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南 周敏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发展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文艺创作相融合。反映到电影领域,便是要推动中国电影数字化生产体系的建设。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科幻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发展背景,以及《流浪地球》系列在制作过程中呈现的数字化团队模式、中国科幻IP宇宙、工业与影视结合的产业创新等特征,进而总结《流浪地球》系列构建的现代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之生产体系与管理模式对中国科幻电影数字化进程的贡献与意义。
【关键词】《流浪地球》系列 科幻电影 数字化
本文系2023年度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共建课题《元宇宙影视的空间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D23XYS008)。
中国电影的数字工业化,是基于数字时代对电影工业化程度有着更高要求情况下电影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而科幻电影作为数字化程度与制作要求较高的类型,对探讨中国电影数字工业化发展有着较强的现实价值与研究意义。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流浪地球1》的制作成本为4800万美元,全球累计票房为6.998亿美元,[1]达到了1450%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引起了现象级的社会关注度,不仅让《流浪地球2》获得更高的制作投入,也使得市场对于其他国产科幻电影的投资热情更加高涨,在随后涌现出《獨行月球》《熊出没·重返地球》等科幻佳作,为中国科幻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一)政策背景
早在201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强调“提升产业链水平,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流浪地球》系列的出现与发展离不开电影产业数字化升级的政策推动与时代背景。
得益于国务院在2022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强调“数字化亦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2],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战略已成为行业共识且走向清晰,中国科幻电影由此成为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的重点发展类型,而《流浪地球》系列因其国产化、数字化程度最高,且口碑与市场反馈最好而具有较强的案例研究价值,是分析中国科幻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发展现状及走向的示范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分别是国家电影局“电审故字”在2019年与2023年的第001号公映许可证,上映档期也均位于当年度的春节档期间,与该系列作品在数字化工业流程方面继往开来的创新特点相呼应。其所取得的社会关注度及市场热度达到了现象级的影响力,贯彻了国家在电影层面对2022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指示,反映出当前环境有助于推动优秀数字化电影产生,加快中国电影数字化战略目标的政策背景。
(二)行业背景
电影制作技术的数字化变革,使得电影创作生产的整个工业流程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3]这其中,电影的数字化生产体系是指在电影拍摄与制作过程当中所形成的如同工厂流水线式的工业体系与现代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模式。
科幻电影是检验一个国家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发展程度的试金石,也是电影行业数字化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是由于科幻电影需要较强的工业能力和科研基础作为支撑才能够完成拍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的科技实力与工业底蕴。同时,带有中国特色与价值观念的国产科幻电影也是针对海外进行文化传播,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名片。在《流浪地球》系列出现之前,国产科幻电影尚处于亟待发掘的潜力类型,市场缺乏大成本投入的先例与经验,而《流浪地球1》的成功验证了国产科幻电影生存的土壤。随后由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于2020年8月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4],带动了其他国产科幻电影的立项与生产。这其中,《流浪地球》系列作为近几年中国科幻电影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中国电影行业数字化进程当中具有标志性的旗手,有着较强的现实研究价值。
(三)市场背景
科幻电影近些年异军突起成为国产电影市场的热门类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是因为《流浪地球1》的大获成功带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与市场化投资热潮。管中窥豹,可见优秀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既有自身因素的出类拔萃,也离不开国家繁荣富强的大环境下市场对于反映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影视作品需求的正向增长。
此外,《流浪地球》系列对于中国科幻电影市场发展的推动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影在近几年数字化进程当中的喜人成就。《流浪地球》系列在中国科幻电影数字化方面的探索与成功,不仅在客观上缩小了科幻电影领域我国同好莱坞的差距,同时也象征着中国电影生产体系正在从以往的作坊式生产迈向数字化工业流程生产体系。
《流浪地球》系列追求提升生产过程中工业化程度这一趋势,不仅符合国家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战略任务要求,同样符合电影产业与电影市场回暖过程中所确立的新潮流。这一点在《流浪地球1》上映之后华谊、华策等出品方加大对科幻、奇幻类国产电影的投资力度便能得出,例如在两部《流浪地球》上映区间内取得商业成功的《独行月球》《刺杀小说家》等作品,其票房均超过10亿元人民币。除去商业领域的成功,《流浪地球1》上映后中国科幻电影在技术领域与艺术成就上均有突破,例如《明日战记》对国产特效战斗与动作场面的深耕,《平行森林》成为首部被好莱坞翻拍的国产科幻电影等。此类作品的出现对于培养科幻市场热度,为中国科幻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发展进程贡献出多类型融合的经验有着积极作用。正是在市场热度得以长期维持的背景下,《流浪地球2》才能在漫长的制作周期后取得更好的市场反馈。
“电影的工业化概念,更多是指电影的生产管理体系,包括所有服务于电影生产的制式、流程、技术、工具”。[5]《流浪地球》系列对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发展的反哺也同样集中于上述几个方面,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一)建立数字化生产团队
《流浪地球》系列能够维持票房与口碑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主创团队精益求精的执着与数字化生产团队的建立。即使《流量地球1》已经取得了远超预期的高额回报,但《流浪地球2》仍然投入了巨大的成本,花费远超常规续作的制作时间,建立数字化生产团队,力求将所有细节做到极致,尽力弥补了第一部的不足之处。
在《中国电影报》的专访中,导演郭帆坦言在拍摄第一部时他们甚至没有能力做出一套宇航服,因此需要向国外的剧组学习,建立专门的团队负责此事,才在第二部时利用3D打印和数字车床技术批量制作出宇航服。[6]此外,在拍摄过程中为节省成本同时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许多场景都采用了数字建模的形式来辅助摄制,通过数字化虚拟场景建模辅以部分实景,以此达到肉眼难以分辨虚实的视觉效果。同时,这种针对数字资源的利用可以高效制作同类场景,体现出数字化电影生产制作流程中的可复制性与工业操作对电影制作降本增效的实际用途。在《流浪地球2》中,不光是宇航服、潜水服等技术难度较高的服饰,就连门槛机器人、机器军犬“笨笨”等这类需要高精尖科技的机械产品都是由国产团队自行制作并投入实景拍摄[7]。从《流浪地球1》到《流浪地球2》对建立数字化生产团队的坚持,充分展示了我国电影数字化进程中无数岗位辛勤劳作,推动工业流程发展的不易,彰显出中国电影人力图精品的创作生命力。
除此之外,《流浪地球》系列更为难能可贵的在于不断试错,不断尝试将海外的新技术、新设备运用到国产电影摄制当中。为此付出的成本显然要高过使用业内已经熟悉的常规设备,但《流浪地球》主创团队却能够保持开创的初心,让国产电影在技术层面与世界接轨。这些尝试为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流浪地球》剧组不仅在视觉效果层面采用国产的制作团队,同时还招募了20余名北京电影学院就读的学生分配到各个部门担任记错员,将剧组所犯的错误逐一记下并整理成册待日后编入教材,以便后来的电影创作者能够在避坑的同时少走弯路[8]。
类似企业中管培生制度的新型影视管理模式也让剧组的运转更加科学且高效,为我国影视产业数字化道路的未来培养了一批有基层跟组实践经验的影视科班人才,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流浪地球》剧组以产教结合的方式大面积推广数字化团队并培育新一代电影人的数字化管理意识,这颗种子在未来能够推动数字化工业流程电影生产模式在我国生根发芽,结出更多如《流浪地球》一样高度数字化的影视作品。由此可见,《流浪地球》系列建立数字化团队的这份责任与担当对于我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发展无疑起到了先驱代表的示范价值。
(二)针对科幻IP“宇宙化”改编与联动的探索
由于《流浪地球》原著仅为短篇小说,不足以满足影片剧情推进所需的信息量与宏大背景,因此在拍摄第二部时,编剧融入了不少刘慈欣其他作品当中曾经出现的元素,以此支撑国产科幻电影数字工业化所需要的庞大世界观。这一举动在影片上映后成功吸引到了《三体》粉丝这一基数较大的读者群体喜爱,得益于刘慈欣作品宝库数量的丰富与质量的精良,中国科幻电影尚有许多待开发、待挖掘的高潜力IP,吸取《流浪地球》系列的经验将之整合为大刘作品科幻宇宙,有助于借助集群效应推动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同时,《流浪地球》系列针对科幻IP“宇宙化”所作出的改编与联动也不止于大刘作品,例如第二部在上映营销时选择跨界与科幻手游《明日之后》进行同期联动,将电影场景拍摄时留存的数字化建模等比例复刻至游戏内,侧面印证了数字化工业流程模式下电影创作对扩大IP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重要性。
在系列IP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何吸取《流浪地球》系列在对大刘作品科幻IP改编与联动时的经验教训便成为其他数字化电影在“科幻宇宙化”创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流浪地球》系列融合了大刘不同作品背景中的共同点,使得读者群体能够在一部作品中看到打破壁垒的多种惊喜,从而逐渐形成类似“漫威宇宙”电影一样粘性强的用户群体,对IP的其他衍生产品开发也有着较强的受众吸引力,是培育和发展新的电影IP产业集群过程中一次针对数字化工业生产体系的成功探索。
(三)依靠口碑正向反馈构建长尾优势
相较于依赖短期热度和映前宣发的一些传统剧情片,科幻电影的票房驱动曲线更长且更加均衡,《流浪地球1》便通过良好的口碑实现了票房的长尾曲线效应。《流浪地球2》则成功延续了这一现象,根据猫眼专业版统计的票房数据来看,其在春节档内的票房虽然屈居第二,但在春节假期结束以后的第二天,《流浪地球2》的票房便逆势上升并完成了单日票房反超,这充分说明了科幻电影作为数字化工业流程程度较高的电影,有着较强的院线生命力与生命周期,能够吸引观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走入电影院。
《流浪地球》系列选择将绝大多数预算用在制作成本而非明星个体上,是让多数人能够获得收益的方式,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从业者在文化土壤上开枝散叶。因此,提升我国电影生产体系的工业化程度,让我国电影产业能够容纳更大规模的就业人口,增加更多技术性更强的工作岗位,对于振兴中国电影产业,促进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与工业流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流浪地球》對电影工作岗位及上下游相关链条的开发
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众多方面,最直接的一处便是与传统电影相比,数字化工业流程程度更高的电影能够带来更多的上下游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流浪地球2》剧组成员在最大规模时达到2200余人,群演数量更为庞大,仅外籍群演人次就超过2万[9],其中大多数剧组成员并非是简单从事基础性劳动的人员,而是有一定技术要求的操作员,例如定制、驾驶机械设备的工程人员,以及负责操作数字动作捕捉系统等新式摄影器材的技术工种,直接创造了更多与电影相关的优质岗位。此外,《流浪地球》系列为上下游相关链条上其他行业的企业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如徐工集团、赛凡科技等,都通过《流浪地球》系列项目实现了创收新增长,并借此机会对自身新产品起到宣传推广作用。
科幻电影不仅是一种科学幻想,同时也是一种工业信仰,离不开无数幕后工作人员为之付出的汗水与努力。同时,因为科幻电影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电影中所出现的新兴技术和科技极有可能在未来运用于现实当中,例如徐工集团为《流浪地球》定制的运输车便能够投入建设工程项目,借助电影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口碑,这也是中国电影追求数字化工业流程生产体系的目标之一。[10]
《流浪地球》系列在与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息息相关的影视制作领域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样显著,以往国产电影在制作视觉效果的技术层面依赖于国际外包团队,这是因为中国本土电影产业的数字化程度较低,缺乏足够的技术基础与相关经验。而《流浪地球》系列对于国产视效团队的支持与投资使得其在第二部生产中能够全部使用国产视效团队,且最终达成不逊色于国际大片的效果。
在《流浪地球》第一部出现之前,国产视效团队方兴未艾,相较于已经成熟且系统的海外团队在市场上竞争力较弱,急需机会历练。正因如此,《流浪地球1》的出现以及对国产视效公司的帮扶才显得格外珍贵,在制作第一部的面部特效期间,由于前期并无国产科幻电影的成例可循,试错过程中高昂的花费使得MOREVFX (墨镜天合无锡数字图像科技有限公司)等国产视效公司举步维艰,甚至一度濒临破产,最后由剧组主创注资入股方才生存下来。《流浪地球1》的利润回报成功支撑起国产视效团队的发展,大量新设备投入其中,项目经验也催生出成熟的工程师团队,因此在《流浪地球2》当中所呈现的特效与视效相较于第一部有更上一层楼的改进。
近年来民族电影工业挺立潮头,电影产业提质升级彰显中国速度,中国视效制作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11]得益于《流浪地球》系列坚持采用国产视效团队,并对国产数字化技术工种进行开发与培养。曾参与过《流浪地球》特效制作的诸多国产特效公司近年的其他作品,如露米埃电影特效工作室的《深海》便在今年春节档与《流浪地球2》同期上映,给观众上演富含国人美学的视觉盛宴。随着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特效团队就能够在某些方面追上甚至赶超世界前列,这也再度显现了《流浪地球》系列对数字化电影工作岗位及上下游相关工业链条开发的重要贡献与长远价值。
(二)《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IP商业价值的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对于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反哺不仅仅局限在票房收益和电影创作本身,其周边产品的开发与IP商业价值的运营也有不容忽视的重大利好。在2023年《流浪地球2》上映之初,根据过往国产电影周边销售情况预估,官方周边众筹的起始目标仅为10万元人民币,而仅仅过了几天时间,参与众筹金额便突破了1个亿[12],因为周边产品过于火爆,工厂产能供不应求而不得不下架众筹链接。《流浪地球》系列周边遭火热追捧的现象充分反映出当前观众群体对于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国产电影的支持不仅在电影院,更在购买与其相关的其他周边衍生产品,如电影中出现的道具、同款服饰等,侧面反映出电影带动消费、带动社会潮流的影响力。
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进程需要更多像《流浪地球》系列这样真正有社会凝聚力的作品出现,这份凝聚力不单体现在凝聚社会各阶层共同的价值观念认可,同样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观伟大愿景的凝聚,是向外输出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渠道。
(三)《流浪地球》对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贡献
中国科幻电影作为数字化程度较高,工业流程较为明晰的国产电影类型,是一种更容易推向海外市场的电影类型。这是因为在电影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科幻作为电影工业模式下规模化程度最高且视觉效果最佳的电影类型之一,其受众群体较为广泛,受众关注度较为密切,有良好且稳定的受众基础。而科幻电影中普遍带有的人类共命运、同呼吸情节对于引发海外观众共情也更加具有优势,因此更能帮助中国电影走出国门,面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念。
《流浪地球2》作为春节档期间唯一与海外同期上映的国产电影,在北美市场只有100多家院线有限排片的情况下,仍旧成功在该档期内达到了当地周票房前10的水平,由此说明了这部电影的质量之优良以及其跨越文化背景和语言差异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科幻电影相较于其他门类的电影,因为其数字化程度较高,更适合海外传播。
海外传播同样也是见证我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发展的重要参照因素,《流浪地球2》能够在春节档期间在世界范围内同档期上映,充分证明了片方对于影片内容有足够的信心。海外知名评分网站IMDB打出8. 6的开分也说明了国外观众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客观因素阻碍,对片中所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产生共鸣,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走出国门、走向海外的新的传播高度。
自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以来[13],科幻电影对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流浪地球》系列作为其中的代表,对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有着深刻意义。
在當前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不难发现随着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以及精品化市场需求的旺盛,现代电影的生产模式与管理体系迎来了巨大变革,从过去旧的生产方式向着趋于成熟的数字化方向转变。现阶段国产电影中具有数字化生产特点的影片相较于以往有显著增加,如《万里归途》《独行月球》等都是其中佳作,充分证明了我国电影观众审美需求提升后,对数字化电影的消费意愿正在逐年增长,也说明了国产电影数字化的潮流已然到来。
由此看来,《流浪地球》系列所体现的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不光是在科幻电影领域,更是我国电影产业整体转型升级的代表,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生产体系的构建与成熟,有助于促进更多数字化工业流程模式下生产的影片出现,对于进一步加快我国各类型电影迈向数字化,以及推动我国电影产业变革有着历史性的意义。
为了尽可能地规避审美疲劳,系列续作对前作的创新必不可少。《流浪地球》系列便在叙事手法与角色侧重上存在明顯差异:第一部采用常规线性叙事,第二部因时间线定为前传的缘故,采用了难度更大的编年体叙事,搭配宏观视角与微观个体之间的切换,营造出极强的史诗感;角色方面也从原先聚焦于刘培强一家的人物命运延伸为流浪地球派、数字生命派等多线并行群像式角色设计。体现出《流浪地球》系列敢于走出舒适区,挑战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新阶段、新区域的现实意义。
在现实层面,《流浪地球》系列广泛运用的电影虚拟化制作意味着电影技术在“数字化”方向上的飞跃,被业界称为“下一代电影工业技术流程”。[14]同时,《流浪地球》系列能够以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而闻名,本质就在于其传承了中华文明的衣钵,将中国精神与中国文化以电影为载体传递给世界范围内的观众,同时体现出其在中国电影数字化方面一以贯之的坚持,展示出中国电影在数字化时代下独有的魅力与希望。
总的来说,《流浪地球》系列在生产过程中建立的数字化模式是一次带有探索性质的尝试。其并不是以颠覆传统电影生产模式为目的,但由于其所建立的工业流程对其他国产电影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建构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生产与管理体系,并赋予中国电影数字化进程更多的可能性,这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长远发展与科技创新融入电影创作的趋势来说,在客观上起到了助推效果。
综上所述,《流浪地球1》和《流浪地球2》的出现,不仅先后打开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大门、拓展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道路,同时也见证着近几年我国电影产业数字化程度的不断发展与节节攀升。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国电影数字化战略的指引下,《流浪地球》系列的出现展示了这条道路的蓬勃生命力,验证了国产电影崛起的希望所在,体现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价值。
注释
[1] The Wandering Earth [OL]. Box Office Mojo, [2023-6-24]. https: / / www. boxofficemojo. com/ release/ rl151057 3569/
[2]中国电影数字化发展战略[J].当代电影, 2022(12): 4.
[3]李道新,杨向华,陈刚,李思锐.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战略转型与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 2022 (12): 4-15.[4]陈昊.中国科幻电影的前景分析[J].中国电影市场, 2023 (03): 43-48.
[5]张雪,王子霖.中国电影:讲好中国故事 做强电影科技[N].上海证券
[6]刘珞琦. 导演郭帆:《流浪地球2》还是从0到1 [N].中国电影报, 2023-02-01 (005) . DOI: 10. 28064/ n. cnki. ncdyb. 2023. 000093.
[7]人民日报政文.《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中国科幻电影要根植于中国文化[OL]上观新闻,[2023-01-22]. https: / / www. jfdaily. com/ news/ detail. do? id=575448
[8]刘珞琦.导演郭帆:《流浪地球2》还是从0到1 [N].中国电影报, 2023-02-01 (005) . DOI: 10. 28064/ n. cnki. ncdyb. 2023. 000093.
[9]解放日报·上观.专访《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我可以说出一大堆错误,至今说不出怎么做才是对的[OL]上观新闻,[2023-02-7]. https: / / www. 163. com/ dy/ article/ HSVGEO44055040N3. html
[10]观察者网.专访徐工《流浪地球2》项目负责人:哪怕地球要流浪,还是工人有力量[OL]观察者网,[2023-02-15]. https: / / baijiahao. baidu. com/ s? id= 1757853244969816547&wfr=spider&for=pc
[11]张帆,魏明.《独行月球》:推进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高质量发展[J].现代电影技术, 2022 (11): 40-44.
[12]新京报.《流浪地球2》周边9天众筹1.18亿,数字背后意义更大[OL]新京报,[2023-02-23]. https: / / www. 163. com/ dy/ article/ HSVGEO44055040N3. html
[13]李佳蕾. “多类型融合+工业化探索”中国电影市场新的增长点[N]. 中国电影报, 2022-04-20 (004). DOI: 10. 28064/ n. cnki. ncdyb. 2022. 000324.
[14]徐建.《刺杀小说家》: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流程的见证与实践[J].电影艺术, 2021 (02): 13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