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东:“集锦者”的故事

2023-12-29 00:00:00喻文苏李芯怡
大众健康 2023年10期

刘鑫东在医院有个外号,叫“集锦者”。2022年6月才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担任副主任的他,现在已经收到22面锦旗了。

说起这件事,刘鑫东还有点不好意思。他在朋友圈里写道:“我只是做了一些本分的工作,却收到了很多朋友的感谢。有人列举了学医的种种辛苦,可我一直都觉得学医挺好的。有那么多挑战性的事情,还有那么多人会在你做好工作后,真诚地向你道谢。”

挑战技术“天花板”

见到刘鑫东时,他刚做完一台耗时3小时的手术。虽是湖南人,他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洪亮,言语中没有丝毫疲惫,完全看不出刚给患者做完手术。

2022年,刘鑫东通过人才引进计划,来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天府院区。刚到医院不久,刘鑫东就遭遇了技术“天花板”。

2022年9月,39岁的小张因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前来就诊。经过相关检查,医生发现小张鼓膜穿孔,耳朵一直流水、流脓。刘鑫东准备为小张做鼓膜修复术。

术中,刘鑫东为小张修复鼓膜、清理听骨后发现,仍有部分清亮的水从小张的中耳腔往外溢。“看到这种情况,我想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内耳的淋巴液漏出来了,另一种是患者可能有脑脊液漏。如果是后者,情况就非常复杂了。”刘鑫东赶紧和守在手术室门口的家属再次沟通患者的情况。

“他从小就不能平躺,不然会头晕。”小张妻子一句话,证实了刘鑫东的猜测。“只有脑脊液漏患者,才可能出现小张这种不能平躺的情况。”刘鑫东马上转变思路,将鼓膜修复术变为自发性脑脊液耳漏修复术。一台常规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手术,变成了一台“开颅手术”。

“耳科手术的‘天花板’就是‘侧颅底手术’,这类手术也是我的‘天花板’。”刘鑫东说,虽然他之前做过这类手术,但都有影像作支撑,而这次显然只能靠经验和技术寻找漏口所在。

于是,刘鑫东带领团队,把患者的后颅窝、中颅窝等侧颅底结构彻底显露出来,仔细寻找漏口。这场原本预计两三个小时完成的手术,最终耗时超过了8小时。

“如果患者有脑脊液漏,且未及时治疗,很容易引发颅内感染。我们已经在小张的中耳腔发现了曾经感染过的痕迹,如果再不治疗,后果不堪设想。”刘鑫东说。

“学习就像盖楼”

50多岁的李阿姨一直觉得自己上颌骨的位置,有一个摸起来圆圆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东西越长越大。

经过相关检查,刘鑫东发现李阿姨上颌骨的位置长了一个牙源性颌骨囊肿,这个囊肿已经进入了上颌窦的骨头腔里。“相当于长了一个有骨头壳的囊肿。”刘鑫东说。

如果按照传统手术方式,医疗团队需要从患者的嘴巴里做切口,把患者右边面部表面软组织掀起来,在骨头上凿一个洞。相对来说,这样的手术方式比较简单,但会导致患者术后面部有麻木感,因为医生在手术时会切掉一些神经组织。而且从远期来看,患者的上颌窦可能会逐渐萎缩,从而丧失功能。

经过反复讨论,刘鑫东还是决定为李阿姨行泪前隐窝入路上颌窦骨肿瘤切除术,也就是通过鼻腔镜为患者切除囊肿。这种方式能避免传统手术对患者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是我们医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刘鑫东说,医生对患者康复寄予的希望,并不比患者和家属低。

如今,刘鑫东还承担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亚专业的建设工作,不仅要负责科室的管理,还要带领年轻医生进行专业技术和业务学习。

对于学习,刘鑫东一直认为,身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打牢。“学习就像盖楼,如果你连地基都没有打牢,哪怕现在你的楼不垮,以后也一定会垮的。”

在刘鑫东看来,外科医生的基础就是掌握解剖和生理知识。“拿我自己来说,单耳科的颞骨解剖,我就做了60多例。一般地市级医院的医生可能不会花这么多工夫在解剖上。做手术能胸有成竹,不仅需要积累经验,更重要的是把基础打牢。”刘鑫东的言语中充满了笃定。

“医生本就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我和一些医学前辈相比还差得很远,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刘鑫东说。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