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苍广袤,如画山河。中华民族饱经五千年之沧桑,至今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首眺望,有一片土地倾生命之源流,养芸芸之众生,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对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历经时光的磨蚀,如一幅古朴泛黄的画卷,其底蕴光耀生辉。
生于斯长于斯,终老是乡
从土里长出过的光荣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地的束缚。可曾听闻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亦曾听闻“夜间董逃四面歌,却思乡土泪滂沱”?字斟句酌,何处不见乡?何处不思乡?田野里醇厚的麦浪,乡村里铺满了细碎残阳,由着笔直的田梗望向远方,乡土本色流淌在中国人滚烫的的血液中。传统中国社会的发展结合上乡土本身为一个变迁速度缓慢的社会,以至于其无法适应其他快速变迁的节奏,而这才恰是乡土社会中“乡土”的原因。过去芸芸众生追求富足安乐须耕织不辍,今日撷取富裕幸福亦须耕织作桥。正是这些广袤的土地萌生万物养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让“重复”成为了乡土真正的本色。
克己修身,推己及人
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中国过去一向以小农经济为主,于小我而言,那不仅是个人的轮回,更是受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影响数千年。物质的自我自足决定其意识上的自私,导致一味克己埋头,为自我的修养、前途而独自寒窗、悬梁刺股。于大体而言,则是诠释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洪流。在这个同心圆中,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一样投入水中,社会关系就如水的波纹一般, 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发生一轮轮波紋的差序。“私人联系”宛如浓茂的叶片相依相存,克己便成中国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德性。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克己复礼为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现代社会强调法律,而乡土社会大相径庭,不是“无为而治”的社会,亦不是“法 治”社会,而是“礼治”社会。此处的礼正是对应了《淮南子》中“规不正,不可为方;矩不正,不可为圆”,句索其旨,礼治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四种权力更是共同维系着中国乡土社会的运转。久而久 之,演变为一种无讼社会。时代的每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历史的趋势促进后来的法治秩序的建立。
流逝的时间片段对于个人并非只是点缀的事物,而是实用、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时间无法埋没这部具有独立框架和独特视角的社科类学术著作,其精湛深邃,理性独特的魅力必将经久不衰。希翼当代少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共赏《乡土中国》,逐浪时代前沿,共溯中华乡土之根源!
(指导教师:程红辉)
【教师点评】
张岱年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便是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道破这中国千年来历史发展内在思想源泉奥秘的社会学著作。蒋凤莲同学以“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为主线从认识乡土到破局乡土,最终透析出中国社会的根与魂。见解虽稚嫩,但也透射出这本书对小作者在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等方面的影响。其了解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特点,以及从中传递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能以客观的态度判断这些传统文化,意识到优劣好坏。在当下这信息化时代,学生对乡土的意义有了认真的审视,《乡土中国》的精神重塑就有了一定的引导意义。
——重庆市梁平红旗中学 程红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