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广州市入选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作为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和师生体量最大的示范区,广州市坚持以教育数字化保障教育公平,以课堂教学作为智慧教育融合创新主战场,通过实施“1131”工程,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区域;教育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11-012-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2019年,广州市入选教育部首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以创建智慧教育示范区为抓手,率先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区域教育数字化为目标,以数字教育资源为托底,构建多层立体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举措和实施经验为全国同类城市提供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案例。
理念与框架
1.教育理念:以数字化手段保障教育公平,提升学生创新素养
广州市有11个行政区,近4000所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共计260万学生,是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区域中,城乡发展极不均衡,且师生体量较大的区域。自2019年广州市借助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契机,建设区域教育大数据,全方位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课堂教学作为数字化转型主战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数字素养和创新素养,依托“全市平台+托底资源”,逐步实现超大规模城市数字化教育全覆盖,并将优质教育资源和应用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
2.理论框架:构建梯次递进的区域教育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宽广的基座:面向全体学生,建设“广州共享课堂”,构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体系,筑牢学生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二是厚实的主体:面向绝大部分学生,推进智慧课堂、智慧评价、智慧阅读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全面普及,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培养未来人才。三是精尖的顶端:面向具有科技发展潜能的学生,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主要做法
广州市强化区域统筹,成立了创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区智慧教育相关投入超35亿元,聚焦智慧教育应用普及和特色化应用,实施“1131”工程。即实施1项治理、推进1套托底资源普及、开展3项教育数字化特色应用、统筹1套全社会科学教育资源。
1.建设市级教育大数据,监测全市教育发展态势
广州市建设了教育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质量监测、教育保障等五大板块17大专题的教育数据监测预警,打造智慧教育指挥系统,实现“态势感知—问题发现—事件处理—优化提升”闭环,促进数据整合汇聚、有序流动和开放共享。近年来,广州市以考点地图有效支撑全市考试考务组织,实现考试应急指挥;以集团办学地图监测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到各区办学情况,支撑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市各区;以教师学历监测,推进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达标;以音体美等学科教师配备情况监测,推进制定各学科教师配备计划。
2.托底数字教育资源普及应用,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底座
2020年以来,广州市组织全市教研和名师队伍,建设了覆盖全学科、全学段课程资源的“广州共享课堂”,课程资源涵盖扫码查看、课件回放、习题讲解、互动答疑等功能。支持教师在课堂教学场景下开展“插件式”资源应用和“双师型”教学。同时在课外保障教师开展备课、磨课,学生实施翻转学习、项目式学习。“广州共享课堂”总访问量超19亿人次,省外访问量2644万人次,约占全国的4.5%;市外访问量8421万人次,约占广东省的15%,有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广东、面向全国”。目前,“广州共享课堂”已同步向澳门开放。
3.开展教育数字化特色应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深化智慧阅读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在全市中小学开展读书活动,利用智慧阅读平台记录学生阅读数据,切实解决学生阅读难知、难管、难导的问题,通过分析与应用纵深推进资源向数据转变。开展基于智慧阅读的课堂教学改革,以智慧阅读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提升阅读能力。截至2023年9月,全市1060所学校98.4万名学生参与智慧阅读。学生在平台提交笔记3542.5万份,参与学生平均每天阅读35分钟。全市青少年公共图书年均借阅数从2018年的385万人次上升至2022年的449.25万次。组织穗澳学生智慧阅读交流活动,推进智慧阅读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
(2)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升学生数字素养。2019年,广州市启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改革实验,设立三个市级实验区和147所实验校。2020年,编写的人工智能教材成为首个通过省级审核的地方教材。2022年,建设集平台、资源和预设教学情景于一体的“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为全市中小学提供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市级托底资源,解决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硬件投入高、迭代升级快的难题,农村地区也可以用较低配置的数字化基础条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2023年,人工智能教育普及被评为广州市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并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目录。目前,全市中小学利用平台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学校共979所,参与学生86.8万名。
(3)学生发展数字化评价,引导学生自适应成长。构建市级智慧阳光评价体系,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及阅读素养、劳动素养、科学素养,及学业负担、心理健康等开展综合评价。2019年起,广州市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智慧阳光评价,实现数据采集科学化、数据筛选自动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测评报告交互化。面向全市学生开展学业成就、学习产出等大规模在线抽测,并自动生成市、区、校、班及个人多级评价报告。2019年至今,累计参加测评学校1726所,开展学生测评21万人,教师测评3万人,校长测评2591人。对全市163万学生群体持续追踪,生成个性化评价报告,并依据测评成果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全学科推动学、教、评一体化教学改革。
4.深度推进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建设“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网”,以数字技术强化广州地区科技教育资源供需对接统筹协调,与市科技局、市科协等市直有关部门、中科院广州分院、华南理工大学等加强合作,面向社会各界征集科普公益课堂项目,依托优质科普资源服务学校创新。持续举办广州市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活动,以数字技术支持具有创新潜力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组织优秀中学生进入中山大学等单位的34个实验室接受科学研究的专项教育培训,以教育数字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成效与反思
1.主要成效
一是数字化课堂教学深入推进,实施学习过程记录与多元智能评价,推进开展大规模个性化教学。二是实现校园管理和教学应用统一身份认证,逐步构建起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管理生态。三是促进资源配置均衡,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市级科学教育托底资源,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科学教学,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2.总结与反思
广州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全市教育数字化深度转型的最终目标,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如数据驱动的监测预警和精准管理模式尚不成熟。面向未来,广州市将进一步加强教育大数据监测预警保障校园安全,以数字化转型推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区域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以教育之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区域教育发展之基。
作者单位:1.广东广州市教育局 2.广东广州市电化教育馆
编 辑:仲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