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金云 山东省教研室教研组信息技术教师
主题:基于实证数据的教研转型创新
山东省数字化教研团队基于教研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诉求,贯彻落实政策文件指示,聚焦数字化协同教研,在信息科技学科开展了系列数字化教研的实证研究。通过完善教研组织架构、开发数字化教研工具以及优化实践举措和机制,探索出山东省的数字化协同教研的实践解决方案,并开展了基于实证数据的协同教研实践,打造了基于自主可控教研平台的数字化教研2.0实践流程,具体包括订单式问题、网络集体备课、在线跟进指导、互联网协同共案、远程听评课五大环节。
周雯 浙江省嘉兴市教育装备与信息中心资源建设部主任
主题:技术赋能,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主题发言介绍了讲师团从萌芽到发展的历程,阐释了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嘉兴样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讲师团:第一,初心·讲师团的发展历程。详细介绍了讲师团从最初筹备到正式成立,从发布菜单到深入服务的发展历程,生动阐述了讲师团的服务理念;第二,潜心·讲师团的工作内容。根据讲师团培养信息化教学设计师“五个一工程”入手,具体说明了讲师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同时介绍了讲师团取得的成效;第三,匠心·讲师团的未来规划。着眼未来,分享了讲师团的未来工作要点和目标规划。作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师,教师们不仅是实用技术的搬运工,还是信息化理念的传播者,更是技教融合的领跑人。
曾召文 湖南省长沙教育学院信息科技学科负责人
主题:数字化赋能教研训一体推进
长沙市基于数字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系统分析教学、教研和培训等业务场景,以数字化赋能教研训一体化推进。首先要分析“人”的特点。把教学、教研和培训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增加“研修支持共同体”这一要素,强化三个场景之间的联结。其次,要厘清“技”的作用。数字资源和技术可从理念、方法和技术三个层级,为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成长指明方向、明确路径并优化操作。最后,要凸显“变”的意义。数字化可增强教师的数据意识,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数字化能撬动区域和学校研训范式的创新,使经验+反思性的教研方式逐步转向证据+数据的循证教研;数字化能关联教、学、研、训、管、评、测等多个业务场景,促进数据联通和可视化,能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驱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汤蓉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主题:如何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与技能
发言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探究数字化技术与各学科融合的交叉点,梳理出数字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几种应用场景,从而厘清各学科教师应该具备的数字化素养与技能。同时介绍了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共同实践开发的“智能助教·云分享”专题课程,重点介绍了信息的实时收集、实验教学中的数据可视化、思维导图助力知识结构化、学科可视化工具、文本智能分析以及运用计算思维优化问题解决方案等,列举了专题中的典型案例和应用场景,并提出如何用辩证思维来反思技术应用的弊端。
曹仲帅 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校长
主题: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暑期实训
数字赋能,让教师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课程表,基于需求个性化学习,协同成长。北京市怀柔区第三小学通过数字赋能探索出“三阶段六环节四融合”的教师培养模式,助推教师专业成长。通过“在线调研、线上选课”赋能自主选课;通过“网络空间、自主导学”赋能深度研修;通过“及时反馈、平台交流”赋能交流互鉴。教师们在“调研需求 编制课程——尊重个性 自主选课——对标实际 反思学习——小组研讨 方案设计——试课试炼 专家指导——成果交流 互鉴完善”六个环节中,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线上与线下相融合、集中与分散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凸显了教师培训的仪式感、多选择、智能化。
钟占华 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主题:人工智能助力科学教学创新
基于信息技术教师与科学教师的成功合作,学校推出了一门创新性的网络课程——“AI背景下科学教学创新实践”。该课程旨在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提升科学教育的质量。在AI技术的支持下,科学课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能够为科学课堂带来哪些创新?科学教师如何在AI背景下进行教学变革?如何设计并实施基于科学的项目式教学?如何运用AI技术多维度赋能科学教育?该网络课程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网络课程的开发是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次积极尝试,也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前瞻性探索。
宋绍勇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生物教研组长
主题:基于大数据智能化处理下高效精准的PAD教学
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是实现学与教方式变革、支撑智慧教育发展的基础。PAD教学提供了智能化的学习环境。一是大数据智能化处理驱动的精准课堂教学,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快速动态评价,提升诊断反馈的精准性。二是大数据智能化处理驱动的课后作业。三是大数据智能化处理驱动的教学评价。PAD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数据,通过智能化处理,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全过程可进行精准的分析评价。四是大数据智能化处理构建的教师备课系统。教师使用该系统备课,长期积累可形成一本厚重的电子教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订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张建淼 浙江省杭州上海世外学校数学教研组长
主题:多模态,技术赋能课堂
学校多模态技术赋能课堂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课堂协作技术应用,二是课堂数据分析反馈。课堂协作技术使同一时间下“人人参与对话”变为可能;技术使对话不局限于实体课堂中,可延伸到线上空间,同步和异步并存,促进学生的混合学习;学生对话内容不再局限于语音,而是能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将抽象、动态、复杂的数学思想展示出来;协作技术下,小组讨论也能从固定的组内讨论变成自由建组讨论。智能时代技术的融入,无疑将“对话课堂”变得更加多元、高效和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