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距离看,南北两极是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地方。不过,在极地世界里,正有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将于2024年4月返回,考察历时5个多月,其间计划进行建设新的科考站、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和开展国际合作三项工作。
两v7o7H+TEx0ZhaY1OtxpSwS1oESXe/jlsAynPgNwDvnk=极对人类来说曾经是神秘的存在,也是探险家挑战自我的地方。1909年,美国探险家皮尔里成为到达北极点的第一人。1911年,挪威探险家阿蒙森率领探险队首次到达南极点。在此之后,人类逐步涉足极地。百年间,科学家对两极进行了大量研究,冰雪之下的秘密渐渐被揭开。
中国人曾经长期缺席对两极的探索,但在上天、下地、入海之外,中国人在“登极”的路上也不甘人后。1984年,中国开始开展极地科考,先后在南极建成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此次南极科考将要建设的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迈出探索北极的脚步。2004年7月,我国第一个北极考察站黄河站建成;2018年10月,我国在冰岛北部的凯尔赫建成中国—冰岛联合北极科学观测台。
对南北两极的探索既是中国人勇于开拓精神的象征,也是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的直接反映。现在,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够在极地独立开展科考工作并建立科考站、持续进行科学观测的国家之一。这些南北极科考站的建立,以及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等科考设备不断投入使用,为我国科学家在两极开展科学考察和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两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两极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反过来又能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极地研究的意义正在愈发凸显。以建设新的南极科考站为标志,我国科学家正在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4年,中国极地科考迎来40周年,黄河站迎来建站20周年,第40次南极科考将建成罗斯海新站,中国极地研究翻开新的篇章。在白色的极地世界里,那抹国旗的红色会更加亮眼。
编辑部: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