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本神》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指出养生要顺应自然界的四时变化。春夏之季,阳生阴长,一派生机,养生要顺应阳气主动、主散之性;秋冬之季,阳杀阴藏,萧瑟寂寥,养生则要顺应阴气主静、主藏之性。此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易伤津液,使人出现口干、唇干、咽干、便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花木凋零,万物萧瑟,易使人出现抑郁、悲伤等悲秋情绪。阴津阳气的耗损,则易使人出现精神不振、倦怠、乏力等秋乏现象。应对“多事之秋”,养生要以养阴润燥、益肺强身为重点。
早睡早起《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中医认为,秋季为肺当令之时。此时万物开始收藏,早睡以敛肺气,早起以舒肺气,使肺的气机变化与秋季的气候相适应,对于养生防病有重要意义。子时(晚上11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和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时)为阴阳交替之时,睡好子午觉,有利于阴精的收藏。
适度运动秋高气爽,适合进行户外运动。坚持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户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可明显缓解秋乏症状,还可补养肺气,提高抗病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秋季早晚温差大,锻炼时可带一件外套以防着凉。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以防造成肌肉、韧带及关节等部位的运动损伤。
调节情志《黄帝内经》还指出,秋季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时,精神调养应以“收”为要,可适当静坐调息以宁心安神,及时化解烦恼,以适应秋季容平之气。
秋季经常按摩尺泽、列缺、迎香等穴位,可益肺强身。
尺泽穴该穴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揉尺泽穴3~5分钟。
列缺穴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腕关节上,食指尖下凹陷处,即是列缺穴。
按摩方法:用拇指按揉或掐按列缺穴3~5分钟。
迎香穴该穴位于鼻唇沟中,鼻翼外缘中点旁。
按摩方法:将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沿鼻两侧上下推按30次。
润燥有异润燥是秋季饮食调养的首要内容,但要注意不同体质的人群所选择的润燥食物也有差异。平素四肢不温、小腹冷痛的体质虚寒人群,可适当选用温润的食物,如南杏仁、松子、核桃、龙眼肉等;症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的阴虚人群,可适当选用凉润的食物,如荸荠、百合、雪梨、甘蔗、麦冬、石斛、罗汉果、蜜柚、沙参等。
少辛增酸中医认为,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秋季肺气过盛可伤肝。辛入肺,酸入肝,少吃辛味食物如辣椒、葱、姜、蒜、香菜、洋葱等,可以防止肺气过盛;同时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山楂、橘子、葡萄等,可以增强肝的功能,收敛过盛的肺气。
宜食汤粥适当多食养生粥和养生汤能和胃健脾、润燥生津、养阴益肺,缓解秋燥症状。推荐的养生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等。推荐的养生汤有百合冬瓜汤、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鳝鱼汤、赤豆鲫鱼汤、鸭架豆腐汤、枸杞叶豆腐汤等。
下面推荐几款适合秋季食用的牛奶和木瓜。3.最后放入百合、冰糖。
功效:莲子味甘、涩,性平,具有补脾止泻、益肾养心、固精止带的功效。木瓜可舒筋活络、化湿止渴。此汤可养心安神、和胃补脾、润肺止咳。
沙参玉竹煲猪蹄1.取沙参60克,玉竹60克,猪蹄750克,蜜枣4个。2.将猪蹄洗净,斩大块,放进沸水中稍焯,捞出后冲掉血沫。3.把所有材料放入瓦煲,大火煲滚后,改文火煲2小时,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沙参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玉竹具有养阴润燥、除烦止渴的功效。猪蹄可滋阴润燥、健脾开胃、补气养血。三种食材共煲成汤,可养阴生津、健脾开胃、润燥止咳。
秋季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导致霉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高发。女性平时要注意保持外阴部位的卫生,每天用清水轻柔清洗外阴,避免使用冲洗阴道的药物,以免破坏阴道的酸碱度,使病原微生物入侵;同时,要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肥皂、沐浴露等,以防对外阴皮肤造成刺激。
推荐一款食疗方——马齿苋鸡蛋汤。
取鸡蛋2个,马齿苋适量;将鸡蛋煮熟后去壳,放入锅中,加入马齿苋及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再煮5分钟左右,食蛋饮汤。马齿苋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功效,对于缓解妇科炎症有一定效果。除了内服,用马齿苋煎汤外洗也可缓解外阴瘙痒。
需要注意的是,马齿苋性寒凉,脾虚便溏者及孕妇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