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23-12-29 00:00:00赵秋菊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为了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应基于信息技术时代推动美术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模式以及评价的统筹设计,主动应对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将以信息技术为背景,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相关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77-02

美术课程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文化修养以及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部分教师在组织美术课程教学中依旧沿用“灌输式”“填鸭式”的美术教学模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消极被动,难以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完成美术知识体系的构建,美术课程教学碎片化、浅层化、模式化倾向明显。因此,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探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策略很有必要。

开展课前预习,激活学生学习动能

信息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拓展了美术课程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教师要想有效缓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与畏难心理,就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组织课前预习活动,使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了解美术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习重难点,激活学生课程学习的内在动能,为课上作品鉴赏、资料收集、材料准备、创意设计等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2课“装饰瓶”的教学为例,“装饰品”一课旨在使学生在变废为宝、废物利用等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废旧瓶子的二次利用,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应用彩绘对废旧瓶子进行点线面的装饰,将废旧瓶子设计与创造为实用工艺品,帮助学生体会美术表现的多样性。教师在设计预习活动时,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美术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利用QQ群、微信群发布预习任务,使学生应用“互联网+教育”平台获取丰富的微课资源,让学生在观看优质实用工艺品制作的精妙之处时,体会“装饰”为废旧物品带来的美感,激活学生了解绘画、工艺制作的热情,并使学生进行制作材料的准备,为美术课程学习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

创设具体情境,营造轻松学习氛围

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美术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够使学生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融合等活动,为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就要围绕课程主题、结合生活实际,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创设具体生动的美术学习情境,在主题引领下推动各项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保障美术课程教学成效。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课“水墨情趣”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旨在尝试体验油画棒、水粉等材料结合水墨做绘画游戏,使学生在绘画游戏中体会、想象、发展传统水墨艺术之美。而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教师就可以以“水墨变幻”为主题,依托信息技术搜集音视频动画,引导学生观看游戏化、动画化的水墨艺术,并提出引导性问题“生活中有什么样的水墨现象?”促使学生构建水墨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体会水墨的独特韵味,激活学生水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应用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自主搜集油画棒、水粉等绘画材料应用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综合应用多种材料展开美术创作,推动水墨情趣游戏的高效开展,使学生在体验、探索与游戏的过程中感悟各种材料与水墨结合后的艺术美。

丰富美术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美术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局限在课程教材,学生难以在主题情境中对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进行艺术感知、欣赏、表现与创作,难以深刻体会美术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无法有效激活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热爱。因此,教师要应用信息技术丰富美术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探寻不同地域、时代、文化中美术作品中蕴含的多元价值,不断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储备,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3课“纸版画”的教学为例,纸版画学习是从接触肌理到专业化学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本课旨在使学生应用各式纸材进行剪、刻、拼、印、贴等操作,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等进行纸版画创作,在美术实践中体会纸版画简练、斑驳、质朴之美。学生已经具备纸版画创作实践的基本能力,但在纸版画内涵、价值、魅力的感悟上依旧稍有欠缺。因此,在组织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托信息化教育教学服务平台,分享制作流程、要点、难点等演示视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视频欣赏、观察与讨论,并参照视频开展纸版画创作实践,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与个性化创作。同时,教师也要通过微课视频分享带领学生了解纸版画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带领学生欣赏《姑苏老桥》《关山》《人民音乐家洗星海》《小夜曲》等优秀纸版画作品,促使学生深刻感受纸版画的文化内涵,体会纸版画的魅力。

创新绘画模式,增强绘画教学交互性

在以“灌输式”“演示式”等教学模式为主导的传统美术课程教学中,学生仅仅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安排,美术课程教学呈现出机械化、单向式、浅层化等问题。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要积极创新绘画模式,将信息技术中的触摸功能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有效增强绘画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体,切实推动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课“我设计的动漫形象”的教学为例,本课旨在使学生基于自身兴趣点进行动漫形象的设计,使学生能够以欣赏者、使用者、创造者的身份走进卡通世界,掌握卡通设计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应用绘画的方式设计独特、有趣的卡通形象。教师在组织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尝试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学生能够依托触屏功能尝试进行动漫制作软件的简单使用,带领学生体会信息技术发展对动漫制作的影响,激活学生自主运用电脑设备进行美术创作的意识,有效优化学生的美术学习体验。

优化教学评价,推动“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价是美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教师要想推动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评价的实时性与精准性,切实将教学评价渗透在美术课程教学的各方面与各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在主体多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评价中对自身的美术学习状况有更加清晰、全面、客观的认识,促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具体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9课“渐变的形”一课的教学评价设计来讲,“渐变的形”需要教师综合设计观察、发现、欣赏等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实践中体会渐变的顺序性与节奏性,激发学生表现美与创造美的兴趣与能力。在教学评价中,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生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层级性的评价标准,使师生能够参照评价标准表对学生在美术渐变体验实践中表现出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以及情感等进行分析,保障评价的全面性与精准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评价的实时性,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够利用信息化交互平台进行评价,依托学生自评与互评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并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引导、激励与总结的作用,切实保障美术课程教学成效。

结 语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技术组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组织美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美术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推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层级性美术课程教学目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推动优质美术教学资源的统筹整合、实现学生美术学习时间与空间的拓展延伸,使学生在具体真实的艺术情境中进行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融合,在感受、欣赏、表现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东郊小镇小学

编 辑:王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