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价值与实现初探

2023-12-29 00:00:00高付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11期

【摘 要】按照唯物主义实践认识论的观点,从中小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活动看,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仍是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主阵地。本文论述了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并就发挥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价值提出了教学观点与方法,对落实好新课标理念下的思想教育、信息科技、科学、生物等学科与跨学科实践课程实施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劳动教育;农业生产;网络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23-02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同时强调,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中小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为办好社会大课堂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持。在实践层面,北京中小学生走进农业基地开展生产劳动教育的规模最大,但是如何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教师对生产劳动教育理论理解不到位,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的感悟方式缺乏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育人效果不够理想。为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农业生产劳动教育的理论观点与方法。

生产劳动教育是认识自然、理解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将物质生产活动表述为“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它是实践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1]。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我们所说的劳动教育,不应该是工人劳动者的教育,不是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意识中的工人劳动者(实际是工人的奴隶)的教育。我们的劳动教育,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联系起来的意思,也就是把生产的经验和常识转化为科学。”在徐特立看来,只有那种“儿童参加生产,相当程度上从劳动中锻炼了身体,并获得技术的基础,同时得到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知识”的生产劳动教育才是富有教育意义的,才能称之为劳动教育[2]。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决定人类实践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明确地将物质生产实践作为观察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社会关系以及人的基本属性都应当而且只有在物质生产实践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3]。中小学生只有参加物质生产实践,结合生产劳动教育基地开展访问和文献的深度阅读,获得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才能做到教育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新中国成立后,改变了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起农业土地实行集体所有制,生产采取合作社形式,到20世纪80年代开展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再到今天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广泛推广,产品从统购统销到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到互联互通的线上销售平台与网络销售的出现,智慧化和信息技术促进了社会变革,为中小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农业生产劳动教育具有实现自我教育的独特优势

在集体劳动中,陶行知认为大部分中小学生一方面会学习到新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巧,另一方面,当中小学生个人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同学时,也会收获“授业”的快乐。只有中小学生理解同伴的处境和遇到的难题,并施以援手的时候,自我教育便会从这时开始产生,而这也会反过来促进集体向更团结、更凝聚的方向发展。这种互助的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个体主动追求更高的劳动技艺,并对劳动者产生尊重之情,从而热爱劳动,敬畏劳动,获得劳动满足感[4]。在当今现代化时代,能够提供大规模为中小学生开展物质生产劳动教育的行业越来越少,没有哪个行业能超过智慧农业企业提供真实物质生产劳动教育的规模,学校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必须利用好农业资源,才能高效实现育人目标。

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理解

1933年10月4日,中央教育部征集《小学教育制度草案》第二章第三条中关于“自然”课程的教导指出:本学年以参加生产劳动教育为中心,来认识自然物和自然现象。(1)从栽培植物中,认识植物的形态、生态、种名、类名、用途等,同时学习栽培法,就是学习作畦、播种、移栽、中耕、灌溉、施肥等方法,并观察植物繁殖和发育,各种性状与环境的关系等;(2)从饲养家畜中、从饲养捕集各种小动物中,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等;(3)从采集植物中,认识植物的产地、产生的时期及形态,从各种理化游戏及日常生活中准备理化的初步知识[5]。这是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当年对农业劳动教育方案设计,对于今天如何实现劳动教育目标都具有很好指导意义。农业生产劳动要在工具使用与作业方法体验基础上,注重对农业作业科学原理的合理解释,不但要知道怎么干,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劳动才能实现益智。

智慧农业生产劳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饭碗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新中国建立以来,发展农业始终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自古以来,人民为摆脱繁重的农业体力劳动不断发明农业栽培管理技术,围绕土壤、肥料、水利、种子、植保、管理、工业不断开展农业科学试验。在育种方面,从天然杂交选育,到发现三系配套高效传统杂交育种,再到转基因育种和航天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水利方面,为改变几千年的大水漫灌农业浇水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如运用信息技术远程智能控制的滴灌、渗灌技术;在病虫害控制方面,从发现大量应用化学防治,不断更新迭代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有机农药,到综合运用物理、生物、栽培技术等综合防治技术,促进有机农业不断扩大;在农业天气预报方面,从靠人积累看雨识天气的经验预测,到气象卫星实时监控精准预报,指导农业作业安排;在设施农业方面,从传统农业到保护地栽培,发展到现代设施农业,到今天智慧精准农业的广泛普及。改革开放五十年,农业步入智慧农业时代,农业生产资源单位全方位为中小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提供不断探索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生产管理方式变革的学习资源。在技术实现上,需要生产企业利用线上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为中小学生拓展阅读学习提供支持。

挖掘好农业生产基地信息化资源是促进教育价值实现的重要手段

目前,北京农业生产型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对信息农业的教育价值缺乏认知,大多停留在传统农业技术学习和劳动态度教育方面。北京地区现有农业生产型资源单位有很多模式,包括列入国家农业文化遗产的京西水稻种植地,首农集团运行管理大型智慧农业设施栽培,林禽模式养殖农业合作社,保护地栽培的蔬菜种植合作社,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与食品加工企业,先进篱式栽培方式智慧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节水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等多种类型等。现代智慧农业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对于北京这样经济发达的地区,国家不断推出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的政策,确保农业生产者能够乐于从事农业,积极引进新技术的发展历程,采用农业新技术服务,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新做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等内容,需要通过智慧网络平台为中小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研学资料,为通过社会实践理解社会进步提供支撑。

综上所述,如何实现农业生产资源单位的教育价值,需要提高对生产劳动教育学理的准确理解,建好农业生产基地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学校才能更好地通过生产实践教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把五育并举的全面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杜唐建. 论劳动与物质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J]. 时代报告,2022(3): 86-88.

[2]吴之宸. 徐特立劳动教育思想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22(2): 24-29.

[3]杨威.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根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7): 87-96+156.

[4][5] 李海月. 陶行知劳动教育思想简论[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23.

作者系北京市少年宫社会大课堂管理办公室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社会大课堂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