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绯龙
悠悠文脉,弦歌不辍。江西的赣鄱文化千年绵延不绝,涌现出欧阳修、王安石、文天祥、朱熹、陶渊明、汤显祖、黄庭坚等一大批彪炳史册、流芳千古的文化名人。
这些年来,赣鄱文化“旧瓶装新酒”,感召着新时代赣鄱儿女薪火相传。日永月新的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江西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硬支撑”。尤其在乡村振兴领域,赣鄱文化不仅在这块家园厚土生根发芽,呈现出勃勃生机,还为乡风文明建设贡献磅礴力量。
接下来,让我们了解吉安市几座古村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功实践。
一
位于吉安市吉州区的钓源古村,属于4A级景区,始建于唐朝末年,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后裔及同宗聚居地,现存150余座赣派明清建筑、1000多亩农田林地和2万多棵香樟树,素来拥有“最美香樟古村”的美誉。近些年,地方政府积极引入了“十里芳菲”团队,以“EPC+O”的方式合力打造整体景区,并委派其担任整个景区的独立运营商,让这座千年古村焕发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以“新农业+新服务+新家园”的乡村打造新模式,合理拓展乡村生产力外延,提高乡村生产力效能,全产业链构建新型产供需一体的农文旅综合体,是“钓源式”生活美学的核心底层逻辑。
在这里,有零碳智慧特色种植的生态农场,经过古典农法美学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完美碰撞,将所生产出的农林牧产品直接输送到村民的餐桌上或者景区各色商店、小吃店的摆台上,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有机生产闭环。
为了给古村发展注入更多元的经济活力,“十里芳菲”团队在启动钓源古村规划建设的同时,也同步研发了大量旅游IP、文创产品、商业场景。无论是必打卡的千年迎宾古樟树、忠节第牌坊、明善祖祠、香章书院、七星伴月水系等特色景点,还是持续推陈出新的“欧阳修活字博物馆”“薜荔冰粉店”“月伴茶亭”“木头马尾”“东方香堂”等特色小店及其特色活动,在极大激发游客对于钓源风光、庐陵文化的观光欲和探索欲的同时,也悄无声息地为钓源古村架构起一整套毛细血管丰盈的经济循环体系。
如何让家乡从此不再成为“乡愁”的代名词,让“故乡”成为无数年轻人可以回去、愿意回去的美好地方,“十里芳菲”以“蝴蝶返乡计划”引导原住民就地创业、就业。帮助村落中的创业者提供店面设计辅导、运营培训、平台营销等全方位支持,使钓源古村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共创美好的新家园。
二
安福县洋门乡的嘉溪村,为中国传统村落。它原名夹溪,缘于两山夹一溪的天然形胜。明朝时,村里出了一个号嘉溪的进士王理,功德卓著,明英宗写“两朝谏议”褒之,为此后人改村名为嘉溪。由南宋翰林学士王珂斋开基,距今800余年,诞生了7位进士、16位举人。
嘉溪的民间文化“吃新节”,仪式感幸福感满满,体现真性情和真趣味。每年夏收开镰之前,嘉溪的村民,为迎接当年第一次收获,预祝二晚丰收,会诚挚邀请亲戚好友来家中欢聚,举办“吃新”酒宴,场面热闹盛大。
在祭祀、耍龙灯、游垅等整套程序结束后,各家接着到祖坟、祠堂祭拜先人,然后回家祭拜。将成熟谷穗扎两小把插在大门两边,焚香鸣爆。再进屋将祭品放在香火台上,同邀来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喝酒猜拳,“吃新”开始。
吃新,吃出了新农村的一份风情,一种团结,一股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蓬勃力量。
这里,红色耀眼。共出了8位革命烈士,有两人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随处可见红军标语,烙刻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如“巩固苏维埃政府”“粉碎白军进攻苏区和红军”“一切权利归农会”“红军优待白军俘虏”等。
嘉溪,乡愁袅袅。
十番锣鼓,包含十个唢呐曲牌、十个锣鼓点子,加上前引和尾声,起承转合,在中秋烧塔、正月十五舞草龙灯等节庆活动时催人奋进,响彻云霄。
“十碗菜”,又称“十贵席”。主要有墨鱼笋干、炒心肺、红烧老登鸡、虾米汤海带丝、红烧鱼块、红曲肉等。十大碗相当于每桌一人一碗,寓意十全十美。
古村民风淳朴,诠释传统风俗与伦理道德的行为特质,历久弥新。为维护公众利益,嘉溪村会适时出台一些“禁约”规定,如禁砍松枝、禁乱摘茶籽、禁乱放牲畜等。村里选出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的长辈当“约长公”,写好约令放妥告示牌后,便沿村鸣锣通知。不厌其烦,声如洪钟。
这里,兴起“看班牛”规矩。就是为了减轻养牛户麻烦,统一将各家散养的牛集中放牧。春季开始叫“起班”,春节前结束叫“散班”。牛主户得为看班人轮流派饭,叫“当饭”。“当饭”那天,也须派一人协助放牛。
嘉溪最吸引人的还是四大场馆,在天地之间绽放历史人文的光芒。
农耕馆,设在原有古民居,已收集龙骨水车、糙米砻、打禾机、石磨、犁耙、蓑衣、舂米碓等传统农耕工具、生活用品50多件。
乡贤馆,包括:古乡贤展示,通过介绍嘉溪“七进士”事迹,展示厚重人文底蕴;近乡贤展示,通过“彭德怀槎江大练兵”“列宁学校”“桂林坊战斗”等红色故事,宣传洋门近代乡贤刘生标、刘剑等人先进事迹;新乡贤展示,选取当今数位典型乡贤,展示其回报家乡的崇高品质。
归臻堂博物馆,占地600多平方米,馆藏品1300余件。采用历史加专题的表现手法,将人文风貌、红色基因、明清瓷器、契约字画等主题展览串联。它是吉安市目前首家非国有博物馆,就乡村综合博物馆而言,其规模和档次在全国亦算是引领示范者。
图书馆,设计独特,两面墙壁和天花板都布置为书柜。一面是整个大镜子,是否提醒读者要慎微慎独,时刻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一举一动?图书馆进门口,布置了一些桌椅,嘉宾参观时可品味“表嫂茶”。
唐永泰元年(765年),曾任户部侍郎、检校刑部尚书的一代名臣颜真卿,因触怒宰相元载,被贬为峡州别驾,继而又改任吉州司马。
颜真卿游历永新龙溪,逸兴遄飞,写下“龙溪”二字,并由当地巧匠刻于石碑。從此,全县文气氤氲,精于翰墨者代不乏人。
在书房外面挑一个开阔处,可眺望一座巍峨高山:禾山。在唐宋间,与青原、匡庐鼎峙齐名,为江西境内三大名山之一。山上有座禾山寺(后改名为甘露寺),古时声名鹊起。有古籍记载,唐玄宗开元期间,一代名相姚崇曾随母从陕西逃难过来,慕名前往禾山寺就读。后来,又有唐朝另一位名相牛僧儒,以及北宋刘沆宰相在禾山寺就读留迹,寺庙便辟三相堂以纪念。徐霞客也曾踏足巍巍禾山寂寂古寺,在其游记当中留存永恒的文字。
刘佩英女士,是当地乡贤,现为上海知名出版人。浸润历史人文精华的她,通晓“龙溪”及禾山寺的深厚典故,深知文化建设、留住乡愁,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她更感恩桑梓的养育之情,感奋故土的深刻变迁,像燕子一样,奔忙在都市与乡村之间。她积极发起和策划,并由国内外知名设计师公益设计,当地党委、政府统筹,乡贤联谊会资助,利用一座闲置的圩棚,不到一年时间,便建成一座典雅恢宏的农家书屋。
书屋占地600多平方米,总投资500余万元。书房上架5万余册书籍,是由40多家出版机构、光华基金会及本土作家学者捐赠的。
书房为两层建筑,以砖红为主色调,外部白色框架点缀。正门是一大片落地玻璃,透过玻璃,可看见阶梯式的书架次第排列,形成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书山。
书房的名字挺好听:开云书房,它建在永新县台岭乡南汶村,据说是目前全省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农家书屋。就是放在全国范围,也不多见。
三
洲塘是永新县高市乡的一个古村,这里有两栋特别的屋舍。一是刘勃舒老宅。刘勃舒,洲塘村走出的一位传奇人物。1947年,12岁的刘勃舒在家乡书店发现两册画集,封面是徐悲鸿的水墨奔马。他爱不释手,但苦于囊中羞涩,遂每日去书店临摹这件作品。后斗胆写信给徐悲鸿,并寄上自己画的马。没想到徐悲鸿爽快回信,且不断指导他画马。15岁时,他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终成徐悲鸿关门弟子。
二是洲堂书院。每到双休日,当地及邻近赶来的青少年,就会在文艺志愿者的指导下写字画画。偶尔,还会诵读经典国学,琅琅读书声与林间的黄鹂鸟组成二重奏,让这里变成人与动物和谐表演的舞台。
古村的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极少看见纸屑、果皮、塑料袋,即使偶有不懂事的孩童随手扔掉饮料瓶,也会被村民迅速捡起投进附近垃圾箱。
这里集中连片老宅都派上了用场,或成民宿,或成茶馆,或成陶瓷轩,或成电商馆,或成书画工作室,或成非遗馆,或成文化用品店……一些村民由此每年可获一笔租金,有的干脆自己办起农家乐,卖起土特产,让几乎废弃的老宅门扉“噗嗤”打开,吆喝声声,招财进宝。
另外,村里的念亲桥、择善巷等建筑,通过政府的保护及开发,变成传扬忠厚家风与孝悌民风的“活化石”,成为乡村旅游的“磁力场”。
这些氤氲在历史水墨中的古建筑,不再是田园将芜乡村渐衰的标志,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脱胎换骨、焕发活力,娓娓讲述乡村振兴的中国好故事。
如果你错过了江西婺源篁岭的晒秋,可千万别错过青原区东固畲乡的晒冬!
虬枝横溢、亭亭如盖的东固敖上古村古樟下,村民身着鲜艳喜气的民族服装,纷纷“晒”出自家美食。有的在晒腊肉、鱼干、香肠、板鸭、干牛肉等各种腊味,有的在晒茄子、杨梅七层糕、南瓜饼、米茶等各种食品。
尤其让人念念不忘的,是花样繁多的米果:鱼包米果、芋头米果、薯包米果、茄子米果、艾叶米果、炸泥鳅包米果、南瓜花米果……大地的青野之味,与人间的烟火之气交融在一起,这是老家的味道,母爱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他们还“晒”出“情歌对唱”“畲乡迎亲”、杀年猪等场景,撩拨着游客的好奇心。
可爱的畲乡村民,不仅晒山货,還晒出彼此间的宽容善意,晒出山里人的翩翩风采!
四
位于安福县山庄乡大智古村的大智石刻,500多年前就存在于智山智水间,被列为全国文保单位。
这里可辨的“文章”主要有四大主题:盘石题刻、湖山题刻、钓鱼台题刻、磨形山题刻,由15块刻石组成相对集中的石刻群。
“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大智石刻是一篇杂文:封建礼仪、官员擢升、敬祖敦友、科举功名、山水灵异、兴业善举、丧葬习俗均有涉记;它又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志:朝廷命官、家族成员、姻亲人物、朋友乡绅所列上百;还是一篇叙述文,诠释了一段家族历史。可以这样说,大智石刻就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儒林传。
如今大智石刻景区,设立了大智石刻、安福石刻馆、彭华相府、智溪书院等景点,还为游客开设了小火车、七彩滑道、网红桥、蹦蹦云、垂钓池塘、肥水摸鱼、喊泉、自行车观光等娱乐项目。
在吉水县水南镇华山古村活跃着一个农民剧团,由“三角班”戏班演变而成,近年来戏迷杨天义接过衣钵。这位创业成功人士,采取“公司+合作社+产业+农户——剧团”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让当地的美食腐竹远销全国各地,跃上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还确保剧团建剧院、置办服装设备、支付演职人员工资等经费。
“下里巴人”上了大雅之堂,成为另类的“阳春白雪”。剧团排演的节目除了服务于远近群众,还声名鹊起,三次登上央视戏曲频道,并在央视“一鸣惊人”栏目录制了《绣红旗》《帮扶》等节目。
数栋雕梁画栋、高脊飞檐的清代民居,坐落在大片芳草地上;错落有致的果园旁,搭建着成片帐篷……走进吉安县桐坪镇云天麓谷景区,众多游客来此体验田园生活。
几年前,这里还是无人问津的上溪村,几十座残破的清代民居矗立在山沟里,剩下的只有留守老人与孩子。乡贤王槐基得知有几座古宅快要倒塌,将被拆除,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前往现场考察后,2015年,他决定回乡创业,筹资买下了3座古宅,进行整体迁建,投资创建了云天麓谷景区,流转当地老百姓的荒山荒地近1800亩。经过几年的精心改造,3座古宅成了景区的最大亮点。
短短几年时光,曾经的老旧村庄,如今大部分已变成风景区,不仅在外闯荡的村民回流,一到节假日,更是游人如织,十分红火。
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内生的,带着远祖的基因与乡愁的烙印,是来自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的沉淀,它有形又无形。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产品,无形的是一种关乎人文情怀的生活方式。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要永褒生命力,就必须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不能只仰望城市的琳琅,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让农村文化升级成为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粹的,更优质的生活样态和文化样态,让“田园牧歌”真正嬗变为“文化牧歌”。
钓源、嘉溪、南汶、敖上、大智、华山、上溪等古村,为全省各地在乡村振兴中如何传承发掘赣鄱文化(包括吉安土生土长的庐陵文化),创新其表现形式,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无疑提供了一个可借鉴可复制的范本。
透过这些古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给我们带来的主要经验启示包括以下6个方面:
——坚持党建引领,长期活跃一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让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在防汛抗旱、关爱“一老一小”、移风易俗、见义勇为、产业发展等一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岭乡的党员志愿服务者轮流在“开云书房”当兼职管理员,无怨无悔,深受读者好评。
——坚持激励机制,通过在村里评选“敬老爱老之星”“移风易俗之星”“产业致富之星”“志愿服务之星”“身残志坚之星”等活动,凸显好人群体昂扬向上的力量。
——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做好传统民俗和现代傳媒的有机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让“吃新节”“十番锣鼓”等古老的民俗“老树发新枝”,在新时代的舞台焕发夺目的光彩。华山古村通过农民剧团的演出,既以文惠民,又宣传了当地腐竹产业,使其迈向发展“快车道”。
——坚持借力发力,聚集业态和人气。钓源村借助“十里芳菲”的资源平台,实现凤凰涅槃,脱胎换骨,不仅保护了古建筑,又吸引了不少游子回归,还倡导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坚持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大智和上溪这两个古村,依托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滋养和热心乡贤的支持,既保护和传承了地方文化,又激活了乡村旅游,带动了村民致富。
——坚持策划宣传,实现“靓女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敖上村虽然地处偏远,但通过举办一年一度的“晒冬节”,吸引众多城里人来村里游玩消费,也成为外地网红纷至沓来的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