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琼琳,张 腾
(洛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1]42-43。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形成了具有鲜明政治立场、表达时代追求和思想教育导向的红色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类型,红色音乐叙述党的历史和时代方向,具有鲜明政治立场和思想教育导向,是以史育人的宝贵资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引导广大青年学子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是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应有之义。
红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及民族音乐的重要文化标识与文化类别,阐述并表达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奋斗目标,建构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文化形象和文化身份,呈现并讴歌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汇聚人民力量。
党的历史是红色音乐生成、积淀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在描述对象上,红色音乐覆盖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脉络和重大事件,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变革的现实。这符合党史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属性,能够串联历史线索、呈现各个胜利节点和重要事件的意义。既说明随着时代变迁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调整、理论与实践创新,又说明每个阶段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阶段和大革命时期,随着城市工人运动以及南方农民运动等群众革命斗争的展开,逐渐兴起密切配合政治宣传的“工农歌咏运动”,产生了一批因直接配合革命斗争而作的工农革命歌曲。作为伴随国民革命出现的政治现象,它对唤醒广大工农群众革命觉悟、推动实际斗争起到了相当的作用[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民众掀起了红色歌谣运动。以民间音乐、城市小调、词曲曲牌和外国革命歌曲为基础编配革命歌曲,向军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赞颂革命和苏区崭新的政治经济制度,记录工农大众获得的新生活,激发群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气概[3]。延安时期,各机关、部队、学校和人民团体普遍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歌唱成为群众集会和军队集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群众歌曲为主体,鼓舞军民坚持武装斗争和革命建国,执行生产自给、减租减息、民主选举、拥政爱民和文化扫盲等各项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舞剧、戏曲、歌曲、组曲,成为回顾党的历史、彰显新社会特点、歌颂英雄的教育教学素材,教育和引导社会成员建构新的理想性社会空间。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1]60“中国梦”“一带一路”“抒情新时代”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题音乐是红色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紧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艺术地再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根本性成就,生动地回答了时代之问,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人民力量。
近代以来,歌曲成为有关国家和民族的重大问题的文化解释工具,包括历史、领土、制度、世界观与未来规划、建设、危险和挑战等[4]。音乐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桥梁,是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文化历史背景、经济体制变革的形象化载体,其功能已经超越个体娱乐交流层面,进入跨时空交流、政治社会整合与治理的过程中,发挥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作用,是建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增进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媒介形式。
“党和人民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5]纵观百余年党史,红色音乐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持续稳定地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成为强化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纽带。红色音乐通过对历史事件、群众生活和祖国山河的歌唱,形象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政治经济活动,增进了人民群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明确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对共同体的认同是政治取向的基础,能够将社会成员联结成持久的共同体,充实并巩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歌唱对象不论是国家、地区、集体还是个人,都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的组成部分。红色音乐通过艺术形式的呈现与升华,将个体或局部的经验抽象化,上升到社会整合与国家治理的宏观进程中,使受众能够超越各自地域性的自然关切、理解力和想象力,生成超出个人生活世界的政治理想、家国情怀以及实际活动。红色音乐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与亲和力,传递知识信息和精神力量,塑造时代视野、家国情怀和政治理想,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红色音乐将艺术审美、创作手法与政治主题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教化功能。一方面,红色音乐蕴含着认同党的领导地位、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英模人物事迹与精神等内涵,契合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要求。红色音乐凭借自身表述直观、词句通俗、情感真挚和感染力强的优势,以艺术语言和情感传递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范和意志品质,实现跨时空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潜移默化间形成价值共识。立足共同价值判断,构建并共享一种关于党和国家事业的政治忠诚与道德伦理,将个体情感融合成共同情感,实现思想、信仰、道德和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红色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红色音乐形式多样,来源广泛。许多作品都是在传统民乐(如地方代表性器乐、唱腔、戏曲等)的基础上结合现实需要进行的改编和创编,呈现出显著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易于传唱,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红色音乐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现实的社会生活,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时代呼唤和思想引导,凝结着中国人民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感,构成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6]。
此外,红色音乐反映一定的政治主题,蕴含人文主义与历史主义相统一的价值认同机制[7],生动呈现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既充分表达了超越既定社会状态、推进历史演进的整体要求,又艺术再现了党领导人民重整山河、建立全新社会形态和文明形态的历程,显示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的人的发展阶段提升与生存状态改善,蕴含着人文关切。通过聆听、鉴赏红色音乐,提升受众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达成思想升华、凝聚人心的效果。
红色音乐的历史性,突出表现在其还原党的发展进程的独特历史价值上[8]。它的政治属性与反映对象是同质的,但在层面、视域和重心上存在差别。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历史逻辑隐藏于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引起转折的历史事件和活动中。因此,要按照党史分期梳理、选取并整合音乐作品。
其一,坚持大历史观,“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避免碎片的堆叠。针对党史知识体系宏大和史论结合的特点,利用红色音乐串联历史线索。如立足《东方红》《中国革命之歌》和《复兴之路》等音乐舞蹈史诗,以及《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等套曲,选取有关重要节点和典型事件的作品,以作品顺序象征时间演进顺序。借助红色音乐作品简洁凝练的词句、主动的文化传播作用,对党史严肃规范的学术语言进行转述,使青年学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形成直观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此基础上,讲清事件、人物、经验和影响,以小切口展现历史全景和基本脉络,深化学生对于党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对进行曲、抒情曲、叙事曲和组歌等不同作品的对比鉴赏,把握作品呈现的历史场景和情感氛围,进而深刻体会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深刻理解四个“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战胜许多艰难险阻取得的。
其二,“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9],充分解释生动事件的前因后果,而不只停留在概念、提法和抽象范畴上。微观讲述是宏大叙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历史研究的功能性与整体关怀,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完整地理解历史。以反映重要事件和转折节点的作品为素材,遵循历史研究方法,分析、判断具体问题,如《工农兵联合起来》《苏区景》《红军纪律歌》《遵义会议放光辉》《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南泥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春天的故事》《为了谁》《走进新时代》《我们从古田再出发》等。结合词曲念白、旋律组合和节奏变化等形式要素特点,剖析音乐表达形式所指向的特殊社会环境、国际背景和党情,说明当时当地的历史场景、构成要素和前因后果,避免陷入孤立和表面的观察,从而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同时,体会音乐曲调旋律的“情绪”变化,深刻感受从曲折到转折、到凯歌行进、再到续写辉煌的各个节点上党和人民的精神面貌。由此,回归史料文献,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勾画基本过程与脉络、重构历史现场,进而上升为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与科学评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
理论和信仰反映党的内生逻辑,是区别于其他政治力量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基础[10]。党内政治文化培养塑造了中共党员的特别素质,确保严密组织体系有序落实和高效运转,生成坚强的组织力。因此,要选用描写党员和群众工作生活、英雄人物/群体的音乐作品,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使之转化为更广泛的认可与行动。
其一,讲清历史逻辑,总结历史经验,说明中华民族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紧密相连。选取反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作品,如《延安颂》《社会主义好》《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红太阳照边疆》《大地飞歌》《天路》《我的中国梦》等,感知相应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分析音乐作品的情境特征、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寓理于实,梳理微观且生动的个体或群体活动、基层社会生活片段,挖掘蕴含其中的历史主义的政治正当性观念。将党的目标和任务、路线方针政策与社会变迁相对应,阐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党的正确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结果。在历史结论的基础上,深入总结经验,阐明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的独特性与优越性,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11],进而深入理解维护党和国家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接续性,与发展人民利益、保护人民权利的现实要求和未来趋势相一致。
其二,发掘红色音乐蕴含的主体意识,强化青年学生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关于个体/群体工作生活、英雄模范人物/群体的作品,如《红星照我去战斗》《石油工人之歌》《我爱祖国的蓝天》和《祖国不会忘记》等,蕴含着人民有意识参与和决定历史发展的思维导向。这种政治文化根植于党的指导思想,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的党性修养。唯物史观认为,赋予历史意义、可理解性、真正本质和推动力的,是以一定社会关系结合起来的,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现实的个人。社会结构是历史地形成的,要服从历史变化而螺旋式上升。这赋予我们洞察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气质和实践品格,也有助于青年学子理解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事业的统一性,激励他们以有意识、有目标和有意义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音乐再现个人或群体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行为与精神风貌,指出其能够根据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和根本利益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来自关于自身经济地位和利益归因的深刻思考。由此,说明个人才能和素质应为社会所用,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要高于或优先于对家族和家庭的伦理责任。依靠红色音乐承载的政治文化,培养国家、社会和人民立场,以及政治信念、操守、忠诚和担当,能够以心灵、情感和实践的统一落实到日常生活与工作[12]。
红色音乐是以史育人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多学科的结合点。在音乐史视角下,红色音乐综合历史学、社会学和音乐学相关知识与方法,是中国近代音乐史的主线之一,也是当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类型。在中共党史党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红色音乐是中国历史发展与党的文艺理论和政策的重要表现,重点在创作背景、反映对象、价值取向、政治属性等因素上。高校应充分发挥各学科优势,促进学科间的协调与衔接,推动相关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提升红色音乐的育人实效性。
其一,推动相关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德育精神与美育思想的有机融合,理论学习与人文艺术素养的培育兼顾。深入挖掘红色音乐创作的民族性、革命性、人民性和艺术性等特征,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有机融入生动直观的红色音乐中,增进学生对不同时期党带领人民奋斗历程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了解红色音乐中的相关乐理知识和音乐创作手法,通过聆听、感知、引导、模仿等手段,发挥音乐的教化功能与作用,在提升学生美学素养的同时实现德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二,以“大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建全“三全育人”格局,用好红色音乐这一生动教材。作为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手段,红色音乐发挥着教学切入和内容承载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整合师资力量,整理归纳为之服务的作品集合,并将其扩展到实践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组织开展以红色音乐为线索的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宣传效果。通过主题音乐会、交响乐、歌剧、音乐作品创编等沉浸式体验形式,“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帮助他们理解红色音乐的政策宣传、党员教育、社会教育、民众动员、价值承载功能,以及塑造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文化形象的作用。同时,注重总结实践活动的宣传教育成果,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理论武装同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传承红色基因,庚续红色血脉。”[1]65
高校党史教育应用红色音乐,是深化党史相关教学研究,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的重要手段。一方面,红色音乐通过艺术的手段生动表达宏大的理论问题,以更具有参与感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艰辛与成就,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围绕红色音乐的叙事对象,结合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在分析红色音乐体裁形式、反映内容的同时,注重与党史的发展脉络衔接,强化教学方法的学理性与严谨性。利用红色音乐串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主线,凸显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从而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帮助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16的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