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同侪 融合发展 面向未来

2023-12-29 00:00:00苏华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2期

【摘 要】本研究以师生双向发展带动教学变革,打造学校“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品牌,充分体现课程内涵与素养导向的育人理念,为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课程建设提供可参考的范例。

【关键词】素养发展;智慧同侪;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2-017-02

立足需求,明确研究方向

1.教育数字转型的时代需求

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也使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巨大挑战。世界各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数字化发展战略和计划,全方位推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尽管数字化转型一词很早已被提出,但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层面可供借鉴的范式少,亟需进一步实践研究。

2.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在“指导思想”中指出,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家课程方案给优化学校课程体系提供了蓝本,指明了方向。而目前学校的综合实践类课程普遍存在缺少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课程之间的结构性较弱、课程目标不够明晰、缺乏足够的指导等问题。因此,如何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统筹开发好学校各类综合实践课程,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智慧同侪课堂的实践需求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面对学校优质教师不充足、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参差、利用新技术设计课程挑战等问题,学校基于上海市宝山区提出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发展路径,积极开展智慧同侪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创新贯穿于课程开发全过程的“智慧同侪”模式,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促进教师、家长、社区等多主体同侪创生课程,破解跨学科教学、教师单兵作战等难点,促进优质资源的互联共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专注特色,丰富品牌内涵

1.“绿色地球村”品牌的迭代升级

学校关注教育教学改革,作为上海市信息标杆培育校、上海市PBL项目实验校等,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已组建“三个助手”项目团队、PBL项目化团队等,立足课堂教学,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近20年,学校专注“绿色地球村”品牌打造,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迭代更新品牌内涵。学校自2004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活动组织,便开始了“地球村”的探索之路。从最初1.0版的“地球村”特色少先队活动,着重宣传和践行环保理念,每月第一个星期一的“地球村开放日”,同学们把日常收集的回收品带到学校进行分类、回收,环保行动一直坚持至今;到2.0版的“地球村”校本课程建设,以生命、绿色、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全校老师人人参与,分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四大板块,对100多个探究性活动主题进行了认真的评估、筛选、修改和审核,精心编写教材;到如今3.0版的“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开发,即本研究的探索方向,是在“双新”“双减”等政策eNcsfvTv0qASGivuNOVE4g==落地的大背景下,致力于将育人蓝图转化为自觉的改革行动,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开发为抓手,促进教育教学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模式重建。

2.“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具体内涵

本研究中“绿色地球村”课程指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基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SYXX”精神(S爱实干、Y懂实验、X敢创新、X能自信)全面发展的学生,以八大能力维度架构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本研究中“智慧同侪课程”是指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提出的“3124”智慧同侪课堂为实践依据,构建不同形式的同侪互动课堂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模式重建。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的指引下,将数字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各领域进行深入融合,以“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开发为抓手,构建不同形式的智慧同侪互动,形成多场景常态化应用,为区域内开展素养视角下数字化转型实践课程建设提供可参考的案例。

寻求突破,致力学生发展

1.明确课程育人目标,重构素养导向课程体系

本课程基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总框架: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大方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具有“SYXX”精神的学生。重构素养导向下学校“绿色地球村”课程体系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突出课程的综合育人价值。

2.关注学生素养培育,打造智慧同侪课程群

本课程以“发展规划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提问质疑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合作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八大能力维度架构课程内容,并结合学校特色课程,聚焦综合实践类课程,开发指向八大能力培养的“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群。教学方式上,借助智慧同侪模式,拓展课堂空间,在数字化环境中加强同伴协作和课堂互动,尝试异班同步、异校同步、异地同步的同侪互动。

3.创新智慧同侪模式,打造教学研新样态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创新“智慧同侪”模式,贯穿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创建异步空间中的“绿色地球村”学习共同体,改变传统的教、学、研方式,形成师生创新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专业研修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路径。本研究的“智慧同侪课程”开发路径将信息技术与同侪理念融入课程开发全环节,包含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4.绘制个性数字画像,改革创新评价方式

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是破解学生综合评价难点的重要依托,借助智慧同侪课程实施,打造校本化“绿色地球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数据与评价相结合,表现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全面真实地记录学生的成长数据,绘制学生个性化“数字画像”。打破各方数据壁垒,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过程数据的采集多视角呈现学生的“真实成长”。

5.促进多方主体创生,优化课程资源供给

根据师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建设适应多平台的智慧同侪学习课程资源包,如图1所示。

图1 “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资源建设

(1)教师全员育人理念,人人都是课程开发者。加强同学科组团推进,鼓励跨学科项目合作。(2)学生个性化成长理念,人人都是课程设计者。鼓励指导学生由课程资源使用者成为课程资源开发者,打造个人专属学习空间。(3)家、校、社共育理念,人人都是孩子成长助力者。充分发挥教师、家长、社区的自身优势,借助智慧同侪的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4)数字平台融合理念,人人都是数字化转型实践者。借助第三方技术与资源丰富课程建设,实现资源互通互联。(5)在“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建设中,用好市区级信息化平台及第三方应用软件,支持教师、学生自主创生学习资源,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智慧同侪课程资源,推进区域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实践成效

本研究是基于学校“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重构校本课程体系和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课程内涵与素养导向的育人理念,真正改变师生在课堂中教与学的方式,也改变了课堂外自主学习与研修的方式,将师生课内外学习联通起来,建立课内-课外、课上-课下、教师-学生多维度的可持续教学发展路径,强化课程育人和学业质量的全面提升。

注: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绿色地球村’智慧同侪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为C2023173)成果

编 辑: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