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先周
郭丽莎 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2023年3月
定价:26.00元
在纷杂与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只关注教育传授知识与提高技能的层面,而常常忽略教育传递人文精神与道德关怀的层面。都安高中前校长莫振高,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教育,用真挚的情感和坚毅的精神,演绎着身怀使命和大爱的教育工作者形象,成为一座耸立在桂西北教育领域的丰碑。
青年作家郭丽莎以自己灵敏的文学嗅觉,捕捉到了文学创作的触发点,以莫振高校长的故事为蓝本,通过广泛走访和精心收集资料,创作了长篇儿童文学《光明烛》。这部作品不仅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细节,小说情感饱满,叙述张弛有度,是一部欢笑与泪水交替的小说,更是一曲迟来的挽歌。《光明烛》如同蜡烛一样,在照亮读者心灵的同时,烛泪还分别滴落在纸上、地上和读者的心里。
第一行烛泪,滴落在纸上,融进小说的字里行间。大石山区的莘莘学子,要想走出大山,读书几乎是唯一的出路。《光明烛》以烛光隐喻莫振高校长,歌颂他照亮了穷僻山区孩子前行的道路。但作者在架构这部小说时,不用宏大的叙事风格,而是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融情于理。她用“一张卡片、一只老鹰、一趟家访、一个开始、一番叮咛、一次错误、一场变故、一个中秋、一股能量、一次考验、一段挫折、一片希望、一种精神”13 个“一”刻画了莫振高校长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她不写哭泣、不写黑暗,甚至连苦难也轻描淡写,但文字的背后却饱含泪水,这些泪水是咸的、苦的、涩的、无奈的。然而,在莫振高校长的坚守与鼓动下,那些泪水又有了淡淡的甜味。莫校长为了实现孩子们的读书梦,四处筹集学费,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他的爱心和责任,无不令人动容。这第一行烛泪凸显了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感。
第二行烛泪,滴落在地上,融进世间的万物里。小说里写道:“莫校长去世的消息像早春的一阵寒风,吹遍了都安高中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吹遍了都安整个县城的每一个角落。大家不信、不甘、不愿、不舍,一时间都难以接受这一事实,一个充满活力的校长,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莫振高校长因过度劳累而离世,让整个都安高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这一刻,山河呜咽,草木含悲。“以往灯火通明、书声琅琅的校园,那一晚、那一刻,却是一片漆黑。偌大的校园,没有一盏灯亮起,连路灯也关了。”“5000 多名师生的哀伤,像一片黑暗的永夜的海。”这些揪心的场景,让读者感同身受,瞬间泪目。《光明烛》的叙事风格具有鲜明的儿童文学特点,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小片段,塑造生动、具体、温暖的人物形象:莫振高校长用纯真的爱,为学生解除生活疾苦与学习困惑,淡化学生的紧张与不安;他用心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他还在自己小小的办公室里,与学生唠嗑、笑谈生活哲理,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幸福而坚定的种子。这第二行烛泪照见了莫校长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风骨。
第三行烛泪,滴落在心上,融进读者的生命里。读了《光明烛》的读者,大都会被感动得落泪,这些泪水是对莫校长的致敬和缅怀,也是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敬重与理解,更是对作者的高度认可。书中讲述莫校长的教育故事和生活历程,凸现了教育事业所蕴含的奉献、勇气和责任。在桂西北山区的教育战线上,莫振高校长是一个传奇人物,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他致力于教育事业,践行着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把“教育的灵魂在关爱中”的大情怀融入文化传授之中,用学习来抗争恶劣的自然环境,用文化来改变命运。在《光明烛》中,莫校长的每一个举动、每一番言论,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他让教育这一炉火熔化了孩子们心中的冷漠,激励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改变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光明烛》的社会价值和贡献是不言而喻的。这第三行泪水讲述了关于生命、爱与希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