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技术赋能智慧课堂能够利用数字化平台技术、资源、数据等,深度分析智慧课堂的教学行为,探索多元研究路径,提升教研效能。本文从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英语教研组的实践探索出发,通过大数据支撑、云平台技术和项目融合,提炼智慧在线教研的有效做法,形成并优化英语学科智慧“云”教研路径,切实增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从而提高英语教研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技术赋能;智慧教研;平台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2-057-02
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两个校区,学生总数达2081人的较大规模学校。同时作为宝山区实验小学集团校(含三所学校)的牵头学校,也力争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同侪教学、在线教研成为学校常用的教学教研模式,线上线上混合式教学的多样性带动了智慧教研的多形态,在基于课堂、作业视角进行线上分析的同时,也需重视基于教师发展视角的在线教研主题策划与反思改进。我们依托新课标理念,基于教师在线教学中遇到的高频问题,以项目为引领,形成了“技术融合+课堂教学+培训成长+库源积累”融合推进的在线教研新样态。
多平台技术融合,提炼数字环境实践应用新经验
2021年,《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架构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蓝图,上海市教委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通过优化信息环境、教学平台、智能算法,探索基于学习数据分析的教学应用,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变革。在此背景下,学校开启了多个技术平台的实践应用项目,上海市三个助手平台、未来宝教学平台、撷知教研平台、ClassIn互动平台等,初步架构了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网络,助推教学行为的变革。基于此,英语教研组依托多个平台,通过优优相辅、多平台助力,形成了数字环境融合运用的新经验。
以“三个助手”应用为例,上海市教委依托“上海微校”建设了中小学统一的数字教学服务平台,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研发“三个助手”(备课助手、教学助手与作业辅导助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同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通过挖掘平台优势,突破技术难题,我们提炼了多平台融合实践应用的新经验。如利用三个助手平台设计教学、呈现活动;活用互动平台技术、教学中多元交流。目前已经能够实现备课趋优化,共享优质数字资源,提升教师备课能力;辅导个性化,基于课堂学习诊断,落实课后辅导机制。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师因材施教、赋能学生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多元任务融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新课堂
为客观了解师生教与学的行为,我们通过对课堂教学数据、学习数据进行动态采集、抓取、筛选和分析,实现对在线课堂的智能测评,精准聚焦教学问题,形成“大数据分析-问题梳理-教研聚焦-策略形成”的实践路径。学校共有教师139人,通过平台数据分析,管理者可掌握所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运行状态、学习活动和环境信息。
基于平台多元化的互动任务,学生的学习逐渐突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融合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习变得更为自主。例如基于“计时器”“答题统计”等功能支持下的竞赛类任务,使原本枯燥的学习任务变得更具趣味性,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积极,更具热情;基于“拍照上传”“几何画板”等功能,学生更加直观地参与学习,积累丰富的学习活动经验;基于“语音测评”“口语练习”等功能,学生能够进行人机交互体验,有效提升语言能力;基于“评分器”功能,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评价,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学习方式正在发生转变,学生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智慧平台的运用能基本解决“云”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难的问题。教师在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时,关注互动工具的融合运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主题教研融合,迈开同侪合作成长新步伐
教育发展,理念先行。《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面对新形式、新挑战,线上数智赋能为研修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我们的校本研修模式发生了转变。
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实施是教研的重要内容,如何突破地点限制,构建智慧在线教学模式,各教研组进行了深度讨论和课堂模拟。终端设备链接起各个组、各个场所、各种资源,泛在的教研形态和学习空间,突破了组际的屏障,使教研活动时时都在发生。
学校鼓励教师因个性需求自发组建各种研修团队、项目团队、学科沙龙、青年共同体等,通过学科结对,项目引领,助力在线教学。如二年级组根据学生特点挖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突破点,陆倩莹老师尝试探索“优化教学板书设计,提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她的关注点也点燃了其他英语教师的思维火花。陆老师和同教研组俞琳老师积极开展智慧同侪课堂,提质智慧课堂互动教学,开发了二年级教材的系列板书设计、游戏设计。简明直观、关键点突出、拥有良好逻辑系统结构的板书,让优质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年级同侪课拓宽了学习空间,营造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互学氛围,更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经过层层筛选,以此探究点为依托,两位老师参加了“上海微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创新互动案例的展示。她们还参加了AI+OMO全国案例培训,在云端为近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分享了研究案例。数智赋能下的交互活动形成了更多的人与人、人与话题之间的深度融合。打破了以往静态独立的局限,形成了互通的动态交互,助力我们迈开同侪合作共同成长的新步伐。
智慧平台数字融合,形成学科实践动态循环新库源
智慧教育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必然从单向、静态的模式走向开放、协作共创的模式。基于智慧平台融合,教师在智慧“云”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各类资源的同时,又优化形成了新的资源,这些生成性资源经过汇总和梳理,再次充实优化了教研组资源库,以此形成了基于学科实践的动态循环新库源,学校动态资源库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教学资源。主要由校本资源和各平台资源组成。学校已形成的校本资源包含课件、绘本、视频、图片等;平台资源主要来源于“上海微校”、撷知等智慧平台。这些教学资源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充实了智慧在线课堂设计,也方便了教师的备课行为,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基于智慧课堂的生成性教学视频又被切片化运用于教学教研活动,形成了动态、多元的教学辅助资源。
二是作业资源。作业和练习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各种层次学生的需求,而且还需要真正“动”起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变化和优化。学校运用“三个助手”的作业辅导助手和未来宝作业,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勾选、布置高质量作业和练习。智能化作业平台不仅能实时反映学生的完成提交情况,也能对线上作业进行实时评价和精准反馈。通过智能的平台技术,教师可以快速获得学生个体及整体的答题情况。通过分析错误原因,筛选出过难或过易的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普遍掌握情况,调整课堂教学设计,并重新编写适切的练习和作业,完善作业资源库。
三是学习类探究课程资源。丰富的微课程资源可以促进和满足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资源库是教研组一笔丰厚的财富,它的建立不仅丰富了日常的教育教研活动,也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智慧共生。比如,探究类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方式,多方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了英语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统一。
通过学校的智慧平台赋能和项目学习引领,在线教研团队实现了共研、共思、共成长。我们将继续探索各智慧平台的优势,探究智慧在线教研的有效路径,确保教研有质、实施有效、反思有度、改进有方。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