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①
——以短期记忆能力教学为例

2023-12-28 09:21楼凌玲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记忆

刘 丽 楼凌玲 张 丽

主题词:课程思政;育人育才;口译课程

1. 引言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满足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满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需求。“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更是对外建构文学、文化、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潘艳艳,2021)“英语口译”课程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塑造好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抓手。鉴于此,本文基于产出导向法,以高校英语专业三年级英语口译课程第一单元短期记忆能力教学为例,探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教学思政资源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践步骤,旨在为我国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2. 文献综述

英语专业课程类别多种多样,各个课程之间既相互关联又各有侧重,具有不同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挖掘不同的思政元素,并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创造独特的教学模式,最终使专业技能显性教育与思政隐性教育浑然一体。

在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中,文秋芳(2021)根据自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学管理经验,提出了专业发展的“一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王欣等(2021)探讨了英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群的建设方法;刘桂玲(2021)分析了以培养思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框架搭建和路径方法;郑志恒和黄雅娟(2021)基于课程思政内涵阐述了其教学特点;刘重霄和林田(2021)基于道德人、中国人、现代人、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5个维度创建了课堂讨论、实践调研和项目设计3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尹晶(2021)从个人、社会、国家3个模块探讨课程思政体系模块建设。基于实践教学,崔永光(2019)以课程“英语精读Ⅲ”为例,探讨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与不足之处;杨金才(2020)以课程“美国文学”为例,探讨了外语专业课程建设需要包括的思政元素;丁凤等(2021)以课程“交际英语”为例,对配套教材《新交际英语综合教程》4册课本的思政框架进行了设计和编排。

以上研究主要针对一流重点高校公共英语和英语专业,从理论高度探讨了课程思政所需要的教材建设、教师角色、教学模式、专业管理和评价体系。实践性研究则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位,介绍思政元素融入课程的整体安排,但以授课单元为单位的具体教学实践步骤探索仍然比较缺乏。本次研究对象是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作者在研读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英语口译第一单元短期记忆能力教学,以育人育才为终极目标,设计了符合学情的英语口译思政课程教学实践。

3.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口译”课程思政教学环节设计

高校专业课课堂既要提升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与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英语口译课程思政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价值追求。英语教师需要坚持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贯彻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既要传授有温度、有厚度的口译基本知识,又要引导正确观念的形成和人格德性的养成,形成针对大学生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政治认同、增长智慧才干、锤炼意志品质的育人合力。

3.1 学情分析

“英语口译”课程是笔者所在院校英语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学时为32课时,开设学期是第六学期,授课对象是大学本科3年级学生。目前英语专业8级通过率偏低的根本原因,一是专业本身与“生活”和社会实际需要脱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未来的工作环境无法产生联结,难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二是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人文素养、听说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低下(宁志敏,2021)。如果英语专业的教学只强调语言自身的规律并只反复实践语言技能练习,则不能凸显大学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党的二十大强调教育事业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因此英语专业教师要坚决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2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口译”课程设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口译课程解决了传统教学“学用分离”和“文道分离”的困境。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口译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输出和输入材料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又要考虑潜在文化交流价值;传授的教学内容既要帮助学生培养家国情怀,又要满足学生了解世界文明的需要。

将产出导向法用于英语口译教学,能克服英语口译练习资料选择和讲授教学中碎片化和片面化的弊端,直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推动学生语言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产出导向法主张以教师为主导,学习为中心,通过师生共建完成整套由驱动、促成和评价若干循环构成的教学流程,教学理念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在输出驱动这个环节,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盲点,弥补盲点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从“要我学”转换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

英语口译课程以知识技能为授课单位,分成口译短期记忆、口译笔记法、数字口译、口译的跨文化交际和口译员职业道德素养5个模块。技能培养要求学生提高听力输入理解能力,培养口头翻译的输出能力,并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根据单元模块合理渗透与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既运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又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习得新语言知识从而有效拓展语言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既体现了语言教学的工具性,又保证了人文性,落实了育人的教学责任。

3.3 将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语言是能反映出立场和观点的话语,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强化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深化其国家意识,培养能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鉴于此,英语口译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基础口译技能和策略,熟悉跨文化沟通技巧,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概况;能力目标是具有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和持续学习能力,能用正确的视角把握政治方向和立场;思政目标是立德树人,学生具有“四个自信”,热爱中国文化,心中深植民族文化立场与家国情怀,乐于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国际舆论的中国话语权。尤其是在对外传播中,外语工作者的国家意识是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以及国家形象塑造的根本保证。英语口译课程各个模块思政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英语口译课程各个模块思政教学目标

续 表

深入发掘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既要把握好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把握好思政元素的配比和分寸,提高教材课程思政元素分析能力,补充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并具有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料,使思政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协同发展。本课程第一单元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基于单元重难点引导和植入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从而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目标、认知目标和思政目标融为一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口译中的短期记忆能力,知识目标是学生了解口译记忆模式,知道记忆训练注意事项,学会记忆方法;认知目标是学生根据不同文本特点,选择合适的口译记忆方法,能用源语复述并初步口译。口译记忆方法之一的“信息视觉化”指译员根据听力文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描述内容。这一方法有助于帮助译员加深记忆,同时避免逐字翻译。根据这一记忆方法,教师基于课本素材补充了中国古典诗歌供学生课堂练习。中国古典诗歌通过意境与象境的结合,给读者“诗情画意”的视觉审美享受。因此将中国古典诗歌作为本单元的练习补充,既符合知识目标和认知目标,又能增强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思政目标,即学生对包含中国文化元素的文本翻译产生兴趣,能够用英语在社交平台正面传播中国文化。因为开课学期为第六学期,教师根据季节特点选择了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教师通过视频导入诗歌内容,学生在脑海中构思诗歌情境,并最终用英语将其描述出来。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中国古诗词英文口译练习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感和真实感,不仅巩固了学生“信息视觉化”口译记忆能力,也激发了用英语讲中国传统经典的兴趣。

3.4 将思政元素融入输出和输入环节

产出导向法逆转传统教学顺序,让学生先尝试输出,从而主动发现产出困难,激发学习好奇心和动力。在输出驱动环节,教师提供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音频节选资料,要求学生在听完一遍以后复述其内容。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让学生了解2021年国家取得的成果,增强民族自信和培养家国情怀,另一方面课堂练习能反映出学生在完成此项活动时缺乏合适的记忆方法和策略。因此,教师根据单元教学产出目标和学生面临的口译产出困难,讲解本单元的口译短期记忆方法和策略,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教材中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资料作为输入练习,用“输出”倒逼“输入”,帮助学生内化新学技能。

3.5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后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在选择课后练习材料时,要考虑内容是否贴近生活并符合贴近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时代已经赋予翻译工作更重大、更艰巨的使命,要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世界”与“翻译中国”并且重“翻译中国”的转变,帮助世界更好了解当代中国,推动中国更好与世界交流合作(陈雪亮,2022)。

根据本单元的课堂授课重点,教师提供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的第一段音频朗读资料供学生完成口译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掌握的“信息视觉化”记忆方法,首先需要将原文内容形象化,借助形象综合记忆文字信息,用视觉跟踪情节发展,然后将脑海中构建的场景用英语描述出来以便完成作业。根据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和教师与学生的课后讨论,此次作业能让学生有效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吴耀武 等,2022)。高校英语专业授课可以大胆改革并突出特色,使学生发挥语言和应用技能并借助自身优秀的中华文化素养和汉语表达能力,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正面传播中华文化和语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宁志敏,2021)。

3.6 将思政元素融入师生共评

在教师指导下的师生合作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并强化新授课内容,并将所学新知识与以往积累的知识形成联系。在本单元授课中,教师布置了口头翻译作业,即口译《桃花源记》的第一段。学生以口译音频和文字稿的形式提交作业。教师在课前根据语言表达和口译技能选出典型作业,然后在课上匿名播放音频并提供文字稿,全班同学根据逻辑记忆和口头语言表达对典型作业进行评价。教师对典型句型的翻译提供讲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翻译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和作业点评以后,师生共同总结口译技能和练习资料,回顾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和传统诗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

3.7 将思政元素融入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是“三全育人”的重要阵地,其目标是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本单元课内《题都城南庄》和课外《桃花源记》的口译练习,授课教师在年级内举办了追忆翻译家许渊冲的演讲活动。许渊冲大师的译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调研主动了解许渊冲的生平和他为翻译界做出的贡献,切身感受到他的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许渊冲笔耕不辍,他的学术担当和民族情怀也给学生树立了职业楷模榜样。通过深度学习许渊冲的生平,学生们能牢记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勇于承担沟通中国与世界的责任。

3.8 教学效果

新课导入内容概括了我国在2021年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在完成该复述练习过程中,学生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领路人。课程讲解环节介绍了口译信息情景化记忆方法,学生将该方法用于重建中国诗歌情景,用符合自身认知能力的英语语句进行完整翻译。因为授课时间正值春季,所以诗歌《题都城南庄》更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同时该诗歌主题描写爱情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课程讲授环节的练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更加热爱和好奇,学生更愿意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从而增强文化自信。课程总结环节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时所学专业技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要学,是因为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会导致口译信息遗漏,同时知道如何学,即通过在大脑中把发言人的话语内容转化为各种形象化的结构、图式、画面等,提高口译中转化的速度和准确性。

4. 结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培养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英语专业学生担负着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英语专业教学应该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服务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教师不仅要有教学能力,还要有育人育才的主动意识。高校英语专业教师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用辩证和全面的视角把握意识形态的政治方向,强化文化认同和制度自信。

猜你喜欢
口译英语专业记忆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记忆中的他们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英语专业研究式学习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