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想图志·刘星
植物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人类对植物的驯化与培育是成就自身文明演化的基石之一。人们依赖植物,产生了喜爱、崇拜甚至敬畏植物的文化,也诞生了不少与植物相关的神话传说。从古希腊到当代土著文化,人类讲述了丰富多彩的植物故事,植物在故事里既是自然生长而成的灵丹妙药,也是致命毒药。
7 世纪手抄本中的曼德拉草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相信植物有着神秘的影响力。围绕着常见或稀缺的植物,欧洲诞生了大量的神异志怪传说。德鲁伊教徒崇拜圣橡木;花楸木摇篮可以让儿童免受邪灵和女巫的伤害;每一根接骨木树中都住着一个女巫;18世纪的炼金术士认为柔毛斗篷草能够将露水转化为黄金;点燃用毛蕊花制成的灯芯就能抵御邪恶女巫的魔法;黑死病泛滥时,小偷会在偷尸体上的遗物时佩戴芸香以免受病毒侵害;将茴香挂在门上或者塞在钥匙孔里,能够阻挡女巫进屋;天使曾向圣徒显现,告诉他当归能治疗腺鼠疫;鼠尾草被认为是万能药,一些阿拉伯医生甚至认为它可以让人长生不老;中世纪,迷迭香被认为可以驱除恶魔和女巫,有时会被扔进坟墓,以免遗忘已故的亲人;还有人形根的曼德拉草,传说中女巫用它和动物油膏混合制成了飞行药膏……
无独有偶,中国传说中也有很多关于植物的志怪传说。比如古人用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这五种植物来驱邪避疫;《左传》中记载,“桃弧棘矢,以除其灾”,古人以桃木为箭矢,来驱邪镇鬼;《抱朴子》中记载“山中见鬼来唤人,求食不止者,以白茅投之即死也”,白茅本来是祭祀所用,后来也被赋予了驱邪杀鬼的功用。
这些围绕植物诞生的观念,在人们的想象中逐渐脱离现实的框架,被重新构建成某种对远方异域的神秘追求,也的确影响了当时当地人们的生活。
中世纪阿拉伯的许多文献中,记载了一种叫作Waq-waq的树木。传说中这种树木生长于中国一座叫Waq-waq的海上岛屿,树上结满了人形果实,这些果实全都是女性,她们像水果一样成熟后掉落到地面上,会发出听起来像“Waq Waq”的叫声。在别的故事版本中,这些果实美女不可方物,但是没有灵魂和思想。有人认为这种树木的原型可能是露兜树。
14 世纪手抄本《奇迹之书》中的Waq-waq 树
类似的记载也一直出现在中国博物志怪文字中,不过地点却对调到了以大食国为坐标的某处,唐代的《通典》《酉阳杂俎》《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文献通考》以及明代的《三才图会》都有记载。比如《旧唐书》中记载:“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其王常遣人乘船将衣粮入海,经八年而未极西岸。海中见一方石,石上有树,干赤叶青,树上总生小儿,长六七寸,见人皆笑,动其手脚,头著树枝。其使摘取一枝,小儿便死,收在大食王宫。”《酉阳杂俎》中的记载与之类似,将这种树称为“人木”:“大食国西南二千里有国,山谷间树枝上,化生人首,入花不解语。人借问,笑而已,频笑辄落。”这种说法影响了后来的《三才图会》,且被《倭汉三才图会》吸纳,传入日本。明代文人莫是龙的《笔尘·海中银山》中有一则更具寓言色彩的记载:“海中有银山,生树,名女树,天明时皆生婴儿,曰出能行,至食时皆成少年,曰中壮盛,曰昃衰老,曰没死,曰出复然。”“女树”与“人木”的构思接近。
鞑靼植物羊也叫borometz。borometz是欧洲人认为鞑靼语中表示羊羔的词语,关于它的传说流传在欧亚大陆民间。
植生羊在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中就已被提及。早期,它被认为是一种会长出羊肉的水果。14世纪的《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游记》中记载,在鞑靼有一种奇怪的水果,像葫芦,待成熟采摘下来,切开里面生长有新鲜的羊肉,可供人们食用。
1825 年约翰·伊夫林出版的著作《席尔瓦:或者,森林树的话语》中的植生羊
16世纪的范·赫伯施泰恩也记载了相关事物。他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查理五世驻俄罗斯的大使。他搜集多方资料,认为植物羊的产地靠近里海,在乌拉尔和伏尔加河之间,能够长到七八十厘米高,形似羊羔,能流血,但果肉并非真肉,更接近沙果,蹄子里面没有骨干,而是类似毛发的形状,是狼等动物最爱的食物。
《约翰·曼德维尔爵士游记》中的植生羊插图
17世纪初,克劳德·杜勒特在他的《植物志》(Histoire Admirabledes Plantes)中提到,自己很久以前读过一本书,其中记载了一名叫摩西的中国人认定世界上有一个特定的国家有这种兼具动物和植物特性的生物,称为Yeduah。和普通植物一样,它从地里发芽,长出根茎,而后羊羔从茎上长出,肚脐固定在茎上,能够吃光它周围所有的植物。獵人无法用一般的手段捕获它,只能用箭头或飞镖瞄准它和茎的连接处,将其从上面射下来。植物羊离茎后会匍匐在地,继而死去,人们会将它的骨头用于占卜。别的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记录的不是羊,而是人。13世纪的犹太拉比①西缅所写的《耶路撒冷塔木德》中提到过一种山中人形生物,叫Jeduah。它就像葫芦般从地下生长出来,和人很像,长有面部、躯干和四肢,肚脐由茎连到根,没有任何生物能够在它活动范围内接近它,它会直接抓住这些生物,杀掉它们。想要杀掉Jeduah,只有将它们的茎扯断。
17世纪初的马斯·托比亚声称有人找到了植物羊,他说大鞑靼地区桑布拉拉省的非洲人通过植物羊种子成功致富。种子犹如小号的葫芦种子,结果时会长出羊羔般的动物。它有似羊的四肢,皮肤柔软,头上没有长角,但有形状似角的缠绕的毛发,毛可用于制作服装,肉吃起来像是鱼肉,血的味道甜得像蜜,它通过食用身边植物存活,如果植物枯萎,它也会死去。
19世纪的荷兰汉学家薛力赫認为,鞑靼植物羊的传说可能源自中国,它在中国的原型叫水羊。和鞑靼植物羊的传说类似,水羊也兼具动植物的特性,产地在波斯,羊羔长于茎上,生来无角,本该长角的部位,长着两卷白绒毛,茎断即亡。人们会建立农场养殖这种生物,会用吼声、击鼓来驱赶侵害者,水羊的毛会被用来制作精美的服饰。同世纪的亨利·李在他的《鞑靼植物羊》一文中详细记录了当时欧洲有关这种生物的传说,内容与上文大致一致。
人们也会试图去寻找、研究这种传说中的生物。17世纪的德国植物学者恩格柏特·坎普法曾随大使馆人员,到波斯试图寻找这种植物羊。通过和当地居民交谈,他认为植物羊只是一种误传:当地人为了获取上等的柔软绒毛,会将羊胎从母羊子宫中取出来获取羊胎毛,而羊胎毛可能被误认为是植物纤维,逐渐就有了植物羊的传说。
18世纪,英国著名医生、植物学家汉斯·舒隆爵士认为这种传说生物的原型可能是蕨类植物。现代有人指出这种蕨类植物可能是金毛狗,它露出地面的部分长有金色的绒毛,看起来像丝绸一样闪亮(在中国被视为像金毛狗头,故得此名)。当人们砍去它的叶子,留下四肢状的叶柄,然后让长有金毛的块茎向上,充当身体,看起来确实类似于羊羔。
中世纪动物寓言集中的藤壶鹅
藤壶鹅的传说大概起源于12世纪。作为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皇家书记员和牧师,威尔士的杰拉尔德在1183年至1186年间陪同约翰王子远征爱尔兰,回来后,在1187年或1188年,出版了一份描述新爱尔兰土地的手稿,名为《爱尔兰地形学》(Topographia Hibernica),其中就提到了藤壶鹅。之后的13到17世纪,整个欧洲一直流传着藤壶鹅的传说:它们长得像沼泽鹅,但体形更小,会像藤壶般附在海中浮木(一般是杉木)上,周身被坚硬的贝壳包围,头像海草般悬垂,从浮木和海洋中获取养分。时间推移,它们会长出羽毛,从浮木上脱落,有些在水面上游动,有些则振翅高飞而去。
藤壶鹅的卵并非交配受精产下,而是从浮木上生长出来,也无须孵卵。后世又增加了藤壶鹅是从海边的树上生长而成的想象,有点儿像植生羊的生长方式。
植生羊的传说确实对藤壶鹅的传说产生了影响,《曼德维尔爵士旅行记》就记载了这种变化。在爱尔兰海的岸上生长着一种树,果实像葫芦,适时入水后会长成藤壶鹅。瑞典神学家奥劳斯·玛格弩斯在自己的海图中也绘制了这种生物,并且补充到,果实掉入水中不久,会长出翅膀飞入家养或者野生的鹅群中。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数学家塞巴斯丁·缪斯特认为这种鸟叫树鹅,生长在苏格兰以北的波莫纳岛上。同时期的英国历史学家威廉·卡姆登直接否定了藤壶鹅生长在浮木或者树上的传闻,认为那是人们找不到这种鸟的巢穴和蛋而编造的传说。中世纪的记录显示,人们注意到从北极迁徙到英伦三岛的藤壶鹅会聚集在浮木上,看似是从浮木中生长出来的。
天主教徒在斋戒期间不得食用温血动物的肉,但鱼类不在斋戒的范围之内,鱼肉就成了天主教徒斋戒期间主要的肉食来源。藤壶鹅的传说虽然怪诞,却在一段时间里,成了法国、爱尔兰和英国神职人员满足自己味蕾的好借口,毕竟藤壶鹅可以看作是大海中生长出来的鱼。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诺森三世用教皇诏书召集了拉特兰第四次会议,会议上有一场藤壶鹅区是“鸟”还是“鱼”的辩论,并最终有了禁止在四旬斋期间食用藤壶鹅的辩论结果。
不论是Waq-waq树、植生羊,还是藤壶鹅,都是依托于现实而诞生的传说。但经后世博物学家的研究,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提升,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察最终被更科学的研究结论取代。当时的记录者并非有意杜撰,传说也仅仅是未成体系的案例罢了。
19世纪,英国文人将口头民间故事、戏剧、童谣,和宫廷诗人、学者等各类知识分子的讽刺文学进行融合,创造出了无意义文学,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以荒谬的本质来表现幽默。其中的先驱者之一就是文学家爱德华·李尔,受到他的启发,才有了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爱丽丝镜中奇遇记》等文学作品。
爱德华·李尔在1871至1877年间发表了《无意义植物学简史》系列,该系列由《从无意义的歌曲、故事、植物学到字母表》(1871年)、《从更多无意义的图片到韵律植物学》(1872年)、《从笑话歌词,到第四本废话诗、诗歌、植物学》(1877年)三部分组成。爱德华·李尔是一位通晓自然历史的插图画家,主攻植物、鸟类及珍奇动物。当他开始创作无意义植物学系列时,因担心损害自己的声誉,使用了假名发表,结果这反倒成了他最著名的作品。
《无意义植物学简史》中的神奇植物
18世纪瑞典自然科学家卡尔·林奈发明了双名法,这种方法奠基了生物学分类命名。爱德华·李尔采用这种模式,戏谑地杜撰了很多植物,比如螃蟹草Crabbia horrida,这里并没有采用蟹的拉丁语名称,而是直接把英语crab拉丁语化为crabbia。
这些被创作出来的植物更多地出于幽默、讽刺等值得玩味的目的,但使用学术名称来为杜撰植物命名也启发了后世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