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逻辑

2023-12-29 00:14李本松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循环格局优势

李本松,陈 琳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立足“两个大局”提出的。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2]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时代必然逻辑。

一、准确识发展阶段之变、谋势而定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几十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之后,已有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代国际和国内形势下我国的发展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之变、谋势而定的必然结果和主动选择。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从追求数量规模型到追求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二,并且与排名第一的差距在不断缩小。这些伟大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抓住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会,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优势,主动融入到国际产业分工和全球市场与贸易,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改变了我国经济贫穷落后的面貌。但这也形成了我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使我国经济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在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大行其道,世界经济受全球疫情冲击复苏艰难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市场有效需求明显萎缩,对国内经济循环造成很大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遭受很大冲击,其时“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发展模式。因此,“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谋时“势”而定,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使得我国掌握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动权,避免受制于人。在经济学上,经济循环是供给与需求相互生成、相互实现、相互促进形成的循环,由此对应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形成经济循环的两侧端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的资源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对外依赖程度太高,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同时,由于两头在外,进而导致两头受限,既受外部资源的限制,又受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双重限制,这种双重受限已经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受制于人,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自主性、可控性和主动权,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使我国发展极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而产生较大冲击,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差,经济稳度低下,我国的发展安全、发展利益、国际竞争力也面临威胁。要掌握发展主动权,必须依靠自己,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科学应发展环境之变、顺势而为

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好的环境条件能够有力促进社会获得较好、较快的发展,不好的发展环境会阻碍甚至破坏发展。一定的发展环境条件构成一定的态势,科学识别发展环境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发展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识别发展环境形成的发展态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科学应变,就能够有力促进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形势总体对我国依旧有利,国内发展环境较好,国内政治长期稳定,经济结构合理,发展方式成功转型,高科技迅猛发展等形成我国越来越强大的比较优势,经济充满活力,经济潜力、回旋余地、经济韧性大。我国已经拥有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环境条件,必须科学把握、应对发展环境之变,抓住难得机遇,顺势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从发展环境来看,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打击,有效需求下降,经济虚拟化的弊端充分暴露,西方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再工业化、产业回流本土的进口替代效应增强的趋势,导致我国出口受到很大影响。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陷入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这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恶化并面临多种挑战,因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则成为我国适应时代发展环境的变化,顺“势”而为的必然结果。

顺时“势”而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够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经济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较快,导致我国的产品出口成本上涨,国际竞争优势下降。我国周边的新兴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依靠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主动调整发展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导致原本在我国生产的订单向周边国家转移,工厂与企业也由我国迁出到其他劳动力和资源等比较优势更明显的国家,“世界工厂”正在遭遇“挖墙脚”,这使得我国面临的竞争加剧。建立在传统人口红利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已经越来越小,与此同时,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却越来越大,这从内外两头挤压我国原来传统的竞争优势,削弱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得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本来就复苏艰难的国际经济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世界各国日子都普遍不好过,很多原来潜在的矛盾显现出来,经济衰退导致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繁出现,各种全球风险丛生。全球产业链和国际贸易供应链非常脆弱,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受到重大挑战。因此,必须顺势而为,调整发展路径和模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大力倡导多边主义和维护世界贸易自由原则,以此畅通国际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三、主动求高质量发展要求之变、乘势而上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阔步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我国经历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原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发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大幅度、整体性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这就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因此,主动适应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变化,乘势而上,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高质量发展。

“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4]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内涵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本质要求,主动求高质量发展要求之变即要主动根据我国新发展要求,积极作为、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当前,我国乘势而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有利条件。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巨大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增强,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经济循环起主要支撑作用。从经济循环需求侧来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非常注重发挥国内消费需求的基础作用以及投资拉动的关键作用,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同时,近年来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对外贸易依存度在不断下降,经济增长越来越多地依靠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明显增强。从经济循环供给侧来看,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生产供给配套齐全与功能强大的完备产业体系,这能满足我国经济国内大循环对供给侧的要求。从参与国际循环来看,国内庞大市场代替以前廉价劳动力优势形成我国对外开放新的吸引力,我国巨大市场优势、大国经济纵深优势、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优势等,正成为我国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条件和新内容。

主动求高质量发展要求之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乘势而上,能够生成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经济发展新动能和国际竞争的新优势。“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1]经济增长新动力来自经济循环流畅和经济资源与要素的高效配置。当前世界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持久影响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国与国际经济的循环受到多重挑战,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只能更多依靠国内循环来实现。从我国国内看,国内需求市场和供给能力同样非常大,这已经生成了我国经济内循环体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由此生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这直接实现着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质量发展就在于要实现高效益、新动能的发展,这必然改变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以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为代价,扩大出口,实现积累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资源利用率高、能耗低的生产方式。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实现,提高国际产业分工中地位和国际贸易效率,由经济运行的高质量实现发展的高质量。面对时代之变,必须根据时代之“势”定下应对之策,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识“势”应“变”,抓住机遇抢占先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其形成的“时变”和“时势”为我们提供难得机遇和宝贵机会。我们要抓住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抢占科技制高点,提高我国生产和产业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提升我国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做优做强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5]做好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切实实现“双碳”目标,建立以碳排放指标为约束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双循环格局优势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矮的优势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画与话
小人物的大格局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