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新课标的颁布,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有了更加明确的标准。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是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83-02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五个方面。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普及,并融合于多种教学方式,对我国当代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学科,也应当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深思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来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赋能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赋能课堂,促进高质量教学
信息技术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推动新课程改革与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大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创新与批判思维等能力,有效体现智慧型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收集的网络资源更加便捷和高效,能够打造轻松且具有趣味性的课堂环境,也就是说信息技术和初中道德法治学科的融合就是要为教育服务。信息技术能进一步实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因为他们能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查阅各项信息,学生即使课堂上有听不懂的地方也能在课下搜索课件等相关资源进一步学习,而且可以有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高质量的教育就应当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前提,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有必要打造优秀的课程教育体系,落实个性化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2.信息技术赋能学生,促进自主学习
当今世界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润滑剂”;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现在的初中生生于信息时代,对信息的敏感度较高,获取信息的途径丰富、效率颇高。针对课堂上教师设计的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查阅相关信息,形成初步认知,思考可探究问题,带着问题在课堂上与教师更加深入地进行交流。这是信息技术赋能学生自主学习的典型表现。
但由于受限于未成年人明辨是非能力、法治意识、媒介素养都相对软弱的现状,初中生常常不能理性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带来良好的教学影响。因此,当前教学对教师能否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达成教学目的,同时能否很好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何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并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值得深思。
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学生的视野较小,是非判断力弱,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获取网络信息常常流于表象,缺乏甄别,容易被网络上一些片面的、负面的信息影响。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在融合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搜集对学习内容真正有帮助的信息的方法。
2.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
“情境创设”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运用最多的模式之一,它可以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更生动形象的感受。但在现实运用中,笔者也发现一些误区。有的老师课件做得非常精致,利用了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元素,却忽视了这些信息材料是否能为教学环节服务、服务的效果如何。有时候,多媒体使用太多反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适当留点“空白”,不要用大量的多媒体信息干扰学生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教学应该是一门省略的艺术。有时候教师课件制作过于细致,文本的相关重点、难点在各种链接中都能迅速得到答案,这样的教学容易演变成在信息技术“池塘里”的“满堂灌”。因此,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应该本着让学生去思考、发现、探究的宗旨,变“看、听而少得”为“做、思而多得”。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辩证思维
道德与法治辩证思维的培养,属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道德修养这一核心素养范畴。辩证思维的培养可以使中学生在一些关于国家政治、世界发展的事情面前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与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不被一些外界的因素所影响,从而失去自己的理性判断。教师在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应当教会学生如何理性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自主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理性思维的形成。例如,关于时事热点,要从人民网、新华网等官方网站搜集,从多个角度全面地收集和分析问题,不要随便听信所谓“大V”“主播”的一面之词。对于那些没有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的信息要学会去伪存真。
2.利用信息技术选取典型案例,塑造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
良好的法治观念是新课标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教育课程体系中唯一承担向学生传播法治观念的课程,更应当重视学生良好、正确法治观念的形成。因此,结合信息技术时代背景,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法律常识与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探索一些典型案例。例如,在学习“我与法律同行”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官方网站,选取对未成年人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材料,作为法治课教学素材,下载相关视频,组织学生观看法院对犯罪分子审判的司法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寻找审判的法律依据、分析案情等环节,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助力教学,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3.综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信息技术赋能学生的展示、反馈、拓展、延伸等活动,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和结果等得到记录、呈现、展示、分享和评价[1],进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能的提升。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网络的利与弊相关资料,通过辩论的形式来自主探究“信息技术的影响”“如何合理的利用网络,做网络的主人”等话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互学”。所谓“互学”,是指教师借助数字化资源,引导学生与数字化资源互动,从而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效率的提高[2]。学生自己分组,通过互助互学,明确分工,有负责提出问题的,有负责搜集和整合资料的,还有负责制作PPT展示汇报的。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科素养的提升。
结 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结构、内容和资源都要合理整合,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把握教学本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理论知识方面可以使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模式,但是具体的实践还是要透过和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真正思考、探究,面对真实问题并解决真实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素养。
参考文献
[1]宋景堂.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的编写依据和基本理念[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3):33-36.
[2]刘玲元.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作者单位:北京市润丰学校
编 辑:徐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