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佛山
(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源泉。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1]。这一重大论述,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发展提供了指导。当下,我们要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建党的有机融合,为思想建党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寻求一种本土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人读懂并且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同时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高度契合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理想具有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对立,建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没有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这与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在追求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这与中国古人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具有一致性。再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同中国古代先贤提出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以及“气”是构成万物的基础等思想相契合。最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同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相契合。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于客观事实。这同中国古人提出的“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观念相契合。正是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并成为有识之士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融通,在相当程度上规范着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价值理念经过创造性转化后可以满足思想建党的需要。例如,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就通过借鉴孔子关于自己修养过程的论述、孟子关于历史上担当“大任”的人物必须经历一个艰苦锻炼过程的描述,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后可以配合党性教育。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已经深深熔铸在每个国人的内心和品格之中,浸润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广大党员干部必然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倘若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党的思想建设工作所依赖的民族精神和历史基础将会荡然无存。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建党之间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建党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使我们党在推进思想建党的过程中能够牢牢依托本土文化,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本土性特征。同时,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开展,也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创造了良好契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发展,其蕴含的思想智慧十分丰富,为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我们在推进思想建党的过程中,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进行深入挖掘,具体包括民本思想、道德规范、忧患意识,以及辩证思维。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弘扬仁爱之心、关注民生之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孟子离娄上》中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刘安《淮南子·氾论训》指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可见,提倡仁爱、重视民本的思想古已有之,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3],把人民至上确立为自己的根本价值理念。这同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相契合,并且历来为中国共产党人所重视。例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5]。“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全党同志都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6]。可见,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坚持人民至上、重视民心民意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的价值追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进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伦理型文化”,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很大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和社会规范则发挥着教化育人的作用。比如,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即强调以身作则、正人正己的规范意识。此外,古人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态度;以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超然智慧等,都指向人心、贞正人心。因此,在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权力观、政绩观,同时养成自发自觉,自省自立,自我变革的优良习惯。除此之外,党员个体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着力培养自身积极向上的思想情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持续内化,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精神底色。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进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满着强烈的忧患意识,经书典籍中随处可见警诫世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危机观念的道理。比如,《牧民忠告》中说:“为政者不难于始,而难于克终也。初焉则锐,中焉则缓,末焉则废者,人之情也。慎终如始,故君子称焉。”《周易·系辞下》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此外,世人熟知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危惧故得平安,慢易则必倾覆”等都充分强调了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了古代先贤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忧患意识历经千百年历史文化的沉淀与洗礼,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潜在的一种文化心理定势。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忧患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并且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无数困难挫折和风险考验,倘若没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党便不可能取得各项事业的成功。回顾党的百年发展史,这种忧患意识历来为共产党人所重视,并且深刻体现在各个历史时期。例如,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高瞻远瞩地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由此纠正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骄傲自满、贪图享乐、好高骛远的错误思想,促进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强化忧患意识作了系列讲话。他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9]。这一重大论断为新时代增强党员干部的忧患意识提供了重要遵循。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进行深入挖掘。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核心,辩证思维历经千百年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最鲜明的特征。无论是儒家推崇的“和而不同”,还是道家主张的“有无相生”,亦或是法家奉行的“矛盾之说”,都体现了深刻的辩证思维方式。除此之外,古代先贤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观点,深刻揭示了矛盾作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不仅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而且是对立统一的哲理。这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去分析问题,在发现和掌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时局灵活调整方针政策,系统谋划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的强大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辩证思维。他指出:“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10]。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辩证思维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维度,掌握辩证思维的规律,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和自觉,从而在应对未知风险和考验时不断赢得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调研时指出:“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泛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国的东西为圭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17。
对于党的建设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肥沃土壤。正是基于中国本土文化与历史语境,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不断成长。从根本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有着内在契合性,这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11]18。
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早在1944年,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话时即指出:“至于我们的思想方法,我已经告诉过你,我们像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一样,坚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可是,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12]。可见,这是我们党对“两个结合”的初步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3]”邓小平的讲话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两个结合”走自己道路的守正创新,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两个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18。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14]。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彰显出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从实际出发,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工作中去,符合我们党自身建设的规律。为此,我们必须抛弃艺术思维定势,明确借鉴并非目的本身,创新才是借鉴的唯一动力。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党的内生性发展要求,改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仍有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激发其生机与活力,以满足思想建党的需要。以我国的一项传统艺术形式年画为例,该艺术历经千年发展,传统样式未曾改变。及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上兴起了新年画运动,这一古老艺术遂开始承载新的内容。如,1960年1月2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来自山东潍坊的木板年画《工农联盟力量大》,该画采用传统对屏布局,但画中的人物已被工人和农民所取代。同时,在保留以龙、凤图案为背景的基础上,新增了小麦、棉花和钢花飞舞的图样,以展示当时社会的发展图景。与之相似,中国传统年画《五路进财》原本以寿桃、鱼、莲子等中国传统的吉祥符号来代指农业与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的丰收。在新年画运动中,该画新增了麦穗、羊、大公鸡等符号,以展现当时社会的发展情况。实践证明,新年画运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推动了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15]。据此,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陈旧表现形式比作“旧瓶”,将其承载的内容比作“新酒”,那么“旧瓶装新酒”无疑可为思想建党在方式创新上提供有益借鉴。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思想建党的内容编进传统戏曲、话剧、歌曲、电影以及诗词之中,通过这些为世人所熟知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表现出来,从而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贴近其文化习惯的背景下学习新知,在耳熟能详的场景中增进新智,最终达到教育党员的效果。
思想建党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方式上的创新,还离不开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我们要仔细鉴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合点,并根据时局变化赋予其新的涵义,以实现教育内容的实时更新。此外,我们还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与传播技术,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跃然于党员教育工作的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递,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技术在传播速度、信息总量、互动频率,以及覆盖面等方面的优势,从而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