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探索

2023-12-29 09:39宋珂婵浙江省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34期
关键词:思政理念融合

宋珂婵|浙江省宁波北仑明港高级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将思政价值引领自然渗透于教学活动中,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熏陶,实现从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变。笔者认为地理教学应沉浸于情境,通过目标引领和问题驱动,建构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课堂,实现对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道德品质的培育。

一、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高中地理教学尤其重视地理思维的培养和提升,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剖析地理问题、厘清地理过程、解构地理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打造以地理思维发展为主线的课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决策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地理思维课堂的实现需要依托具有现实意义的情境,而真实的地理情境又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例如爱国主义与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及科学世界观教育,以及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等。因此,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渗透于地理思维课堂,能使教学内涵更丰富,教学情感更深刻。以此引领学生用心入“境”,并以“境”引“情”,可增强学生对知识学习和素养提升的意义认同,进而实现学科思维进阶和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地。

区别于一般的地理教学,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更注重“协同”和“深化”,其主要特征如表1所示。它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3]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能充分发挥地理课堂的育人功能。

表1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目标制订的融合性

融合性指目标设置不仅要关注显性的知识层面,更要兼顾隐性的素养能力和道德品质。将知识、能力、德育三个目标融会贯通,可使学生在沉浸于情境的同时,自然、渐进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感悟地理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精神追求的“真”“善”“美”。

(二)学习素材的涵养性

涵养性指教学案例的选取要关注学科性、思政性和育人性。依托和聚焦于一个具体区域的教学案例时,不能片面地修剪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不能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而应保证案例的联系性、真实性、可探性和全面性,使案例具备思维价值和育人价值。

(三)教学逻辑的贯通性

贯通性指教学过程应遵循一定的秩序和线索,运用设问间的协同效应,兼顾学科逻辑、教育逻辑和思政逻辑。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地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学科思维的进阶性,能力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思政教育的潜隐性。

(四)教学过程的启发性

启发性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情感需求,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生动的教学语言等循循善诱,在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培育高阶思维,丰富情感体验,塑造价值认同。

三、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内容选取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要将思政的价值引领和地理学科的知识、能力培养有机融合,甄选体现学科思想、隐含思政元素的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其内容选取途径如图1所示。

图1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内容选取途径

下面以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为例进行阐述。其知识目标是:生态脆弱区的含义和分布,环境和发展问题,生态脆弱区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其能力目标是:通过区域比较,能说明不同生态脆弱区的环境和发展问题;能建构出分析区域生态脆弱问题的思维方式;感受生态脆弱区治理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意识,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其德育目标是:了解生态脆弱区治理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培育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和开拓创新、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基于以上目标引领,笔者选择“毛乌素沙地”这一现实情境开展教学,通过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助力素养生成。毛乌素沙地治理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样本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沙努力,流沙“止步”绿洲,产业多元发展,治沙英雄在创新实践中纷纷涌现,教师可将其整理成为翔实的思政素材,并通过加工创设出具有鲜明思维矛盾的真实情境。因此,以毛乌素沙地的时空变迁为情境线,讲好毛乌素的“治沙故事”,能让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让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更有实效性。

四、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设计策略

在教学《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时,笔者力图将学科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地理思维教学中,教学设计以课标要求为圭臬,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教学逻辑为线索,以思维发展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目的,共分为五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推。学生在经历完整的学习后,即可在自我加工和自我觉悟中逐步实现知识的内化和价值的认同。其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设计

(一)一境到底,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此处所说的“一境到底”,是一种以一个区域为单元,在充分挖掘区域特征后,将各个相互密切关联的区域子情境和学科知识、思政教育耦合的教学方式。“一境到底”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情境,在兼具广度和深度的高质课堂中沉浸式体验地理视角的拓展、地理思维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共鸣。在《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这节课中,探究的具体区域是毛乌素沙地,笔者深入介绍了毛乌素地区的地理背景和其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引导学生以毛乌素沙地之“异”“秘”“变”“兴”为脉络进行探索。置身于这种宏大真实、有感染力的情境中,学生从“沙进人退”的原因中思考人地关系,从“人进沙退”的对策中体会愚公精神,从“人沙和谐”的意义中树立家国情怀。这种层次分明又相互联系的沉浸式学习体验,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使其油然升起爱国之情。

(二)问题驱动,促进思维发展和意义建构

问题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抓手,是能力提升的关键要素,也是学生建构意义、情感等高阶内容的核心枢纽。基于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融合的问题驱动,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设置多维度、多梯度的问题链,兼顾学生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和价值意义的自我提炼。例如,在学生原有认知体系中,小尺度“毛乌素沙地”生态极其脆弱,土地退化严重,但将时空尺度放大,其所处的中尺度“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则既可能退化,也可能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对比后提出“农牧交错带为什么会变迁”“我们该如何控制这条界线的移动速度”等问题,进而带着这些问题积极主动地探寻治理措施。提出问题的环节不仅能完善知识体系,也能引导学生走向思维深处,从时空综合维度对地理事象的发生、演化进行全面分析,还能激发学生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的积极情感。

(三)营造师生共同体,改善地理课堂生态

教育过程是师生双向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师生共同体即通过多样的组织方式和多边的互动形式,营造交互、积极、和谐的对话环境,促进师生之间的认知拓展、情意融通和心灵共振。在毛乌素沙地的治理探索中,笔者借助音频、影像、新闻等素材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治沙”的成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但“治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因此笔者鼓励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多维视角探寻“治本”的措施,由此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在师生共享共情的教学氛围里,在意趣盎然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学习中,课堂生态得以改善,地理思维、地理情感、地理价值得以自然生发。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以筛选耦合元素为起点,以创设师生共同体为核心,通过一境到底和问题驱动,在以课内学习为主场和以课外实践为辅助的学习体验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发现,在“教、学、评”的深度关联中,促进了学生意义建构的渐进式发展。其实施路径如图3所示。

图3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的实施路径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笔者力求在知识落实中渗透学科素养,在情境推进中浸润学生心灵,营造有温度、接地气、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反思教学,笔者认为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实践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一)架构一体化的学习场域

架构一体化的学习场域能使思政元素更巧妙地融于地理知识的探索中,实现教学主题的升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内容本身就有明显的价值取向,教学设计时以现实性情境为线索,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可实现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实现育人目标的落地。其学习场域的一体化架构如图4 所示。

图4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学习场域的一体化架构

(二)以思维培育为主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其重心应以思维培育为主,将知识建构落到实处,切忌为了达成德育目标而对思政内容过度解读。思政教育应渗透于学习过程中自然发生,大篇幅地刻意强调和生搬硬套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得不偿失。

(三)情感激发在探究对话中生成

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教学,知识建构是明线,情感激发是暗线,而学生的情感体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依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有感而发。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刻意留下思政教育的痕迹,而应借助情境浸润,在对话和启发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综上,融合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地理教学对帮助学生思维进阶、养成健全人格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充分地整合地理素材,更深刻地发掘德育元素,激发和升华学生的情感,实现地理思维方式和课程思政理念融合的深层化和灵活化,仍值得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究。

猜你喜欢
思政理念融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