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跨过鸭绿江》编辑手记

2023-12-29 09:21李秀勋英雄的精神是时代不变的主题而传颂英雄的崇高精神正是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的目标追求
出版人 2023年12期
关键词:鸭绿江志愿军新华社

文|李秀勋 “英雄”的精神是时代不变的主题,而传颂英雄的崇高精神正是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的目标追求。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是编辑《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盘旋在我脑海中的一句诗词。在编辑的过程中,翻阅抗美援朝战争的各种影像资料,烽烟滚滚的场景无数次浮现在眼前,志愿军英雄的可爱可敬、可歌可泣也深深刻入了我的心里。《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从策划到编辑、出版历时三年,这三年恰逢我们国家经历了新冠疫情,在有硝烟的战争和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英雄”的精神是时代不变的主题,而编辑传颂英雄的崇高精神正是作为一个图书编辑的目标追求。

缘起宋阿毛的绝笔信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哪,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志愿军战士宋阿毛在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中牺牲前留下的绝笔信,我第一次看到这封绝笔信是在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当军号吹响》这一集中,当时便潸然泪下。后来,我翻看了大量新华社老照片中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图片,老照片里不仅有战争的残酷和悲壮,也有战争间隙的温情和幽默,还有很多照片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兄弟般地相互支持,与朝鲜人民一同战斗与生活的场景。比如志愿军战士们在朝鲜战斗的间隙中帮助朝鲜人民收玉米、修渠治水、植林造屋的场景,志愿军战士帮助朝鲜老百姓在废墟上重建家园的场景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温情,在战争背景的衬托下显得尤为珍贵。大量的鲜活图片让我萌生了要做一本关于抗美援朝影像图文书的想法。

虽然在新华社的整个稿库中,关于抗美援朝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不少,但因为是新闻的体例和发布方式,文字中并没有对战争整体时间脉络的描述,几百幅图片中也没有相应的归类整理,甚至还有一些图片因为历史久远,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并不能准确地判断出来是哪场战役。我虽然无数次被图片中的人物和故事细节打动,但要梳理出一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还需要对“战争”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于是,我邀请了出版社对军事题材有深入研究的资深编辑江文军老师一起承担编选图片工作,我们反复推敲,最后确定了书名、目录、主要内容等,从几百幅图片中精选了240 幅,从大量的新闻稿件中和关于抗美援朝的相关历史著作中选取了合适的文字内容,最后才有了现在书中的整体呈现。

老照片四合一的故事

图片的表达虽然直接,但相对文字来说不够丰富和全面,所以图文书的编辑需要在处理图片的基础上,兼顾文字的处理和表达,达到视觉审美和内容结构的统一,而对历史黑白照片的处理更是需要“耐心”和“琢磨”。有时候会遇到很有震撼力的图片,想跨页放大,但图片的像素十分有限,只能用排版的技巧掩饰遗憾。也有非常珍贵的历史瞬间,因为当时的摄影器材有限,画面就没有完美地“全景”展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历时三年的整理和编排,关于图片的排版几易其稿,都是为了追求文字和图片的完美统一表达,在这个过程中,也对一些“局限”照片做出了精心的处理。

抗美援朝战争中,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是中朝两国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标志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图片资料也很充足,有美军驾驶打“白旗”的汽车入场的图片,有板门店外部环境的图片,也有各方代表的图片。关于签约现场的图片在稿库里一共有9 张,拍摄内容分别是朝方代表、美方代表、双方签约。就双方签约这个场景,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因为摄影器材的局限,用了四张图片来表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图片已经非常专业,但在今天看来,如果能用一张图片呈现全景,会更具有现场整体的表达力,能让读者直接体会美朝双方军人代表在现场的截然不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与设计师反复沟通,最终将四张图片用技术手段拼接,将签约场景拼合在一起,在书中用长拉页的形式,全景展现签约各方的人物和场景,中朝双方军人代表的神态、坐姿、气势在一张图片里有了鲜明的对比,大家一致认为效果非常好,长拉页也成为本书的一个亮点。

书中还有一些图片的布局,是当时战争场景和现代场景的衔接,尤其是最后两章中反映抗美援朝战士遗骸归国和抗美援朝老兵哀思的图片,都是经过反复对比、遴选,精心地编排和设计的,统一的原则就是用图片带给大家思考——我们应该记录战争,但也应该认识到战争不是目的,追求和平美好的生活才是中朝两国人民最大的愿望。我们应该崇尚英雄,但真正的英雄是战场上不畏生死的战士,更是内心渴望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人。

是记者也是战士

与《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一起同步出版的还有其他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图书,从不同侧面记录战争和战争中的人,都非常有阅读和珍藏价值,但《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应该是采用历史图片数量最多、用图片展示战争场景和人物细节最丰富的图文书。这本书能够呈现,还应该致敬新华社的记者,因为我们能看到的很多图片,是新华社记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中,新华社先后派出和调任100 多位记者编辑和工作人员赴朝,有7 人血洒疆场。新华社记者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特殊”战士。由很多图片可以看到,战场上的记者一个肩膀上挎着相机,另一个肩膀上挎着枪,他们是记录者,也是战斗者,这种“贴身”拍摄战争的勇气和职业素养,在编辑过程中深深震撼了我。《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出版,是对历史的记录,是对英雄的礼赞,也是对新华社记者的致敬。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报道和照片,记录历史、鼓舞士气,穿越时空、代代流传。

记录时代变迁 传承家国情怀

“记录时代变迁,传承家国情怀”是新华出版社总编辑许新给新华出版社“影像中国”系列图书提炼出来的选题定位和方向。《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出版后受到了主管部门与读者的好评,也因此被新华出版社收录在了“影像中国”系列图书中。

作为新华出版社的编辑,我们经常总结自己天然有新闻的“基因”。新华社大量的历史图片、历史稿件,以及现在每天不间断地来自全球各地的新闻信息,是我们图书编辑的巨大“素材库”,但要用好这个巨大的素材库,编出精品图书并非易事,而“记录时代变迁,传承家国情怀”的选题定位明确了用新华社图片信息编辑图书的原则,《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这本书的封面正是在这样的指导下完成的。

《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封面由四张内文的图片组成,这几张图片的选择和排列顺序都是社领导指导下确定的,主要展示了战争场景、战俘场景、胜利场景、志愿军生活场景,宏大的胜利场景与志愿军战士的生活场景对比,画龙点睛地表达了本书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每一个志愿军战士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才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形下赢得战争的胜利。

《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的出版,还要感谢梁相斌社长、匡乐成社长、高广志副社长等社领导以及王婷、齐泓鑫、陈君君等为此书出版默默付出的同事们,每一部好的图书作品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要感谢新华社血洒战场的前辈,感谢收集和保存图片素材的新华人,让我有机会在平凡的编辑生涯中,为时代和历史留下了自己的“印迹”。而《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影像记忆》只是一个开始,我想我会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沿着新华社前辈的足迹,坚守新华社的“素材库”,以“记录时代变迁,传承家国情怀”为方向,不断为时代和读者贡献自己微薄的编辑力量。

猜你喜欢
鸭绿江志愿军新华社
丹东鸭绿江磨片有限公司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再创新高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