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多由情志不调、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引起。根据临床症状,失眠可分为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和心胆气虚证,分别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黄连温胆汤加减、归脾汤加减、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以及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为治疗代表方剂。茯苓类药材药食同源,安全性较高,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失眠的处方中,如黄连温胆汤中有茯苓,归脾汤中有茯神,六味地黄丸中有茯苓,而安神定志丸同时用到了茯苓和茯神。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常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的树根上。人们多于7~9月采挖茯苓。茯苓以皮薄、色白、质重者为佳。云苓(产自云南省)作为道地药材,体糯质重,品质最佳,但野生资源短缺,产量不高。市场上的茯苓主要以人工栽培为主,以安徽、浙江等省产量较大。
茯苓的加工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将茯苓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使水分析出),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出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二是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
中医认为,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等病症。茯苓的入药部位不同,功效也有差异。
白茯苓茯苓菌核内部的白色部分,即为白茯苓。本品长于健脾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痰饮以及脾虚泄泻等病症。
茯苓皮茯苓菌核的外皮,即为茯苓皮。本品长于利水消肿,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赤茯苓茯苓菌核外皮下的赤色部分,即为赤茯苓。本品长于渗利湿热,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淋沥涩痛,以及心火上炎所致的口舌生疮等病症。
茯神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即为茯神。本品长于宁心安神,主治心悸、失眠等病症。
白茯苓和茯神是常出现在治疗失眠方剂中的两味中药。研究人员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207首治疗失眠的方剂进行分析发现,白茯苓的使用频次高于茯神。茯苓类中药所含的多糖类和三萜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茯苓多糖的含量占茯苓菌核干质量的70%~90%,其具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由此推测,白茯苓和茯神中多糖含量、多糖的单糖组成和比例等差异是造成两者治疗失眠功效差异的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在茯苓不同的入药部位中,茯神宁心安神的作用最强,白茯苓除具有健脾宁心的功效外,还能利水渗湿。因此,选用白茯苓或茯神,需要辨证论治。
朱砂拌衣是将药物表面用水润湿,再粘上朱砂细粉或水飞朱砂的一种传统炮制方法,其目的在于增强药物的宁心安神作用。临床常见的朱茯苓、朱茯神即是茯苓、茯神经朱砂拌衣后制得的。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具有镇惊安神、明目解毒等功效。朱砂有一定毒性,不能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若长期服用朱砂,其所含的重金属元素汞会在人体内蓄积,引起中毒反应。所以,应合理使用朱茯苓、朱茯神,中病即止,或在药方中与黄连、甘草、郁金、姜黄等配伍,以增效减毒。
茯苓虽然药性平和,安全性高,但也有一定的使用禁忌。医家张元素指出,“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入服之,损元气”。《本草经疏》提及“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茯苓有利水功效,大剂量服用会导致小便次数增多,耗伤人体津液和元气,因此本就肾虚多尿、虚寒滑精、津伤口干的患者应慎用茯苓。另外,茯苓中淀粉含量较高,严格控制淀粉摄入的糖尿病患者要谨慎选用。
茯苓可药食两用,适合于一般人群,尤其适合于症见心神不安、失眠、多梦,伴脾虚湿盛、水肿、尿少者。药店销售的茯苓一般为白茯苓,质地坚硬。白茯苓常见的食用方式有:1.打粉冲服;2.水煮后服用或与其他食材一起炖煮后服用;3.制成茯苓饼、茯苓粥等服用。
下面推荐几款茯苓助眠食疗方:
酸枣仁人参茯苓粉
做法:取酸枣仁40克、人参24克、茯苓60克,磨成细粉。每次取混合药粉5~6克,温水送服。
功效:方中酸枣仁可养心补肝、宁心安神,人参可大补元气、生津养血、安神益智。此食疗方适合于心悸失眠﹑烦躁﹑体虚自汗、盗汗的人群。
茯苓百合莲子粥
做法:取茯苓30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共煮成粥,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适量白糖,分次食用。
功效:方中莲子可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百合可清心安神,淮山药可补脾养胃、生津。此食疗方适合于有气短乏力、面色㿠白、食欲不振、舌淡、脉软等脾气亏虚症状的失眠人群。
茯苓扁豆大枣汤
做法:取茯苓10克、白扁豆10克、大枣3个(去核取肉);将白扁豆用清水浸泡1小时,茯苓敲碎;将所有食材一起放入炖盅,加入500毫升清水,隔水炖煮1小时,取汤饮用。
功效:方中白扁豆可健脾化湿,大枣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此食疗方适合于脾虚湿盛的失眠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