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强调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本文主要从“提升教师备课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落实课后辅导机制”以及“成效与反思”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依托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学服务平台,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师因材施教、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促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三个助手;信息赋能;智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2-063-02
上海市中小学数字教学服务平台是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为进一步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加快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研发推出,主要包括“备课助手”“教学助手”和“作业辅导助手”,简称“三个助手”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使教师能够依托信息技术开展备课、教学和课后辅导,优化课堂学习,赋能智慧教学。
依托“备课助手”,共享优质数字资源,提升教师备课能力
“备课助手”为教师提供数字资源、设计教案、编辑课件、设置任务等多个功能模块,可以满足教师“拿来用、修改用、创造用”的备课需求。学校教师通过对“备课助手”中优质共享资源的学习和借鉴,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备课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
例如,教师通过下载、学习“备课助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一方面帮助自己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利用共享课件中的动画、视频等优质资源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画圆、量角、画角等操作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减少了教师自己制作动画、录制视频的时间,实现教师备课过程的减负增效。
依托“教学助手”,构建多元互动课堂,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教学助手”为教师提供课件工具、学习任务、数据分析、结果呈现等功能模块。教师能够基于“教学助手”支持课堂教学,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以“精准数据”支持即时反馈,及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进而采取针对性教学措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系统还会记录学生学习的过程信息,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有效学习和深度学习。
1.运用多元化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
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元化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希沃智慧屏、平板等终端设备,依托平台和希沃白板App等应用,创设合理的信息化学习环境,赋能课堂教学。
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助手”中制作发布互动任务,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经历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2.发布多元化互动任务,丰富学生体验
教师采用“教师端+学生端”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体验活动。学生则在平板端进行“课堂学习”,完成任务,经历、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发展核心素养。
例如,沪教版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三角形的分类②”,教师合理利用平台功能,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经验设置多元化的互动任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学生体验。
(1)依托“图片拖动”功能,直观体验分类过程。教师通过“教学助手”将以往“写编号分类”的活动制作成“拖动三角形分类”的互动任务发布,借助信息技术让原本静态、枯燥的分类活动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学生经历直观的操作活动后,借助平台功能对生成资源进行针对性的互动交流,发展学生的分类思想。
(2)依托“几何画板”功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功能,制作并动态演示等腰三角形两腰不变底边变化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变化过程中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感悟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同时,学生在观察大量等腰三角形的变化过程中,感知并积累,发展空间观念。
3.收集实时动态数据,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数据收集和呈现方式较为单一。教师通过巡视、打手势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但是在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的功能模块支持下,教师可以动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典型错误等,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1)精准数据支持即时调整探究策略。例如,教师在设计“三角形的分类②”时预设不同的分类情况,如按相等边的条数分为3类、按有没有相等边分为2类等。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巡视、经验判断等方式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但在“教学助手”的支持下,学生将分类结果上传,教师可以查看分类情况,并在交流阶段实时调取生成资源,让交流更有针对性。同时数据能清晰地呈现每种分类情况的人数,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精准数据支持即时调整反馈策略。“教学助手”能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收集学习数据等,并以图表呈现统计结果。教师可以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通过数据统计和学生截屏有效地选择典型错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让课堂的反馈评价更有效。例如,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乘法分配律”,学生完成互动任务后平台自动统计并呈现数据。教师基于数据准确定位典型错例进行针对性地分析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
依托“作业辅导助手”,形成课后辅导机制,促进分层跟进教学
“作业辅导助手”提供课后作业、数据统计、错因分析、智能推送等功能模块,能够基于学生作业情况进行多样分析,智能推送辅导讲解、微课视频与跟进作业,落实对学生1帮1的个性化辅导和分层教学需求。
教师可以基于课堂诊断,融合线上线下的作业方式,利用“作业辅导助手”推送个性化校本作业,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巩固内化所学知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依托信息技术落实减负增效,提高作业有效性。
例如,“三角形的分类②”课后教师向学生推送校本作业并依托平台的智能算法了解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平台的数据统计,了解掌握班级情况,并对学情进行精准分析,调整课后辅导策略。同时通过错因分析,也可以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实践反思
实践证明,依托“三个助手”,我们的课堂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教师借助平台更高效地备课,实现多元化评价;学生借助平台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更直观地获得数学学习的基本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核心素养。在享受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变革的同时,也存在值得我们反思和关注的问题。
1.优化任务设计,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在熟练运用平台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有效融合信息技术效赋能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能够认真研读课标,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深挖平台功能,优化任务设计,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经验,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2.加强校本教研,优化使用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赋能智慧教学的本质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这不仅是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更需要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学习,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和互动性。因此,加强校本教研,开展课堂实践,聚焦问题突破,优化使用教学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综上,作为上海市“三个助手”的试点校,学校及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积累经验,真正实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新课程理念。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