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本期,我们继续在访谈栏目刊登“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对话首都部分区域相关负责人,深度挖掘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特色经验模式和优秀典型案例等内容。
长城脚下,雁栖湖畔,科学之城。怀柔区位于北京东北部,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功能的重要承载区,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会都和中国影都。2022年,怀柔区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也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当前,怀柔科学城正进入建设和运营并重的重要阶段,全区教育布局加速优化调整,这对怀柔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期,我们围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及教育数字化转型等话题,对话北京市怀柔区教委主任徐志芳。
本刊编辑:北京市教育系统正在通过多方统筹推进、同向发力,着力回答好“教育强国建设,首都何为”这一重大时代命题。请您谈一下,目前怀柔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徐志芳:怀柔教育在服务区域发展进程中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职责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怀柔区仍要紧紧围绕“提升教育质量”这个核心,立足全区发展高度,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优化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布局,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抓实“五育并举”,加快构建现代基础教育体系,培养和引进更多教育领军人才,进而满足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需求,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2023年,怀柔区以实际行动将高质量发展主题贯穿基础教育各项工作中,全力夯实教育强国根基,以抓好区域教育质量提升为重点,助力教育强国北京方案落实;以抓好教育服务保障为怀柔科学城建设提供教育“硬支撑”,全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截至目前,怀柔区共有基础教育学校120所。在教育投入方面,怀柔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技术等各类经费投入逐年增长。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较2018年增长12.88%。教师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近五年招聘的715名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近40%。怀柔区扎实推进“名校长、名师工程”,2018年至今累计引进名校长6人,引进优秀成熟人才34人,区级骨干以上教师人数较前一届增长了7.6%,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与运行机制更加健全。
本刊编辑:高质量发展作为“生命线”,需要每一个要素系统都要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教育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向往。结合区域的特点和工作重点,请您介绍一下怀柔区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思路和进展。
徐志芳: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教育服务科学城“硬支撑”。怀柔区委于2019年11月成立了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健全完善了区委定期研究教育工作的机制,围绕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文章,加强对科学城教育资源布局的顶层设计,统筹发改、财政、规自、住建等部门,与区教育两委密切协作,构建起全学段、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021年,青苗国际学校建成投用,补齐了怀柔国际教育短板。2022年,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扩建项目投入使用,为怀柔科学城新增学位1620个。今年,中关村一小怀柔分校新址、陈各庄幼儿园已基本完工,计划新增小学学位960个、幼儿园学位720个……一系列教育重点配套设施的落成使用,持续提升了科学城及周边的教育服务保障水平。此外,北京第三实验学校、第七小学、雁栖国际人才社区幼儿园等一批教育重点项目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北京市国际学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加快落实,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正紧锣密鼓对接。
其次,怀柔区教委探索科教融合,科技教育凸显怀柔特色。聘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在怀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的教授、研究员和工程师为科技副校长,连续2年实现全区中小学全覆盖。每月举办一期科技大讲堂,开设密码、天文、编程等课程20余项,其中,依托中科院10余名专家资源开发的编程课程已覆盖全区29所小学的三、四年级。组织全区中小学生走进科研院所、专业实验室等聆听讲座、动手实践。依托高端科研机构科普资源专家指导怀柔各校开展校园科技节、科学夏令营、科学展演等各类科普活动。2023年,怀柔区第一中学等7所中小学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中小学生荣获国家级奖项352项,市级奖项1730余项。怀柔学生连续4年获得“北京市科学建议奖”。怀柔二中、九渡河学校连续2年成为该项活动中唯一获此殊荣的郊区学校。北房小学4名学生设计制作的“智能书桌”模型,获得了国家专利局颁发的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最后,依托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教育“样本”。怀柔区义务教育阶段乡村学校学生人数约占全区学生总人数的33.5%,发展好乡村教育对提升怀柔区整体教育质量至关重要。怀柔区教委制定下发了《关于成立山区小学教育集团的工作意见》,以九渡河小学为牵头校、7所山区小学为成员校,成立怀柔区山区小学教育集团,共同探索一条山村育人模式转型之路,为怀柔“2035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计划提供变革样本。同时,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打造“小而美”的乡村精品校,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底蕴与活力,为乡村学校发展打开一条特色之路。喇叭沟门满族乡中心小学是北京市最北边的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学校设计了“团结花”课程体系,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于学校学科教学、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体艺教育、三结合教育之中。作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该校承担着包含二魁摔跤、跳竹竿、蹴球等14项非遗项目培训任务。2017年,学校依托“满族剪纸”这一精品项目,成为怀柔区第一所北京市金帆书画院挂牌小学,培养了近百名满族剪纸“小小传承人”。
本刊编辑:教育数字化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突破口作用,探索以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育人质量提升,才能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请您谈谈怀柔区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具体做法。
徐志芳: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推动教育数字化发展,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数字教材和数字资源对基础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怀柔区教工委、教委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着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实现发展方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管理方式的转变。
首先是加强保障体系建设。一是优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工作协调、项目统筹机制,学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发展,强化统筹谋划和整体规划。二是提升数字空间安全保障水平。健全网络安全保障制度,完善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应急预案,做好重点领域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三是强化政策资金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政策、资金、人才保障体系,探索符合怀柔区教育系统的数字建设运营模式。四是针对性、个性化推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问需于校”专项工作,充分了解各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和建设期望,推动怀柔区教育系统各校数字化转型升级。
其次是完善数字教育基础建设。一是夯实基础,筑牢根基。通过几年的建设,怀柔区教育系统有线网、无线网覆盖率达100%,实现了“万兆骨干、千兆到学校”,多媒体普及率达100%,基本实现“网络全覆盖、资源全覆盖、服务全覆盖”,为怀柔区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工作增智赋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二是项目引领,优化建设布局,加快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数字化发展。依托“怀柔区公共资源服务平台”“怀柔区融合管理平台”“双师课堂”“技术赋能教学试点校”等项目建设,为推动怀柔区优质资源均衡发展、提升全区教学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最后是开展试点先行,逐步推广。2022年1月,北京市教委在怀柔区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试点项目。自此,怀柔区教委以此次试点项目为契机,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技术赋能课堂,智慧引领发展”为主线,以应用为王,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多方协同推进。现阶段,怀柔区教委在试点项目成功的基础上,结合两所入选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的成功案例,通过开展教学研讨、举办教学展示等方式,向其他学校分享经验和成果,促进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并继续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服务新模式,开展差异性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提炼具有学校特色的数字教育新模式,打造教学成效及影响力,呈现各类典型案例及成果,彰显学校数字化应用特色,为北京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起到示范和推广的效果。
怀柔区教委正在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时也对人工智能领域进行了布局,推动以人为中心的人机物三元融合,助力科技革命向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把握教育规律,并利用技术手段来推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一年来,区教委在试点校配备了AI英语听说设备等信息化辅助教育教学等产品,改变了教学的模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此外,怀柔区第三届中小学人工智能大赛、创意编程大赛等紧贴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赛事活动正在进行中。2023年,怀柔区的相关活动赛事已覆盖全区34所中小学近4000人次,下一步,怀柔区教育还将结合科学城建设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前沿科学知识普及,开展异彩纷呈的思维训练、科技体验、动手实践活动。
本刊编辑: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坚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为不同个性禀赋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创新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方面,怀柔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做法?
徐志芳:教育创新的本质是服务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怀柔区在教育创新上要力求“三个新”。一是学生课堂的教学方式更新,加强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整体设计实施教学,探索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增强课堂互动性和生成性,真正让学生在新课堂中有新收获。二是主动适应高考改革要求的模式更新,深入推进高中选课走班,加强高中学生生涯规划指导,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在红螺寺中学、北京一零一中学怀柔分校成为北京市首批级特色发展研究协作体学校基础上,怀柔区以科学城发展建设为依托,转变普通高中的育人模式,快速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三是在课后服务管理上更新,积极探索课后服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和一体设计,聚焦教学质量提升,定期总结交流,积极固化推广成功经验,提升课后服务实效,打造怀柔教育质量提升新的增长点。
人才培养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和观察,挖掘出学生优势和潜能。就怀柔区而言,人才培养仍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抓实。一是干部教师人才培养。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很难有拔尖创新的学生,怀柔区充分依托“雁栖计划之高校直通车”等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真正让高素质的教师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源头活水”。二是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怀柔区借助区域科技、艺术等资源优势,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学生健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
本刊编辑: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