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①
——以第二学段为例

2023-12-28 20:37:42邝伟东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结构化规则法治

◎邝伟东

小学道德与法治具有思想更为鲜明、内容更为生动、语言更为简洁的课程特色,着力让学生于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养成基本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注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和路径。但在现实中,情境缺失、道德价值失落、教学模式固定等桎梏,导致道德与法治内容、方式等脱离生活实际,难以满足儿童道德发展需求,课堂实效有待提高。由此,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逐步进入研究视野。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主张以结构化思维方式改进教学评方法,以结构化大概念理解教学内容,以结构化关键能力贯通教学过程,以结构化问题情境泛化知识能力,以结构化学习水平明晰学科素养的形成。[1]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的指引下,教师应当运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着重培养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促进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自主建构。综合而言,这一理论强调以生活情境为素材、以关键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项目为目标,强调以大概念为重心的结构化知识。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既回应了课标与教材的要求,也契合了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有助于解决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困境。基于此,学校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理论指导下,展开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塑与创新研究,在此,以第二学段为例作一探讨。

一、凸显政治大认同,把握情境价值方向

新结构教学评框架强调,学习结果质量指标体系主要关注以真实生活情境为核心的结构化问题情境,其指涉问题情境的结构性和知识应用的复杂性两个方面的内容[2]。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而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意义正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3]。因此,基于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在新结构教学过程中要将学习问题与学生生活情境进行有效链接,使学生学会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为意识,实现认同,进而转化为外显行为,学会解决生活问题。以此,凸显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属性,把握教学情境的价值引领方向。

思政课教学追求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切实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活处处有规则”(三年级下册)一课时,教师相机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在规矩意识讲话中的精彩片段,聚集“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进具体的社会生活情境展开深入探究。以此,引领学生深入体悟规则的意义和作用,涵养其对公共生活规则的认同。而在“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餐桌上的浪费”(四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教师相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光盘行动”的讲话,带领走进我国的农业发展,立足国情实际引领学生深入反思、探究生活中,尤其是餐桌上各种浪费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以此,深化情境的价值引导作用,助力学生对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的认同、内化。

新时代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落实新课标新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以“大德育”“大思政”观念增强自身政治意识和课程意识,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与校园活动、网络思政、社会实践等“大课堂”的整合融通,以多元教育资源的开发提升教学情境的思想高度和价值引导深度,落实课程属性要求。让学生走进生活大课堂,陶冶情操、涤荡心灵、编织梦想,激发其爱国爱党的政治认同感与情感归属感。

二、落实内容结构化,提高探究思维含量

为解决当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内容设计系统性不够的问题[4],新结构教学评框架提出以大概念为核心搭建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体系。以此,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从具象内容切入,逐步抽出关键内容,从而培养学生抽象的政治思维。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为例,本单元包括三个学习内容“大家的朋友”“生活离不开规则”“爱心的传递者”,其设计思路从公共生活中具象的“物”到公共生活中抽象的规范,最后落脚在充满关爱、同情精神的公共生活。其重在引领学生养成正确的公共生活观念、良好的公共行为方式和关爱、同情的社会性情感等公共道德,指向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素养培育。围绕单元主旨,我们以“要自觉遵守规则”为“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的大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了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

以游戏“玩一玩”游戏导入新课,初步体验游戏规则,激发学习兴趣和思考;小组“议一议”守规则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深入生活观察探究,体会守规则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演一演”公共场合的规则,通过角色体验反思,深入感悟社会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聚焦典型事件“辩一辩”,引发学生探讨自由与规则关系的思维碰撞,从而体认“规则是有序生活的保障”;最后,请学生“说一说”,反思自身在公共生活中的缺点和不足,探讨改进方法,落实遵守规则,人人有责。这样的学习过程注重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展开探究与体验,深化对公共生活规则的认知、理解,从而落实“认同”,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将“要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内化于心并自觉践行。

三、注重项目真实化,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在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中,强调将培养与评价学生的关键能力放在重要位置[5]。尤其强调,为保证思政课堂的知识转化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纳入大量社会实践项目,将学生置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开展政治学习。其意在引导教师通过创设“真”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真”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问题过程中,培养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这提示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课标提出的项目式学习建议,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开发项目,以项目任务的探究引领学生走进真实的深化生活,提升实践能力。

真实的项目开发必须针对真实的生活问题,这要求教师要注重学情调查分析。仍以“生活处处有规则”一课为例,教师通过观察和学情调查发现,三年级学生的公共生活经验比较零散,缺乏对公共设施价值的认识,有意、无意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并不少见,公共意识、规则意识相对薄弱,很难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护公共设施。针对这些真实的公共生活问题,教师设置了“公共场合应该如何遵守规则”的项目主题,设计了游戏规则制定、公共生活场景观察和社区人员对话三个任务。

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引领学生体验中真实的游戏规则制定过程,走进学校报告厅、图书馆、食堂、科学实验室和社区等生活场域,探究理解为什么不同环境中需要遵守特定的规则条例;邀请社区工作人员走进课堂,讲述社区工作感受,面对面交流对话,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聚焦典型案例“韩国踩踏事件”的真实悲剧,让学生深入感悟不遵守规则会危及个人生命安全及公共安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实践不断获得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其动手动脑、观察调查等实践能力也得以提升。

以新结构教学评框架为指导的思政课堂改革方兴未艾,其有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从小课堂走向生活大课堂,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真正建构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6]。

猜你喜欢
结构化规则法治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00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让规则不规则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图模型的通用半结构化数据检索
计算机工程(2015年8期)2015-07-03 12: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