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 李磊 胡小丽 段学东
唐河县在建设“强富美高新唐河”的目标引领下,重点打造特色拳头产品“唐河红薯”。2017 年,“唐河红薯”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2020 年,唐河红薯产业被河南省确定为特色农产品产业。
唐河县红薯种植面积约1.33 万hm2,主要分布在城郊乡、桐寨铺镇、张店镇、古城乡等区域。唐河县因红薯粗纤维少、鲜食味甘甜等特点,引来了八方客商调薯外销,年外销鲜薯达40 万t,每667 m2产值5000 余元,形成了红薯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域发展局面。但唐河红薯产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唐河县域内有普薯32、商薯19、济薯26、龙薯9 号、烟薯25、浙薯13、济薯25、苏薯8 号等10 余种红薯。这些品种的引进虽然为唐河县红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因种苗引进后再无更新,薯农常年自繁自育使用,品质加速下降,超过脱毒种苗最佳的2 年丰产时效。红薯品种种性退化、病毒感染严重等问题阻碍了唐河县红薯产业发展。此外,红薯主要种植产区相对集中,连作面积加大、连作时间加长,导致品质退化、红薯产量下降,影响了红薯产业的发展。
田间生产管理粗放,科学种田意识差,加上农户多年连作种植使红薯根腐病、黑斑病、疮痂病、蛴螬等病虫害有蔓延趋势,田间生产危害大,缺乏适合生态防控手段,病虫害逐步成为制约扩大绿色生产的主要 因素。
红薯的栽种、收获环节全部使用人工,导致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产出比失调。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唐河红薯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相关部门应强化唐河县农业农村局的公共服务职能,发挥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主导作用,不断探索红薯产业发展壮大新路径。
唐河县应根据不同乡、镇农业种植结构、土壤类型和农民种植习惯,科学确定各乡、镇红薯种植的种类、规模。
唐河县相关部门选择发展基础较好的村庄或合作社,开展红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脱毒高产优质红薯种的应用推广、脱毒原种苗的繁育等工作,逐步实现种苗繁育基地及红薯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
唐河县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通过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建立脱毒种苗引进、繁育基地,走市场化道路,构建唐河县红薯产业技术制高点。政府牵头健全红薯信息化网络平台,注重吸引各方参与,培育壮大鲜薯外销领头人,并坚持惠农宗旨,让种植户享受到产业发展成果。
县级统筹,乡村合力,集中政策、项目、资金、技术,支持红薯种苗繁育、种植、加工、销售、康养全产业链的绿色发展。
唐河县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成规模,三年见效益”的工作目标,建设种苗脱毒组培中心、原种苗扩繁体系和原种苗快繁推广体系,促进唐河县红薯品质再升级、产量再提高。
唐河县建立企业主导经营的红薯脱毒组培中心,联合当地农业学院,联络国家甘薯体系科学家及相关院所,筹建功能涵盖红薯种质资源存贮、生物育种技术与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脱毒组培园区。
唐河县引进一批优良品种,通过组培快繁生产,以找出性状优良、推广应用价值高的红薯品种为目标,收集国内外红薯优异种质资源,通过筛选、鉴定获得优异种质,打造豫南区域现代化脱毒组培中心,引领更多的种植户投入红薯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唐河县以提升完善红薯种薯、种苗繁育产业体系为目标,发挥科企联合的技术创新优势,充分利用组培室和连栋温室,加强提升脱毒组培苗扩繁能力,扩大脱毒红薯种薯、种苗繁育基地的规模和生产供应能力。
唐河县遵循绿色环保、高效实用、智能管控的原则,开展高效、智能红薯(种薯)设施与规模化建设,充分保障从种薯到种苗的安全衔接。
唐河县制定标准化生产规范制度,种植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机械化基地,逐步形成了鲜食红薯优势种植区与淀粉红薯优势种植区,提升了唐河县红薯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