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宇蕾,骆学新
1.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2.绍兴第二医院中医科,浙江绍兴 312000
放射性口炎是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后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放射性口炎的发病率几乎100%,其症状表现与放疗剂量密切相关;放疗剂量累积达到10~15Gy 时发病,超过50~60Gy 时明显恶化[1]。放射性口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口腔黏膜局部疼痛伴黏膜红肿或苍白、口咽干燥、食欲减退;严重者伴张口和饮水困难,或出现其他系统的感染等,后期易出现营养不良且患者易产生消极情绪[2]。放射性口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肿瘤治疗方案的完成率,严重者只能减少放射剂量或停止放射治疗,从而导致疗效大幅降低。研究表明,中西医治疗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修复黏膜病变,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关临床实践指南认为,肿瘤患者在放疗期间应戒烟、戒酒,避免食用过酸、过热、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定期检查并改善口腔卫生;使用无氟牙膏和牙线,使用不含酒精的生理盐水或碱性漱口水清洁口腔,保持口腔湿润[3]。上述方法均可预防放射性口炎的发生,减轻放射性口炎的症状。
1.2.1 细胞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是治疗放射性口炎的新型药物,其可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增殖,促进黏膜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力。闫亚姿等[4]研究认为,表皮生长因子可缩短患者溃疡疮面的修复时间,促进毛细血管再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口腔黏膜愈合。刘尚贤等[5]研究发现,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可延缓Ⅲ~Ⅳ度放射性口炎的发生,降低其发生率,缓解其疼痛症状,表明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治疗中重度放射性口炎具有良好疗效。
1.2.2 口腔黏膜保护剂 临床常用的口腔黏膜保护剂包括漱口水、口腔凝胶喷雾等。口腔黏膜保护剂通过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保护层,阻挡放疗损伤,从而保护口腔黏膜。李倩倩等[6]观察发现,低温药剂的总体治疗效果高于生理盐水含漱液,推测这可能与低温药剂可降低口腔温度、改变细菌的生长环境有关。龙小容[7]从放射性口炎的发生率、严重程度、疼痛程度等角度对比康复新液、含漱混合液、口泰含漱液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三者对放射性口炎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康复新液优于含漱混合液和口泰含漱液。
1.2.3 抗炎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之功效,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等。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减轻疮面的渗出和水肿,减少白细胞浸润和吞噬,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王梦雨[8]研究发现,复方双氯芬酸钠成膜凝胶剂可缓解口腔黏膜疼痛,抑制细菌生长,加速伤口愈合,其皮肤刺激性小,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1.2.4 抗微生物类药物 抗微生物类药物可治疗口腔细菌、真菌、厌氧菌感染。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是放射性口炎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Zusso 等[9]研究表明,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可通过干扰与炎症细胞因子产生有关的NF-κB,减少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的释放,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1.2.5 维生素类 维生素在口腔黏膜组织的修复过程中起治疗辅助作用,临床应用较少。王艳丽等[10]研究发现,小苏打片+维生素B2能缩短患者口腔溃疡的愈合时间。
1.2.6 对症治疗 因口腔黏膜疼痛,放射性口炎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情绪低落等症状。疼痛治疗在放射性口炎的治疗中必不可少,其可分为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夏小龙等[11]研究认为,加巴喷丁、奥施康定可缓解神经性疼痛和躯体性疼痛,两药合用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陈嘉荣等[12]研究表明,口腔疼痛包含炎症性疼痛和神经性疼痛成分。基于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三阶梯镇痛治疗方案,可予以阿片类药物。但长期服用此类药物会发生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便秘、耐药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临床用药时需谨慎。
物理疗法中的口腔低温治疗、低能量激光辅助药物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无明显不良反应而被广泛应用。欧娜等[13]研究发现,低温氧气雾化可减轻放射性口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延缓出现时间,认为其与低温可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加快口腔黏膜愈合有关。陈卫宏等[14]研究认为,口腔降温措施可引起组织血管收缩,增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耐受性,对黏膜具有保护作用,同时可强化患者的口腔护理意识,改善患者的口腔卫生。
低能量激光疗法具有镇痛、消炎、刺激组织新生、扩张血管、提高口腔局部免疫功能等作用。郭凤[15]研究发现,氦氖激光可减少病灶组织中的5-羟色胺含量,促进吗啡样物质释放,从而提高患者痛阈,在治疗过程中发挥镇痛作用。
中医认为,放射线属“火毒”之邪,热毒侵袭人体,壅遏于口咽部,灼烧腐蚀血肉,则发为疮疡,属中医学“口疮”等范畴[16]。放射性口炎的发生与心、脾、胃、肾密切关联。放射线热毒可损伤口腔黏膜脉络,耗伤胃阴,气血壅滞而发为口疮。手术、放化疗等治疗耗伤肿瘤患者精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虚复感放射线火热毒邪,内外邪交杂,缠绵难愈;阻碍气机,使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因此病程迁延,证候易变。致病过程中热、瘀、虚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三者互为因果,持续存在,放疗剂量的累积使邪正相争趋势发生改变。放射性口炎表现出不同的证型,可概括为气阴两虚、热毒炽盛、气滞血瘀3 型,但始终以气阴两虚为其本,热毒炽盛为其标[17]。“火郁发之”理论认为,放射性口炎与火郁的病机有相同之处。放射线与癌肿阳热、痰、瘀、毒等有形病理产物相结合,阻滞经脉,导致气滞血瘀,怫热不得消散,郁结于口腔黏膜,因此发为口腔黏膜炎[18]。“火热毒邪”虽为放射性口炎的主要病因,但因不同阶段放射性口炎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表现各有不同,故将放射性口炎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初期以热毒渐盛为趋势,中期以热毒炽盛、内外煎灼为特点,后期以气阴两虚、阴阳失衡为表现。治疗上应分期论治,同时应将“理气、活血”贯穿始终,气行则血畅而不留瘀,血畅气顺则热毒无所寄而郁火自消[19]。
潘敏求认为,放射性口炎患者可依据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散结破瘀的原则,以生脉散、五味消毒饮、二至丸为基础方,在此基础上辨证论治,从而减轻口腔黏膜不良反应、防止复发,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0]。刁本恕提出,中医多元疗法是治疗放射性口炎的最佳治疗方法,其基础方为金龟莲、玄参、玄胡、白芨、蜂房[21]。内治法将患者分为3 种证型:①脾虚湿盛、热毒炽盛型:以藿朴夏苓汤合基础方加减;②气阴两虚、热毒壅滞型:以生脉饮合基础方加减;③阴虚火旺、热毒淤滞型:以甘露饮《和剂局方》合基础方加减。外治法用药液漱口。根据患者证型不同,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疗效甚佳。
众多医家通过长期实践,发现某些中药成方治疗放射性口炎的效果显著。夏天等[22]研究发现,养阴清肺汤对患者的免疫功能、炎症细胞因子的恢复程度均有影响;林琪等[23]研究发现,九节茶含漱液联合益胃汤可降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真菌感染发生率,并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
石学敏认为,针灸可增加放射性口炎患者的唾液分泌,减少唾液黏稠度,改善味觉和睡眠质量,减少疲劳等;选穴多以远部取穴,如三阴交、足三里等,近部可取穴人迎、廉泉清咽利喉。局部取穴以舌面散刺、金津玉液点刺放血等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临床疗效显著[24]。
任似梦等[25]研究证实,苦参注射液对放射性口炎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复方苦参注射液是由苦参和白土苓根部提取而得的中药制剂,具有抑制炎症、抑菌杀菌等作用。
在放射性口炎的治疗中,西药的选择性较多,但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长期应用不良反应明显。抗炎药和激素类药物会引发患者双重感染,加重消化道反应,对肝肾功能亦有影响,引发电解质失衡、骨质疏松等;镇痛药物会产生耐药性和成瘾性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医生越来越多地关注中西医的联合治疗,可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对肿瘤的治疗起积极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薛晓光等[26]运用地塞米松 10mg+维生素 B125g+利多卡因0.5g+0.9%生理盐水500ml 组成的漱口水联合参麦清热滋阴方,治疗放射性口炎患者,结果证实其治疗效果甚佳。双花百合片由地黄、黄连等清热药物组成,可减少促炎因子,抑制口腔细菌、真菌生长。甄凯宏[27]研究双花百合片联合康复新液对放射性口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证实患者的疼痛症状有所缓解,治疗效果甚佳。
目前,放射性口炎的预防和治疗无特效药。西医治疗包括疼痛治疗、抗炎治疗、细胞因子、物理治疗等。中医治疗包括内服、含漱、静脉给药、中药局部涂药、针灸疗法等。中医可降低放射性口炎的复发率,不良反应小,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须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实行个体化差异治疗方案。综上,中西医需发挥各自优势治疗放射性口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