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现实困境与提升对策

2023-12-30 05:43单成巍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政治职业

单成巍

(山东交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

一、引言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视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核心位置。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当前,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指示要求,高校辅导员在育人作用发挥上还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立足自身职业发展需求,提升职业能力素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着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核心要求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群体,是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对辅导员多维度的职业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更严要求,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格局要大:政治站位有高度

为加强党对高校的政治领导、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制度应运而生。1953 年,清华大学率先探索设立了“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属性成为高校辅导员的根本属性。作为政治辅导员,站稳政治立场是根本要求,思想和行动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高校辅导员应能够用“四个正确认识”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同时应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价值引领贯穿辅导员的工作实践。随着国家辅导员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也不断发生变化以适应时代需求,从最初的单一政治引领到现在的大学生工作全面开展,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但政治核心本色并未因工作职责的变迁而衰减弱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强化辅导员政治引领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涵。政治素养依然是辅导员最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也是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根本政治保障[1]。

(二)内涵要深:思想理论有深度

大学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行为偏激,需要辅导员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向,开展正确的教育引导,做到把脉问诊、对症下药。2017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将辅导员定义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应为大学生答疑释惑、指点迷津。要扮演好人生导师这一角色,辅导员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理论素养。着力提升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促进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关键,因此,辅导员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扎实深厚的思想政治理论做根基,成为有深度、有内涵、有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三)视野要广:职业能力有强度

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是辅导员胜任岗位需求的基本前提和保障。2014 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辅导员提出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要求,在知识储备方面构建了以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为主体的职业知识架构,在能力素养方面提出应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职业胜任能力,同时将辅导员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 个职业等级,对各等级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职业能力表现提出了具体要求。“规定”从“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理论和实践研究”等9 个方面明确了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对“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二者一脉相承、互为支撑,为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根本遵循。现实需求迫切需要辅导员对照制度要求,强化专业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在实现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成长道路上行稳致远。

(四)方法要新:教育方法有效度

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类教育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2]。首先,辅导员要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回应大学生关切的问题,既坚持群体引导又能解决个体问题。其次,要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好第一课堂“主渠道”和日常谈心谈话“主阵地”,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用大学生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最后,要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五育并举”教育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真知、练本领、增才干。辅导员要坚持与时代同行,勇于在教育方法上大胆尝试、突破创新,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五)执行要实:工作管理有力度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事务管理是辅导员工作的两条主线,二者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联系紧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生事务管理是一种外显性的实践活动,其价值核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贯穿事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事务管理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工队伍与专任教学队伍的主要区别,也是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优势[3]。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处处潜藏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点,因此,辅导员应全方位、全过程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育人各环节,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将思想理念由传统命令控制式管理转向新型授权赋能式管理,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秩序,从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在保障大学生管理运转有序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正向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但从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发挥育人作用的要求和期盼来看,辅导员的工作还有一些现实困境亟待解决,辅导员的职业进路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一)岗位职责存在弱化,事务工作负担沉重

“规定”中的9 项主要工作职责涵盖了辅导员最为核心和根本的工作范畴,然而长久以来,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现实工作处境不相匹配,工作领域存在“泛化”。例如,在教学工作方面,由于具备教师身份属性,辅导员日常还要承担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多门类课程教学,个别辅导员还要承担专业课程、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在行政工作方面,一些随机性、临时性,无明确专人负责的细碎工作往往安排辅导员来承担,行政部门处理紧急工作任务或需要工作人手时一般也会从辅导员队伍中抽调。多重身份的设定使得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负担和压力较为沉重,容易陷入事务性工作中,呈现被动应对,甚至消极应付的状态。

(二)工作实绩趋利凸显,思想引领效果欠佳

辅导员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者,是大学生群体接触最为密切、最为熟悉的教师。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了解每个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纠正大学生错误思想,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是辅导员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然而,这些基础性工作投入精力多,成效显现慢,缺乏显性成果表现,在现实工作中容易出现缺位现象,导致一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岗位职责时仅仅满足于大学生整体安全稳定这一“底线”要求。在工作竞争日益激烈和趋利性凸显的现实环境下,辅导员更愿意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具有量化指标的考核,投入少、回报快,有显性成果荣誉的工作之中,进而导致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产生偏移,脱离了初心使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作为不够,与岗位职责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三)专业成长动力不足,队伍建设稳定性弱

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辅导员岗位专业设置的相关文件,而辅导员的选聘一般也不进行专业门槛限定,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入职前普遍缺乏岗位训练。目前,制约辅导员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部分辅导员没有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仅把这一岗位当做职业发展的“跳板”和“阶梯”,限于职业入口或是院校硬性要求暂留辅导员岗位“服役”,随后选择时机进行转岗;另一方面,一些专业素养好、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面临“逢优则转”的局面,这些优秀辅导员会被作为行政管理干部的候选人提拔选用到机关部门,从而被动脱离了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及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其专业化发展的内驱力不足,整体队伍的流动性大[4]。

(四)教育培训实效不强,职业晋升通路有限

随着辅导员职业能力需求的提升,近年来,各高校逐步加大了对辅导员的培养培训力度和投入力度,通过建立辅导员教育培训基地、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组织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和各类会议论坛等多种形式强化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但高校对辅导员开展的教育培训多采用集体讲座授课形式,对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层次水平的辅导员缺乏针对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分类培训指导;同时,高校整体培训方案也缺乏系统性、实效性,无法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培训过后的实践跟踪和反馈指导机制,对辅导员现实工作的指导性有限。另外,近几年各高校加大了对辅导员的招聘力度,短时间内填充了大量辅导员岗位,而这些人员未来面临同期发展人员竞争,必然出现职业晋升瓶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稳定性。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提升对策

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素养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文章从国家、高校、个体等多个层面,构建以职业规划为核心、以制度体系为保障、以培养机制为重点、以评价标准为抓手的“四位一体”辅导员职业发展提升对策,确保高校辅导员扎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辅导员专属工作制度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这些重要会议精神和制度文件中提出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观点,为辅导员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

然而,目前国家针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出台的直接相关文件只有“标准”“规定”,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制度框架体系。从国家层面看,建设中国特色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把握辅导员制度内在规律和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问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动态等多方面综合谋划施策,以“标准”“规定”这两项文件为基础,配套出台一系列专门针对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各级各类指导性制度文件,为辅导员职业发展扫除各种弊端障碍,使辅导员可以充分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并开展创新性工作[5]。辅导员制度体系要以政治引领性适配保障国家安全,以制度服务性适配回应时代需求,以治理协同性适配提升制度效能[6],使各项制度政策之间相互支撑、协同配合,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动辅导员职业深化发展。

(二)强化职业培训,构建辅导员能力提升培训机制

目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群体的专业背景没有限制,在统一招考录取的情况下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入职后如何开展教育培训,帮助辅导员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和提升职业能力素养,对于辅导员未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作为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基础性、普及性支撑单位,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建设内容充实、层级分类、形式多样的辅导员教育培训体系。一是要搭建全面系统的培训内容框架。根据“标准”要求,以辅导员工作实践为导向,科学选择教育培训中的价值、理论、方法、技巧、实践等教学要素,突出工作案例的讲解分享与业务实操的模拟训练,制定科学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教育培训体系[7]。二是要建立辅导员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根据辅导员工作年限、发展程度、职称背景等划分级别,对不同发展层级的辅导员设置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初级辅导员的培训重在工作角色的转变和带入,基本事务工作的熟悉掌握;中级辅导员的培训重在专项进阶提升,能够较为系统深入地掌握某一职责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级辅导员的培训重在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三是要丰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形式。以专题讲座、报告为基本培训类型,广泛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现场观摩、交流互动、调查研究等方式开展各类体验式教学,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建立资源共享赋能平台,丰富辅导员教育培训的教学资源。

(三)注重日常管理,构建辅导员工作胜任的评价标准

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是明晰辅导员角色定位、岗位职责、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不是最终目的,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推动工作落实才是考核评价的意义所在。高校应通过考核评价激励优秀、鞭策落后,充分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辅导员的薪资待遇、职级晋升挂钩,制定科学、合理、全面、实用的辅导员考核评价标准[8]。

第一,要坚持多主体考核评价的基本原则。首先,辅导员要对自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其所负责的班级,共事的辅导员、办公室人员,主管党政领导,工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都需要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多维度采集辅导员日常表现的认定情况,尽可能全面立体真实反映辅导员的工作实绩。第二,要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9]。辅导员日常工作中能够量化考核的内容是有限的,且均是以最终的结果反馈为标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主责,但其落实成效体现在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成长蜕变、润物无声的日常事务管理中,这就需要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既尊重客观数据结果,又注重主观评价感受。第三,要坚持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辅导员考核评价标准的主体要相对固定,这有利于发挥长期指导作用,而面对形势的快速发展变化,辅导员在工作中会面对新问题、新情况,这就需要及时对考核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满足国家、社会、高校对辅导员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四)激发内生动力,谋划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成长路径

随着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深入推进,辅导员有了越来越宽广的施展舞台。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当好角儿”并不是一蹴而就和轻而易举之事。职业属性和岗位职责决定了辅导员的工作需要源源不断的情感付出与不知疲倦的身体力行。想要拥有更多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缩短职业倦怠期,需要广大辅导员持续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向内扎根苦练“内功”本领,向外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在工作历练中不断提升自身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当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做新时代的称职辅导员,一是要有清晰的职业认知。作为教育工作者,辅导员要立足当下,干一行爱一行,增强对岗位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感情、敬业的精神去对待辅导员工作。二是要做好职业发展规划。辅导员的成长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因此,辅导员需要以“标准”为参照,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个人特长等因素,摸索出适合自己追求和发展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有了职业目标才能有进取的方向和拼搏的动力,才能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挖掘自身潜能,创造出更大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10]。三是要创造特色工作品牌。辅导员的工作不是循环往复的低水平重复劳动,因此,在工作中辅导员需要做有心人,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某一工作领域深耕细作,于日积月累中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在自我锻炼成长进阶的同时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实效。

五、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建设,高质量职业化、专业化发展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实成效,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以及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高校辅导员要坚定职业理想信念,坚持育人为本、守正创新,努力在职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辅导员政治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