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研究
——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综述

2023-12-29 01:45黄和郑江淮
产业经济评论 2023年5期
关键词:效应经济企业

黄和 郑江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2023 年7 月2 日,由《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学》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宏观经济学论坛在南京大学开幕。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 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友国主持,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冬华致大会欢迎词。陈冬华在致辞中表示,期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形成更多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原创性成果。

论坛主旨发言环节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江淮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李雪松和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沈坤荣分别作大会主旨发言。李雪松指出,要以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沈坤荣强调,要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应对国际形势和国内条件的新变化。

主旨发言环节后,论坛分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财政经济、产业与贸易经济、环境经济、金融与数字经济六个平行论坛进行论文宣讲。

一、宏观经济: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健全经济治理体系,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效能。货币政策方面,王韧和贾文浩发现在土地财政约束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债务杠杆对货币调控方式存在明显的逆向反馈特征,即货币政策的预期引导强度和实际操控频度越高,地方政府债务杠杆率越高。战文清和刘尧成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下,我国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联动机制,发现相比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对金融与经济周期的联动性拟合更好,而且金融周期在货币政策冲击与经济周期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陈国进等从信号效应的视角分析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指出由于信号效应和不确定性的存在,货币政策的调节效果和传导效率遭到弱化。关于货币政策的国际影响,梅冬州和张咪分析发现,我国的汇率制度的选择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使用会对全球经济增长和福利水平产生外溢效应。关于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陈言论述了放松企业借贷约束的宏观经济效应,指出引入动产融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均有正向影响。贾鹏飞关注央行数字货币这一新兴货币政策工具,指出央行发行数字货币有利于增加银行信用创造,扩大消费和生产。

财政政策方面,陈创练等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理论分析发现,消费者习惯形成与投资者自信的存在会影响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宁磊等验证了失业保险对居民消费和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为我国防范失业冲击的不利影响提供了思路。

总的来说,上述研究为我国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证据。此外,还有的研究虽然没有直接研究宏观政策的经济效应,但是也为我国的宏观风险管控提供了启示。杨长江和王馨平基于“巴萨效应”理论分析发现,经济增长是外汇市场套息交易超额收益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需要持续完善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谭小芬等指出,全球金融周期紧缩将导致各国跨境债券基金流入下降,而促进债券市场发展能够缓解这一不利影响。

二、区域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难题,增进民生福祉。就业是民生之本,蒋鹏程和金环发现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带来了区域企业就业量的增加,指出司法体制改革有利于区域营商环境改善,进而对稳就业产生积极作用。王诗勇等关注区域就业质量的提升,研究发现公租房政策实施后,我国流动人口的超时劳动现象得到缓解,指出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显著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健康就业。方迎风和夏启炜聚焦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发现城乡居民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差异的形成原因中,城乡教育环境差异效应占三分之一,城乡认知能力差异占三分之二,并依此提出要着力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和质量差距。上述论文为我国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提供了重要参考。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协调好地方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既要保持好地方政府财政状况,进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要引导企业健康有序成长。陈南旭和严帅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评估了地方政府“减税降费”政策的经济效应,发现从长期来看,“减税降费”显著抑制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陈磊和郑建伟基于城市商业银行设立与网点扩张的现实,分析指出区域金融机构发展是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周波和贺佳华发现地方政府的救助干预并不利于“特别处理企业”(即资本市场中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特别处理的企业)长期的绩效改善,反而可能恶化政企关系。陈金至和宋鹭从垂直结构的视角解释了国有企业“微观失效”和“宏观有效”的现象。洪宇等构建了综合评价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指标,验证了自贸试验区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财政经济:财政政策加力增效

202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财政政策施行效能是当前我国财政工作的重点,也受到学界的关注。莫长炜等研究了财政支出扩张对产出增长的激励作用。企业投资可分为市场需求拉动和成本驱动两种类型,其中市场需求拉动的企业投资对财政支出的反应更敏感,更有利于放大财政支出的产出乘数效应。李伯尧基于资产负债表模型研究政府财政支出对银行信用创造的影响,发现财政支出对银行的贷款发放存在乘数效应,而效应大小取决于支出类型、约束力度等因素。关于特定用途的财政支出,魏思超等融合了流行病学和经济学模型,分析了疾病传播对劳动供给和公共支出规模对劳动供给、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要合理安排公共卫生支出规模和结构,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徐弘毅和王弟海发现,基础设施投资等公共资本会影响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之间的产出弹性和替代弹性,改变两部门增长速度和经济结构变迁速度,进而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除了直接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政府补贴、税收减免等具体的财政政策工具也对我国居民消费、企业发展和市场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李政和缪言指出,财政政策能够促进居民绿色智能产品消费。需求侧的减税和补贴政策在短期能够提升居民的绿色智能产品消费倾向,但在长期并无正向作用,而供给侧的企业减税政策在中长期效果明显。因此,需求与供给两端的政策应结合使用。孙庆慧等分析了小微企业在生产网络中所承受的生产资源错配程度,发现财政补贴政策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生产扭曲现象,这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小微企业扶持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张圣哲等发现金税三期工程提高了企业财务正规化水平和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从而有助于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马光荣和李紫薇考察地方公共债务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及其机制,指出地方公共债务增长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机制分为企业内效应(融资挤出效应)和企业间效应(市场分配效应)。Huang Chia-Hsing 和李魏威从所有制的角度研究了财政干预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发现政府持股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程度,从而改善了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了企业价值。

四、产业与贸易经济

(一)企业、城市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城市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实现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推动企业和城市创新。王巍等基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验证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对企业创新的推动作用。结果显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企业之间的异地合作创新,且中心城市的企业发挥了带动作用,有利于企业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杨继东和魏冉从制度视角考察了企业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方司法体制改革对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激励作用。地方司法体制改革通过“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两种效应促进了企业创新强度的提高。

关于国家科技力量建设和城市创新,刘惠好和陈梦洁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去杠杆”政策对国有企业创新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去杠杆”政策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但是提高了其创新产出与效率,影响机制在于政策加强了融资约束,同时倒逼国有企业提升治理能力与改善债务期限错配。郑世林指出,国家和省级实验室建设推动了企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开展,显著提高了企业科学论文发表的数量以及发明专利的数量,指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对我国加快攻克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冯志艳和付坤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改革能够通过减少寻租空间、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最终促进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所带来的挑战,我国如何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备受学界关注。汪晓文等分析发现,内需规模扩大提升和进口模仿能够对货物贸易出口技术复杂度产生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顾研研究发现,相比于海外经营企业,我国本土经营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表现显著提升,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回归本土市场的战略转型。李增刚和姜凯探究经济体之间正式制度的环境差异与质量差异对双边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式制度质量差异对双边直接投资并无显著影响,而正式制度环境差异对双边直接投资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廖益杰和吕建兴验证了标准对提升国内出口增加值的积极作用,国家标准通过增加国内中间品种类提升了国内出口增加值,而行业标准则通过提升国内中间品质量提升了国内出口增加值。

五、环境经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着力构建绿色环保等新一批增长引擎,不仅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而且通过绿色发展提高经济效率。马广程等构建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城市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与环境规制之间呈现U 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的加强,城市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先下降后上升。张柯和方时姣研究发现,碳市场试点政策推动了试点地区净碳汇的增加,有利于该地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但是对邻近地区实现“碳中和”目标产生了不利影响,研究结果为全面建设碳市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经验参考。肖挺和陈周永探究中欧班列开通对沿线城市的环境效应,发现中欧班列的开通促进了节点城市的绿色创新和产业集聚,从而提升了节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在企业和产业层面上,绿色发展主要体现为企业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向环境友好方向演进等方面。孙鹏等探讨存在政企合谋的情况下,中央环保督察这一强环境规制政策如何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结果显示,中央环保督察显著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而政企合谋则会抑制企业绿色创新。岳利萍等验证了企业ESG 表现对企业绿色创新的积极作用,指出ESG 表现主要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管理者环保认知和降低绿色创新研发不确定性激励企业提高绿色创新水平、增加绿色创新产出。江深哲等发现,能源结构由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转型,与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升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此外,张延群和贺伟东利用企业微观数据和从微观到宏观的加总方法,重新估计了制造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并识别出制造业技术进步方向。张柯等结合中国能源贫困情况和心理账户理论分析指出,中国家庭的工资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增速远远低于财政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增速,这是家庭收入增加与低能源消费、高能源贫困共存的矛盾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六、金融与数字经济

(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方面要通过金融政策的有效施行,引导企业和市场健康发展。刘庆富和王川杰利用文本分析方法量化评估了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力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区县政府加强对中央金融政策的执行力,将促进县域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周先平等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外债政策缓解了民营企业汇率变动的资产负债表净值效应,降低了企业外汇风险,同时缓解了中美利差变动对资产负债表的不利影响,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民营企业投资。白云霞和吴烨伟分析指出,纳税信用评级促进了企业分工的深化,进而有利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企业拥有较高纳税信用等级的供应商之后,其外购中间投入品的比例明显提高。研究为信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经验证据。

另一方面,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谭小芬等发现在资产政策新规的冲击下,与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存在密切关联的房地产企业,发行了更大规模的中资美元债,证实了房地产企业监管套利动机的存在。研究为我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供了思路。王胜等研究指出,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企业违约风险,这种现象对于中小企业尤为明显,且会导致信贷资源错配和金融风险积聚。

(二)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李杰等基于产业关联效应的视角,分析发现在数字技术冲击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冲击也有利于GDP 加速增长与就业需求创造。赵曼分析了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机器人应用对就业的影响,发现机器人应用不仅没有引致失业,反而通过生产率效应和产出效应促进了就业。王迎等构建了数字贸易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发现,数字贸易发展通过分工深化、产业升级和创新激励效应推动不同制度环境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利益水平的提高。同时,数字技术的渗透也为经济监管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李兴申等构建了各经济体数字技术应用指标,实证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推广通过扩大跨境“热钱”冲击等渠道,增加了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难度。

七、总 结

本届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395 篇,经过遴选,共有53 篇论文在论坛分会场宣讲。这些论文选题契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背景与现实需求,方法多样,论证详实,观点新颖,不仅为我国宏观经济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了智慧力量。

猜你喜欢
效应经济企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