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培
(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朝阳 122000)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乳房炎是最常见的,也是对奶牛产奶量和牛奶质量影响最大因素。诱发奶牛乳房炎的因素很多,比如养殖环境卫生不佳、饲料发生霉变、奶牛自身抵抗力下降、其他疾病继发感染以及奶牛饲喂和挤奶操作不当。本文重点介绍几种不同病原引发的奶牛乳房炎的诊治,供参考。
1.1 流行病学化脓棒状杆菌性乳房炎欧洲称“夏季乳房炎”,散在发生,以干乳牛或妊娠青年母牛常发,泌乳牛也可患病。夏季期间,当干乳牛留在草地而疏于管理时,该病的发病率会增高很多。多雨的夏季,在树木繁茂和位置低洼的牧场,当蝇虫的数量增多时,发病率更高。舍饲牛化脓棒状杆菌的感染率要比同同期放牧的感染率低得多。本病之所以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是因为不及时有效治疗,其死亡率可超过50%。散发病例的传播方式尚未确定,但是昆虫,尤其是刺吸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在本病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从母牛乳头收集的蝇内脏中曾鉴定出化脓棒状杆菌。
1.2 发病机理一般认为乳腺组织大面积地受到侵袭,第一次发作时有较大部分腺体受害,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和整个乳区丧失机能。曾用山羊实验复制了本病,其乳房损害为典型的急性化脓性乳房炎。不泌乳的山羊发生严重的乳房炎,而泌乳动物则仅发生中度的乳房炎。在绵羊也曾实验复制弥漫性化脓性乳房炎。
1.3 临床症状棒状杆菌性乳房炎以最急性为主,并伴有严重的全身反应,包括发热(40~41 ℃)、心率加快、食欲废绝、严重沉郁和虚弱。在此阶段可发生流产,乳区很硬,肿胀和疼痛,分泌物呈水样,后变为脓性,有典型恶臭。如果患牛耐过严重的毒血症,乳区变得极硬,并发生脓肿,以后乳房底部,通常是乳头基部破裂。真性坏疽(如在葡萄球菌性乳房炎)无并发症的化脓棒状杆菌感染比较罕见。患病乳区的机能可永久丧失,新近产犊的母牛可完全干乳。伴有乳头梗阻的严重乳头炎是常见的后遗症。乳头的部分或完全梗阻和乳头乳池的损伤,在无乳房炎的急性发作时也可出现。
1.4 诊 断在某些地区,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乳区急性发炎、化脓特性和乳汁恶臭、脓肿的形成和严重的全身反应等情况使牛的化脓棒状杆菌性乳房炎成为临床上最易诊断的一种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1.5 治 疗本菌在体外对青霉素敏感,但以青霉素治疗时效果不佳。需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对最急性病例,以磺胺二甲嘧啶钠或四环素类之一种注射治疗效果较好,并应同时反复地将乳区挤净。广谱抗生素一般是通过乳房内注入投药,但患区几乎丧失机能。曾在急性期用化脓棒状杆菌抗血清和在后期慢性化脓阶段用类毒素治疗,几乎无效果。甚至采取强有力的治疗时,至少还有50%乳区丧失机能,许多治疗有效的乳区的产量也明显下降。
1.6 防 控此型乳房炎的防控主要集中在“夏季乳房炎”上。试行过许多预防措施,包括当牛停止泌乳时进行乳房内注入药物,用火棉胶封闭乳头末端以及用类毒素接种,均无肯定结果。目前通常于干乳期用普鲁卡因青霉素30 000U(在液状石蜡中)间隔3 周给母牛注入2 次,有一定效果。夏季对干乳牛每天进行仔细观察能发现患区,早期治疗可限制感染的散播。用不同的接触杀虫剂喷洒放牧的干乳牛的乳房和体表,可提供较好的保护。
2.1 流行病学所有与病牛乳房接触的环境因素都是潜在的大肠菌类的来源。乳房皮肤和乳头的污染可能主要发生在2 次挤奶之间,是牛与污染的垫料接触时,而不是在挤奶时。用作垫料的锯屑和刨花被大肠埃希氏菌、尤其是肺炎克雷伯氏杆菌污染并窝藏,这些菌被认为在大肠菌类所致的乳房炎中具有1 比较重要的作用。卧于锯屑上的母牛,其乳头末端的大肠杆菌类和克雷伯氏杆菌数最多;卧于刨花上的菌数中等,而卧于蒿秆上的菌数最少。实验性地将垫料样品在30~44 ℃下培养可使大肠杆菌类计数增加,22 ℃使计数保持不变,而50 ℃时这些细菌可被杀死。除非伴有真正的乳区慢性感染,否则乳头末端有大量的大肠杆菌类很可能是暂时的,表示最近环境的存在污染,这种污染通常可于挤奶时采用有效的卫生措施加以排除。然而,任何一个乳头的皮肤有大量细菌时,不论其是否与另一乳区的乳头感染有关,也不论是由于挤乳杯橡皮内套污染造成的,还是由于其他环境因素所致,都应视作新的感染潜在来源。挤奶机在挤奶期间引起周期性的和不规则的真空波动,可导致乳汁冲击乳头末端从而促进细菌进入乳头管和增加新的感染率。即环境中的大肠杆菌类的数量与大肠杆菌类的新感染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2 发病机理在乳腺受到侵袭与感染之后,大肠埃希氏菌大量增殖并产生一种内毒素,可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导致乳腺的水肿和急性肿胀以及乳汁中中性白细胞数明显增加。这种明显的中性白细胞渗出是大肠杆菌类所致的最急性乳房炎明显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的原因。本病的严重性受以下因素影响:乳汁中白细胞增多的程度;进入患病乳腺的中性白细胞数量;大肠杆菌类对部分至腺体的血清杀菌素的敏感性以及产生内毒素的数量。
2.3 临床症状患畜可表现全身反应,伴有高热、沉郁和厌食,但更常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通常的临床病象是乳腺纤维变性,带灰色的粘性分泌物中有凝块,且含有小的白色颗粒。纤维变性可能是弥漫性的,但通常呈直径2~5 cm 大的分散团块。严重患病的腺体可破裂或形成外界的瘘管。
2.4 诊 断可在牛乳的培养物中检出本菌,乳中可见小的微粒(直径1 mm),显微镜检查时证实其为粘结起来的菌丝体。已经证明皮内注射用本菌制备的抗原可作为诊断手段。实验检测时,于接种后5 h 乳汁的细胞计数变动在1400 万~2500 万/mL。乳腺组织水肿和充血,重病例有出血并伴有血管和淋巴管中的血栓形成,乳腺实质性坏死。
乳汁的外观有鉴别的特征,但为了确诊,必须进行培养检查。对疑似患畜,可进行白细胞计数,如果白细胞计数变小,是大肠杆菌型乳房炎的典型病变,而对乳汁中革兰氏阴性菌的测定,是临床诊断的常用手段。
2.5 治 疗本病对一般的抗生素治疗无效,但新生霉素(500 mg)与0.2%呋喃西林溶液25~40 mL合用,疗效尚可。异烟肼、氯霉素和新霉素也有一定的疗效。
2.6 防 控本病是一种经土壤传播的疾病,大肠杆菌通过乳头管侵入乳腺,所以在其呈地方性流行的牧场应严格注意挤奶时的卫生和乳房内注入时的清洁。本菌对次氯酸钠(含游离氯200 ppm)敏感。由于病变的特性,对后期病例的治疗未必有效,所以在染病畜群中应特别注意早期诊断。
3.1 流行病学各种年龄的母牛和泌乳牛都可患病,新近产犊牛表现的症状最为严重。本病常发于挤奶卫生不良和从其他牧场或公共家畜市场购入母牛的畜群,霉形体性乳房炎通常在引进动物数周或甚至数月后暴发。推迟暴发可能与该微生物在某些乳区中长期存留(达13 个月)和一些母牛已成为排菌者而不表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有关。本病容易通过将本菌接种至一个乳区或将污染的分泌物外涂于乳头皮肤的方法进行传播。虽然接种的乳区最先发病,但通常很快就传播至其他乳区。由此可见,本病在母牛之间的主要传播方式与其他类型的乳房炎相同,是通过挤奶时污染乳头所致,但其他方式也有可能传播改类型乳房炎,如吸入传播。
3.2 发病机理本病是一种脓性间质性乳房炎,虽然可能通过乳头管感染,但本病传播至其他乳区速度很快,偶尔还可至关节,表明可能发生全身性侵袭。第一次挤奶的青年母牛发生感染也表明继全身性侵袭之后可定位于乳房。实验复制的本病几乎不引起组织坏死,但在许多组织,包括血液、阴道和胎儿均可发现霉形体,再次表明存在全身性侵袭。在牛生殖道霉形体和无乳霉形体牛的亚种引起的乳房炎之间没有明显的病理学差异。
3.3 临床症状在泌乳母牛,突然发生乳房肿胀,乳产量急剧下降,一个或多个乳区的分泌物明显异常。在大多数病例,4 个乳区均患病,高产牛的乳产量在前后2 次挤奶之间几乎可减少至0。干乳牛的乳房不肿胀。尽管泌乳牛的大多数田间病例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和发热反应,但大多数新近产犊的牛乳房肿胀明显,拒食,轻度发热。然而,实验感染的母牛在接种后的第3~4 天发热达41 ℃,同时乳房也发生变化。体温经24~96 h 恢复正常。在某些病例,乳房上淋巴结明显肿大。在少数牛,不论乳房炎是否发生,腕关节和球节都可发生关节炎。患病关节肿胀。肿胀沿关节的上、下部延伸,跛行可能很严重,以致病畜不能用足着地。关节中有霉形体。
患病乳区的分泌物在早期易使人误认为正常,收集时看起来乳汁完全正常,但放置时即会有细小的沙状物、絮片或绒毛状物沉淀,上清液为乳清样的混浊物。随后分泌物减少,变成象初乳或稀薄乳清中的软乳酪一样。它可能被血液染成谈红色或呈灰色或棕色。分泌物可在几天之内变为明显的脓性或凝乳块,但无大而硬的凝块。这种异常的分泌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患病乳区严重肿胀,但摸起来是平滑的,触感发硬,几乎无痛,除乳分枝杆菌所致的乳房炎外,与患其他型乳房炎时所发生的纤维变性的不平整的乳区很不相同。疗效不佳,肿胀的乳房严重萎缩。在此霉形体的某一菌株感染时,许多牛的乳产量在以后不能恢复,尽管有些母牛在下一次泌乳时可恢复中等产量。而另一些菌株感染时,经1~4 周可临床康复,且乳区无明显的残留损伤。
3.4 诊 断(1)生理指标测定 本病原菌不很难培养,常与其他细菌合并感染。当临床症状出现时,血液白细胞数明显减少,1800~2500 个/mm3,可持续2 周。乳汁白细胞计数非常高,通常在2000 万/mm3以上。在急性期,检查用姬姆萨染色法进行染色的乳汁抹片通常可见霉形体。
(2)尸体剖检 脓性间质性乳房炎伴有肉芽肿的形成是患畜的共同特征。可见局部淋巴结皮质增生。在乳腺组织、皮下水肿液和淋巴结中有大量霉形体。
(3)鉴别诊断 由于临床症状独特,所以根据临床症状即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最好通过培养霉形体进行实验室确诊。若不注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霉形体在标准培养基上不生长,若有其他病原菌存在的情况,可能引起实验室诊断的错误。霉形体性乳房炎与乳分枝杆菌所致的乳房炎相似。二者均发生于用油制剂进行乳房内注入之后,乳房均发生明显的、平滑无痛的肿胀。然而,分泌物是有区别的,通过培养检查可作出准确的鉴别。
3.5 治 疗通常使用的抗生素均无效,用作乳房内注入液的油- 水乳剂似乎可使本病加剧。已经证明,注射土霉素(5 g/d,连用3 d,静脉注射)只能获得暂时的改善。由于霉形体对泰乐菌素和红霉素一般都敏感,应试用这两种抗生素,但除非很早就进行治疗,否则在已造成乳腺的损伤则治疗无效。
3.6 防 控应避免引进母牛,或将引进的母牛在作乳房炎检查之前进行隔离,可防止将本病传入一个畜群。本病在一个畜群中传播迅速,应立即将病畜淘汰,或在出售前将其严格隔离。进行乳房内注入时必须十分注意卫生,最好使用单独的乳导管而不要用多剂量的注射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