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标志着信息科技正式成为一门国家课程。作为一门内涵和外延高速发展的年轻学科,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厚重的学科课程论支撑和理论研究体系,还缺乏成熟的教学案例、课型、资源等支撑,同时也缺乏实训器材和评价手段。因此,从宏观课标落实到中观课程设计,再到微观的课堂教学和师生评价,对于教学模式、学习评价方式乃至教研组织形式都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对数字社会公民具备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提出要求,《教师数字素养》标准界定了教师的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5个维度养框架,《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上述文件基础上对信息科技教师课程的设计评价、跨学科教学能力乃至宏观视野、专业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拥抱?作为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应在尊重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做好规划设计,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逐步让课标应用难度降低,让课标“软着陆”。
一是要探索教研模式改革与方式创新,基于实证数据的教研转型创新开展数字化协同教研。欲强教师,先强教研,通过师资培训,打通课标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突破传统教研时空局限,形成教师“成长画像”,解决评价数据记录难留存等问题,汇总应用分析教研、备课、评课数据驱动实施精准教研。建立完善系统的教研评价体系,以评促研,以评促学,为精准教研和有目标的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实证依据,从而达到数字化支撑解决追踪个性化指导和大数据动态掌握分析治理教研情况等目标,形成精准测评的教师数字素养和教研发展新机制。
二是做好顶层设计和教研规划,成立省市县三级教研核心团队,开发研制示范课,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同时建立订单式教研制度,负责全省教研活动的规划、组织、实施、评价、成果萃取与应用推广。开展同课异构、“青蓝工程”等活动,关注整体设计与内在逻辑,开展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式专题培训。
三是要尊重地区教师能力水平差异,因地制宜做适切性的改良创新,如鼓励有条件的先进地区探索试验,适当扩大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结构比例,将课标中的不低于百分之十扩大到更高比例。发挥信息科技天然具有的融合属性和跨学科优势,引导农村学校以智慧农业物联网为载体、城区学校以智慧家居为载体,结合劳动、科学以及科普研学等共同打造项目式、探究式、实践性课程。
四是要积极发挥评价导向的重要作用。坚持信息科技评价的开放度和综合性,贯彻教、学、评一致性,通过课堂表现性评价、作业设计、学业质量监测等,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和评价问题解决方案的素养,探索与设计虚拟硬件仿真环境下考查学生发散思考、批判性思维、创新协作等能力。创设交叉学科、复合领域和复杂问题情境,引导考生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减少“机械刷题”,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思维训练等重要方面,利用高阶数字思维能力去发现和解决数字社会的现实问题。
编 辑:卢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