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艾宁 在顺势而为和遵从本心之间,她会做出何种选择?这是属于都靓的2023。
北京东部,通惠河畔,一座写字楼中,都靓面带微笑走来。微卷的落肩短发,亲切温婉,比视频中更多了一分灵动。“走吧,带你去我的小工作室看看。”
一个拍摄室、一间会议室和一片由8 人工位组成的公共办公区,不足60 平方米的空间组成了都靓工作室的全貌。门口的荣誉墙则荣耀累累,摆放着来自抖音、快手、B 站等各大社交平台颁布的百万粉丝荣誉奖杯和各类机构组织颁发的“最佳领读人”奖牌和证书。环顾工作室,似乎只有这面荣誉墙才能让人意识到都靓的角色——一名全网粉丝超4000 万的文化博主。
自2019 年3 月都靓以掌阅科技品牌部视频项目负责人的身份在抖音创建“都靓读书”账号至今,她似乎步步为营,每一步都恰如其分地踏在了时代的风口上。然而回忆起来,都靓却说自己始终“是被命运推着向前走的”。今年,“管理者”“作者”等多元身份的叠加,也让都靓的心态产生了新的转变。在顺势而为和遵从本心之间,她会做出何种选择?这是属于都靓的2023。
故事要从2019 年3 月讲起。彼时,短视频风头正盛,掌阅科技为推广品牌也尝试涉足短视频领域,都靓作为品牌部视频项目负责人责无旁贷承担起重任。起初,她以产品经理的身份运作项目,还找了专职的主播出镜,但随着数据的增长,主播的报价也逐渐水涨船高。好在都靓有着专业背景,此前也有出镜做访谈节目的经验,索性她就自己上。命运的齿轮就在此刻转动。
都靓至今记得2019 年5 月20 日,她出镜录制的第二条视频就成为爆款,讲解《自私的基因》一书,单条播放量超过1000 万,点赞量超过35 万,为账号带来了近20 万的粉丝增量。这个仿佛“天降紫微星”的时刻,让账号很快度过了冷启动时期,此后的账号关注人数节节攀升,当年7 月,账号的关注量就突破了100 万。
紧接着,都靓和团队抓住时机,围绕“都靓读书”账号,裂变出聚焦于古诗词垂直领域的“都靓的1001 页”和分享生活Vlog 的“都靓Amber”,并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快手、B 站等社交平台同步更新。至今,都靓全网粉丝量已超4000 万,视频全网播放量超50 亿。
然而对于都靓来说,突如其来的流量反而让她诚惶诚恐。“那段时间我觉得世界仿佛随时会‘崩塌’,就好像一股风把我吹到了大家面前,感觉一切都好不实在。”“命运给了我这个机会,但我也不禁会想,命运什么时候会把它拿走?”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靓对于数据的结果要求很高,一旦达不到内心的期待,就会陷入焦虑和沮丧之中。
“就像一个人走夜路,当走到路灯下面时会被照亮,影子被慢慢拉长,随后又走进黑暗,直到被下一个路灯照亮。”她这样类比做博主的感受,“当你在某一刻成为流量中心,已经感受过万众瞩目,阈值也被提得很高,那么当你走进两个路灯之间的黑暗时,回到那个无人问津的时刻,是很难熬的,你还能接受落寞吗?”
在由数据引发的循环往复的欣喜和焦虑中,最终还是诗歌治愈了都靓。“今年我脑海中常常会浮现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无论是否有人驻足关注,辛夷花都自开自败,自满自足,不假外求。渐渐地,都靓自洽了许多,接受付出不一定结果,做好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足够。
今年,都靓格外忙碌。大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出差,不出差的日子也常常加班到深夜。“连我养的小猫都已经全权托付给我爸爸照顾了。”都靓无奈地说。好在年底回望,收获还算尽如人意。
年初,都靓经历了从创作者到管理者的身份转变。2022 年,都靓从掌阅科技独立,成立都靓读书(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由都靓和掌阅科技共同持股。于是都靓带着3 位工作室小伙伴搬迁到如今的办公场所,开启了新的发展阶段。尽管股东没有提出盈利要求,但脱离了大公司的庇护,都靓至少也要开始自负盈亏。起初,这个平均年龄27 岁的年轻团队十分自在,大家工作在一起也玩在一起,创作自己喜欢的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品牌合作,虽然常常加班,但忠于自我,尚且悠哉。
直到去年底,都靓看到财务报表的那一刻,仿佛五雷轰顶,一下被拽进现实。“去年的视频数据比较平庸,在商务合作方面也比较谨慎,到年底一盘算才发现,公司账上的钱只够发两个月工资,甚至连过完年回来交房租的钱都不够。”都靓感受到深深的挫败,“我完全不擅长管理,不擅长赚钱,带着这些比我年纪更小的小伙伴一起创业,做我想做的事,可这是他们的梦想吗?”
都靓签售会现场
2023 年初,都靓迅速调整自己和公司的状态,接了一些此前较为排斥的商业广告,也幸运地遇到了很尊重创作的品牌客户,渐渐找到了内容和商业化的平衡点,公司的现金流终于缓和过来,都靓身上也有了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松弛。目前,都靓公司稳定的商业模式除了商业广告合作外,还有跟出版机构合作推广图书,收取制作费和少量的销售佣金。“相比其他博主,我们的佣金比例很低,但我们会收取视频的制作费,每一条视频的文案、拍摄、剪辑等,全部由我们自己负责,说到底,我们还是将自己定义为一家内容生产公司。”基于此,都靓团队还开发了文创衍生品,如手账和周历,限量1 万册发售,每年都很快售罄。
在短视频售书的数据方面,“好的时候一条视频能带动几万册销售,一般的时候至少也能带动1000 册的销售”。对于图书品类的选择,都靓团队也始终坚持自己的调性,“童书和成功学不太擅长,严肃文学、社科和心理类图书择优合作”。目前,都靓与业内多家出版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年度合作关系,而合作对象也非常尊重都靓团队的创作空间,形成了良性循环。
尽管商业模式不复杂,但是日常事务也足够琐碎。都靓团队目前有摄影、后期和包括都靓自己在内的编导及运营,面对现有业务已经有些应接不暇。“我们几乎人人都是一人多职,团队里甚至没有专职商务,我自己常常扮演商务的角色对外接洽各种合作。”
高频的出差、密集的录制,此外还要出席各种活动和比赛,都靓的勤奋有目共睹。“但是我总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懒散的,没有太长远的人生规划,遵从顺其自然。”“但是在小事的细节上,比如我们视频呈现的效果,我会追求精益求精。”
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在都靓自己写书的过程中体现得更加淋漓。
2023 年,都靓的第一部文学随笔《好诗好在哪里》面世,书中用诗歌串联起了李白、杜甫、王维、李商隐等24 位诗人的人生际遇。通过自己账号和其他新媒体渠道的营销推广,目前该书销量已超10 万册。
这本书都靓筹备了两年,然而她对于古诗词的热爱却萌发于20 多年前。她至今记得,小时候爸爸为她读《儿童唐诗三百首》,读到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时,姥姥家墨绿色的窗帘被风吹动,阳光透过玻璃洒下来,“虽然那时的我没有去过黄鹤楼,更没有去过扬州,但那一刻是我第一次在精神意义上走出我出生的那座北方小城,第一次萌生了对远方的向往”。
都靓在她的书中写道:“诗词曾在生活中数次照拂过我……这些闪耀星河的昔人远在天涯却共你此时寥落……会是种‘悠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救赎与安慰。”
成为视频博主后,面对网络林林总总的评论,都靓也曾感到困顿和委屈,是诗歌给了她内心的抚慰。“相较于许多锋芒毕露的博主,我的性格可能略显中庸,这种特点很难被互联网快速记住和喜欢。”“但是你看那些诗人的一生,没有绝对的伟大也没有绝对的懦弱,没有绝对的高洁亦没有绝对的世俗,这种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中庸’特质,带给我很多共鸣。”
正是出于对诗词的喜欢,2020 年,都靓和团队在“都靓读书”账号的基础上裂变出了垂直于诗词领域的“都靓的1001 页”,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诗人的故事和诗词的内涵。
但随着分享的视频越来越多,都靓越来越觉得短视频能够承载的内容有限。“在一段两三分钟的短视频中,我根本没有办法讲完一个诗人的一生,甚至没有办法讲透哪怕一句诗词。”同时,都靓渐渐发现,尽管诗词近两年走进了公共语境,但它的面貌是不完整的,“大家喜欢一句诗可能只是把它当作个性签名来理解,是一句口号,而那背后蕴藏的可能是一位诗人荡气回肠的一生”。
因此,写一本与诗词有关的书的想法,渐渐在都靓的脑海中生根发芽。
从两年前开始构思,2022 年正式签订出版合同,此后都靓加快了写作进度。但当真正开始创作后,都靓才发现写一本书的难度远比想象中大。“我在写一位诗人的故事前,几乎会看遍所有与他相关的资料,从史料到传记,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而我看得越多,想写的方向就越多,最后我发现我写得又慢又累。”
这本书的创作大多发生在都靓工作室的工位上,在集中写作的那段时间,都靓常常加班到深夜。没有灵感的时候,她会凝视着办公室窗外的通惠河,河流安静流淌,接纳她的一切愁苦和牢骚。那段时间,都靓完成了大量的阅读与写作,在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中,都靓感受到时间沉淀带给自己的变化——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深入,叙事逻辑也更加完整,不再用短视频惯性的碎片化思维和功利心来理解周身的一切。“我变得更加耐心了,不再急于求成,不再只关注当下的数据变化,不再对结果有所强求。”
为了更真实地体会到诗人的经历和情感,在写书的过程中,都靓及其团队甚至多次探访这些诗人曾生活过的地方,试图找寻这些诗人千百年前的生活轨迹。都靓始终记得,在海南儋州——苏轼仕途中最后一个谪居地,她真切地感受到了远离中原、孤悬岛上的寂寥。当年苏轼乘舟行至此处,是否抱着一颗赴死的心?而在亲眼看到纯朴的海南原住民后,都靓更加体会到了《别海南黎民表》中苏轼所道的“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的人生感悟。
新书出版后,都靓一连走了6 个城市做签售活动,前后共签了2.5 万册书。借由签售活动,都靓也第一次正式跟互联网上的粉丝朋友见面,原本冰冷的数据具象成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直观的喜爱迎面而来,让都靓真切感受到了自己坚持的价值。她深深记得,在深圳签售会上,一位女生看着自己竟哭了出来。女生说自己抑郁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是都靓的视频给了自己治愈的希望。“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视频会给关注者带来这么大的力量,我无以为报,只有在今后更用心地做内容,带着更大的使命感和敬畏心去对待每一条视频。”
“未来,我们在围绕账号和IP 开拓业务的基础上,也许还会尝试自己做些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拓展。”都靓这样憧憬着。尽管对于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和发展路径还没有一个严密的思路,但是都靓愿意带着一群跟自己年龄相仿的创意型人才,在如潮水般的互联网上,去尝试一些尚未被人发现的小众题材,将处在角落中的古老传统文化挖掘到舞台前,在大众喜欢的通俗和文化的深刻之间摸索出属于自己的平衡。“在我们这个行业中,被遗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我希望在这之前,真正去做一些抵抗这个行业潮水方向的事。”都靓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