残体。秋季落叶后及时清除树冠上的病叶、病枝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可用4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 倍液进行喷雾预防。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另外在秋冬季注意油松害虫卵块的清除。清理油松树行间杂草,防止油松生长中发生虫灾。
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防治制度则是保障油松生长的关键,从监督管理到防治步骤和用药要求等都需制定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首先,可以通过搭建相应的设施和安装监测器材,建立健全的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其次,要建立全流程精准防治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要定期对植被进行检查,发现有病虫害后,第一时间治疗,针对每次治疗要做好记录。包括:治疗用药、治疗时间、植被种类、恢复情况等,方便后续查阅。最后,应当持续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通过采购和研发高效、低毒、环保的病虫害防治产品,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和质量。
人才作为油松栽培种植中的中坚力量,能够将栽培工作效率最大化。在人才的引进中,基层林业要完善薪酬制度,用高收入、高回报吸引人才加入。此外,也要加强对现有队伍的培训,增强各岗位技术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其掌握最先进最科学的栽培种植技术。鼓励技术人员走向林间,与种植人员一同探讨最优栽培种植技术,让种植人员看到相关部门推广栽培种植技术的决心。与此同时,定期组织人员参与培训,充分调动人员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人员对油松种植栽培的重视度。林业部门要加强督导,定期检查人员的学习情况,有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同样,也可以邀请工作出色的油松栽培专家现场指导工作。技术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责任意识,考虑到油松栽培现实需求,找到优化途径,尽快解决技术难题。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提高和完善人工油松繁育技术,使油松繁育技术更为完善和成熟。做好苗木的后期管理和养护工作,提高苗木生长及品质标准,加强对油松苗木种苗质量方面的监管,确保繁殖成活率以及油松苗木的质量。防止因种子未成熟而导致苗木出现死亡情况。落实修剪工作,使油松苗木更好地适应生长环境,提升它们对于环境适应能力,使苗木成活率得到本质提升,实现油松培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环保化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