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伟
不知不觉间,东满先生去世已近一年了。每每忆及,音容笑貌犹在眼前。想写点怀念的文字,却又总是提笔忘言,不知该从何说起。加之公私诸事繁乱,一直拖延至今。
东满先生生于1941年,比我年长整整30岁。我到省作协工作时,先生已退休数年,因而并未在工作上有过交往。我与先生的交往,起于神交。因喜好文学,对文学界比较关注,特别是对山西的著名作家心怀景仰,东满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让我真正开始认识和接近东满先生的,却是从先生的书法开始。
那时,我还在代县宣传部工作。一天,我到书法家刘英先生家中拜访,书房中聊天,看到刘先生书桌上放着一部新出版的书画集,正是东满先生的。随手拿起翻阅,却顿生感佩,令人叹服。尤其是长幅大作,章法疏朗端庄、笔法婉转劲健,枯润得当、虚实相生,端得是满纸云霞、文气蒸腾。以前我只知道东满先生是著名作家,没想到书法也是如此出色。刘英先生与东满先生是老相识了,东满先生的书画集出版后,就给刘先生寄赠了一本。如此才让我有幸有缘得以赏读。不过,我那时还根本没想到这仅仅是我与东满先生交往的序曲。
缘分这个事很奇妙。不久之后,东满先生领衔,带着十几位书画家到代县采风,整个对口接待陪同的任务正好落在我身上,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见识到东满先生的风采———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谦和近人……许多赞美君子之风的词汇油然而生。白天外出到名胜古迹采风,马不停蹄,一路风尘。晚饭后先生主动提出,邀请当地的书画家们办个笔会,切磋交流一下。于是纸墨铺开,写字作画。先生虽身有疲乏,但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丝毫没有一些大作家、书法家的骄慢矜持之态。竹笔一握,神气俨然,笔墨落纸,虎跃龙腾。我趁机也讨要了一幅先生的墨宝,以作珍藏。
2006年初,我调到《黄河》杂志社工作,办公地点与省作协同在南华门东四条的一个院里———这在山西文学青年的心目中可谓是一个神圣的殿堂。那时东满先生还住在这个文气氤氲的小巷,出来进去,经常能遇到先生,一声问候,几句寒暄,就能感受到先生温和开朗,意气雍容的风采。那时东满先生已组建起“山西作家书画院”,被推举为院长,主要精力放在了诗词创作和书画创作上。省作协办公区东楼三层一间大办公室(曾经是马烽、西戎等老作家們的活动室),墙上就悬挂着一幅先生与诸多书画家联袂创作的丈八尺幅的书画巨制作品,气势恢宏、气象磅礴,正是先生成立“山西作家书画院”时的纪念之作。我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震撼了,心中不由地升腾起对山西作家书画院的向往之情,但自知功力浅薄,与老师们的差距无异于天壤。
未曾想,不久之后与东满先生相遇时,先生竟主动说,我见你也喜好书法,功底不错,以后也加入作家书画院,参加书画院的活动吧。我受宠若惊,忙说以我那点写字的水平,哪有资格进作家书画院,跟着老师们学习倒是十分乐意的。先生却很豪爽,笑着说,年轻人嘛,就要自信点。从今起你就是山西作家书画院的院士了!只要用心琢磨,好好写,就能成。院士,多么高大上的一个荣誉,我顿时有些惶恐起来,心想若再不刻苦努力,可就辜负先生的一番关爱了。不过,正是从这之后,我感觉与东满先生更加熟络了。先生也时不时指点我在书法上的练习,特别是他说的在创作上既要有法度,又要打破一些死板的条条框框,要有创新,要注入自己的精气神,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面貌,那就不叫创作,只是写字。书法是这样,文学创作同为此理。先生的这些理念,对我启发颇多。
数年间,多次与东满先生一同参加采风活动,每到一处,常有当地文朋书友摆下书案,请东满先生留墨宝,先生总是不辞辛劳,欣然题赠。特别是先生虽已古稀之年,却才情依然,当场书写诗词之作,大多皆是即兴口占,应情入景,文采斐然,令人惊叹不已。每当此时,我便甘做先生书童,于拉纸盖章之际,感受先生以身示范的教导。先生不仅在书法上鼓励我大胆提笔去写,不要怯懦于围观者众,既然是为群众服务,就要到群众中去,接受群众的评判。采风途中,还常常在摄影上指点我如何构图,如何选用角度、光线,由此我才发现,先生在摄影上也是颇有造诣的大家。在先生的指点下,我为先生抓拍到了一幅一袭红衣,银发飘飘,背景深远,气度轩昂的照片,先生很是满意,常常选用在他的简介或画册上,让我也很是得意了一番。
2012年,时任党组书记张明旺先生为提升省作协驻地的文化氛围,准备为办公楼门上制作悬挂对联匾额。对联内容要由作家编撰,既要贴切作家协会的工作,也要有高的文化品位,然后由著名书法家题写,制作。东满先生作为诗词家、书法家,自然被明旺先生邀请为领衔专家。东满先生慨然应约,与明旺先生一起进行了谋篇策划,推荐书法家、推荐制作工匠,自己还亲自编撰并书写了一幅,词曰:“梦里关河胸中海岳,眼底风雨笔下雷霆”。联语气势雄浑,音韵和谐,书法浑厚敦实,流韵婉转,书文兼美,绝然佳作,至今悬挂在南华门的那个小院中。我作为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此项工作具体任务的落实。事后,东满先生对我的工作颇为满意,说“孺子可教”,而我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对东满先生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4年,东满先生的新著《王东满诗词书艺》出版,省作协、省文联准备联合为东满先生举办一次研讨会。时任党组书记张明旺先生指定让我负责会务准备、各方协调并为他起草一份讲话稿,重点是对诗词书艺新著的评价。明旺先生在讲话中指出:众所周知,王东满先生是著名的作家,是以小说成名的小说家。……是一位诗人。……是一位影视剧作家。……是一位戏曲剧作家。……更是一位书法家。这部编排新颖、装帧精美、意蕴丰厚、风格独具的《王东满诗词书艺》,收录了王东满先生不同时期、不同款式、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兼有少量国画作品,以及他的书画创作照、游历山河照、社会交往照、家庭生活照等内容,是一部集书法、绘画、摄影于一书的综合性的作品集。充分展现了王东满先生在诗词书法绘画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品读这部书画作品集,从这么多气韵非凡、雅俗共赏的书画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出王东满先生在书画艺术上丰厚的文化韵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一是人书俱老,自成一家。正如林鹏先生说的“书画堪独步,落笔如云烟。”王东满先生的书法,承接传统而富有创新,从其作品中不仅可以品味到“二王”、颜柳,以及傅山、王铎等书法大家的传统风骨,更重要的是,他在汲取历代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书作结体端庄、骨力丰健,布局宏阔、章法精到,给人以雍容华贵、雄浑朴厚的独特艺术感受。这种独特的书法面貌和艺术特色的形成,源于他对历代书法前贤的广学博取、悟其神趣,融会贯通而自成高格。这在他擅长的行草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运笔从容而不失法度,气韵飘逸而变化多端,既有广博深厚的传统笔法,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人风貌。而这,正是一个书法家超然脱俗、自成一家的标识。
二是底蕴深厚,文气沛然。我们在赏读王东满先生的书画作品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作品中浓郁的文人气息和高雅的文化气韵,笔墨淋漓中文气氤氲。因而有人说,王东满的书法是文人书法。在我看来,王东满先生的书法,不仅是文人书法,而且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将文人与书法融会贯通,达到高超艺术境界的文人书法家。书艺多以学养润。文人不一定都能成为书法家,但是书法家必定是文人无疑。深厚的文学功底,是成就书法家的肥沃土壤。历代书法大家,几乎都是文章诗词的名家巨匠。王东满先生正是这一文化传统的传承者。如前所说,他是作家,是诗人,是电影艺术家,是剧作家,他广闻博学,才华卓著,深厚的文学底蕴,使他在书画艺术上不仅展现出丰沛的文化意蕴,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书画艺术非同凡响的领悟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姚奠中先生所赞誉的“多才多艺”“墨笔生花”的书画大家。
三是率性豁达,造诣精深。文如其人、书如其人。文品与书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位作家、一位书法家的品格与品位。王东满先生儒雅大度、率真豁达的文人情怀,充分体现在了他的书画作品中。王东满先生曾有诗曰:“不与书家争饭吃,挥毫只写自吟诗”。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書写自己创作的诗词。他的书法与他的诗词一样,韵致古雅,婉转端丽,率性挥洒中不失严谨法度、雄浑纵逸中抒发大度宽仁,这种文学创作与书法创作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成就,使他独步当代书坛最鲜明的艺术特色。自古诗书一家、书画同源。在当代文学艺术界,王东满先生在文学和书画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再次彰显了这一艺术规律。
明旺先生的这个讲话,是对东满先生的高度肯定和推崇,同时也是我对东满先生的感知感受。在这里摘录出来,以示对东满先生的缅怀。
一年前,乍闻先生离世的消息,一时感觉很不真实。只因春暖之际,犹见先生在微信上展示书法近作,以及漫步小区时所拍摄的照片,看上去仍是风采奕奕、精神矍铄,怎么突然间就撒手而去了呢?及至与单位领导同事去先生家中吊唁,看到墙上悬着的东满先生不久前创作的书法条幅,抚摸先生小小的书案,端详先生用过的笔砚,轻拂先生留下的尚未落墨的宣纸,心中的哀伤一下子就淹没了满屋子嘈杂的人语。我站在先生的书桌前,开始为先生抄写挽联,祭语,有简短的五言七言,也有数百字的长联,字字句句都满含着亲朋好友对先生一生的褒扬与赞颂。整整一个下午,直到晚上9点多,我默不作声,埋头书写。或楷或隶、或行或草、或急或徐、或重或轻、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写了多少副?多少字?数不清了,但字里行间力图追寻东满先生的身影,直到仿佛在字句之间看到了先生的容颜,在笔墨之间体悟到先生的神韵和风骨,或许,这便是一名学生后辈对先生最好的致敬与祭奠吧。
先生驾鹤去,笔墨留故城。神采何所似,玉树正临风。东满先生千古。
责任编辑:宁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