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秋
随着第三季度经济数据的公布,中国全年经济发展的趋势已经很清晰。3月份两会期间制定的5%增长目标曾被外界认为“保守”。而现在回头再看,这恰恰体现出决策者极强的前瞻性和预判能力,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复苏的困难程度。目前来看,第三季度尽管有“磨底”效应,但整体表现好于预期。年度周期变化中,第四季度相对而言是经济活动比较活跃的时期。加之第三季度密集出台的利好政策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第四季度受此影响表现也不会弱于预期。这一年实现5%的增长当无问题。
具体到各个宏观领域来看,消费、贸易和投资的表现各有不同。消费在“三驾马车”当中表现最为强劲,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暑期假日经济拉动的影响。这一趋势也将在国庆黄金周当中得以体现。此外,“双十一”消费季也将迎来一波购物高峰。第三季度的贸易基本上实现企稳,尽管贸易同比增速几乎没有变化,但环比出现正增长。随着美元加息进程趋缓,甚至可能出现暂停,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有望降低,这对于稳定贸易意义重大。在投资领域,数据也出现企稳迹象。亮眼之处在于,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一直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并在9月实现止跌回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消极表现,并为经济进一步复苏,以及未来长远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
外部环境仍旧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是国际上高利率的资本市场对投融资所需要的流动性,以及我國货币政策效果有所约束;另一方面是消费能力强大的西方市场,尤其是欧洲和日韩等经济体需求不足情况依旧持续。与此对应,中国仍需大力深化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东盟、拉美的经济合作,以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循环加速。今年1—9月份,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总额在整体贸易总额中的占比已达到46.4%。牢固的贸易基础有助于深化经济互联互通。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八项倡议,其中有设立“一带一路”论坛秘书处和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向“小而美”发展。这其中就有盘活经贸存量,促进循环的含义。
今年的经济发展路径延续了疫情以来的经济发展惯性。这一惯性同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整以及国际经济发展停滞累加,最终对信心带来了影响,这是此前很多观察者始料不及的。但由此也测试出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韧性。短期的政策刺激或能提振资本市场和消费者的热情,但想要恢复信心,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长远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