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长期对兰花的喜爱,中国文人不仅将兰写入诗文,甚至有许多关于兰花的专书在历代刊印广传。
早在宋代罗愿所撰《尔雅翼》卷二《释草》中就有专篇写兰蕙:“兰是香草之最而古今?习……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
不过,这只是书中的专篇而已,最早有关兰的专书,应属南宋赵时庚于公元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内容不只将兰做了品种分类及形态特征的描述,还教人如何种兰,从分株到浇花、施肥、除虫等等,真可谓巨细靡遗。
紧接着,《王氏兰谱》《兰谱奥法》以及《全芳备祖》等等,陆续加入印行行列,其中陈景沂所着《全芳备祖》一书对兰花的技术描述更为详细。
到了明清,随着兰花的品种不断增加,栽培经验更为丰富,有关兰花的著述也日益增多。
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有关兰的记述、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详细及完整的论述。清代也有不少艺兰专著,如《兰蕙同心录》《兰言述略》《艺兰四说》《兰言》《第一香笔记》《兰蕙镜》《兴兰谱略》等等,不胜枚举。这些书,至今对爱兰人士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文人爱兰,必定也表现在书画上,因此历代也产生许多画兰名家。
当今所见,最早的兰画真迹当属宋代赵孟坚的《墨兰卷》。墨色正好很适合表现兰花的清淡高雅,以及默默含香的低调情操;而毛笔柔中寓刚的中锋线条,也很适合写出兰叶飘逸、俊爽及坚柔并蓄的风韵。
宋末元初的郑思肖,则以画失根的兰花闻名。据说他画兰,连根带叶均浮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失其土则失其着根处,以此来表现他的爱国情操。
现存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的郑思肖兰花作品,是流传至今唯一的真迹,可惜的是并非露根的兰花。郑思肖在上面题了一首诗:“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
之后历代绘画名家,多多少少都画过兰花。他们将自己的理想、情操、美感以及个性,都借着画兰表露无遗。
如明代徐渭曾这样题自家画兰:“仙花与杜诗,其词拙而古。如我写兰竹,无媚有清苦。”道出自己如兰花与杜甫的诗句一样:“拙古”“无媚”与“清苦”。
清代郑板桥甚至一辈子都画兰竹,鲜少有其他题材,并曾自述学兰过程:“石涛和尚客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当面石涛还不学,何能万里学云南?’”
郑板桥是有些自傲的。自谓兰画学石涛,但只学一半,其余“灵苗各自探”,认为自己画兰还是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在青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他一辈子画兰竹,自然也留下许多题画兰的诗句,这首即是其一。
兰花,可以说是广受历代画家喜爱的绘画题材。我们可以从欣赏诗画中,一窥古人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对话与同游,这才是赏画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