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的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阴雨绵绵数日后难得艳阳天。在红阳寨村口的古樟树下,78岁的潘玉珍老人将一件件苗族刺绣服饰从帆布拖杆箱中取出,用衣架小心地挂在树枝上,用手抚平衣服上的褶皱。五彩缤纷的苗服随风轻摆。
女儿张艳梅拄着双拐,在一旁用手机直播正在盛装打扮的绣娘们。她们来自周边的9个苗族支系,伴随着芦笙音乐,要在祈福桥上走一场特别的苗服T台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传承人的潘玉珍是当地的“网红”。二十多年来,她带着苗绣走出国门,足迹遍布十多个国家,还穿着自己制作的苗服走上国际T台,并向外国友人讲述苗绣一针一线背后的故事。她的故事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设计师走进苗寨,了解苗绣文化。
在所有制作的苗族服饰中,“蝴蝶妈妈古歌苗族鼓藏衣”是潘玉珍和女儿张艳梅最得意的作品。苗族是一个古老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苗族绣娘将族人的创世神话、迁徙历史和细腻情感都镌刻在服饰之上。”潘玉珍老人认为这是苗绣的精髓。
如今,潘玉珍已把“接力棒”交给了女儿张艳梅。张艳梅三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不幸落下残疾,只能拄着双拐行走。在母亲的影响下,她成为一名绣娘,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张艳梅将三十多名留守妇女培训为绣娘,她们多数是村寨里的妇女、移民安置点的搬迁群众,以及一些残疾朋友。张艳梅带着自己的苗绣成品走出村寨接收订单。接到订单后,考虑到有的绣娘行动不便或需要照顾小孩和老人,她又亲自把绣线和绣样送到绣娘家中。
每年,张艳梅都会举办残疾绣娘培训班,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刺绣挣钱,仅2021年就培训了八十多名残疾人。“从拉线、织布、染色,再到平绣、打籽绣等各种刺绣针法,只要姐妹们肯学,我全部都会教大家。”
如今,张艳梅和姐妹们制作的刺绣产品更加多元化,融合了传统图腾与现代设计。她们也开始尝试电商销售、直播带货,通过网络宣传苗绣。
2022年11月,张艳梅的女儿为家里添了一个女娃,潘玉珍老人给她取名栋满(音译,苗族神树枫香树,可做服装的染色材料)。老人希望,新一代可以继承手艺,传承苗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