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遵远
中国工农红军第11 军第32 师是鄂豫皖边区组建的第二支主力红军队伍,在支援皖西地区人民夺取六霍起义胜利、创立红33 师,开创豫东南和皖西革命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红32 师也是后来相继组建的红1 军、红4 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基础骨干力量,从这支队伍中一共走出徐立清、陈先瑞、陶勇、曾绍山、方子翼、汪乃贵等21 位开国将军。
1929 年5 月6 日(当年的农历立夏节),在党的领导下,位于鄂豫皖边区的安徽金寨西部地区(当时还没有设立金寨县,其地理位置在商城县南部,故被称为商南地区)爆发了大别山区继黄麻起义之后的又一次著名的革命武装起义,史称商南起义,也称立夏节起义。5 月9 日,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1 军第32 师。
立夏节起义的胜利和红32 师的建立,令反动统治阶级一片惊慌,他们纷纷向蒋介石发电告急,要求派兵“进剿”红军。一封封发往蒋介石的电报,使其坐卧不安,便令信阳“绥靖”公署派兵“进剿”,“绥靖”公署又令商城县长李鹤鸣限期“剿灭红军”。李鹤鸣和县民团大队长王继亚经过一番密谋,决定“先文后武”。这个诡计失败后,他们便派兵“进剿”,结果是溃不成军、逃回县城。
红32 师打败了商城县民团的“进剿”后,商城县官绅地主更是一日数惊,有的跑到信阳、有的跑到南京,请求国民政府派兵“进剿”红军。这时,蒋介石也感到大别山红军势力越来越大,并非地方民团能够对付,适逢他与桂系军阀战争刚刚得胜,内部暂时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局面,于是,他便令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区军阀向鄂豫皖的红军“进剿”。从6 月到10 月连续发动3次“会剿”。
第一次从1929 年6 月26 日开始,由湖北敌独立第4 旅罗霖部的2 个团和夏斗寅的第13 师补充团,河南李克邦的暂编第2 旅和光山反动红枪会数千人向鄂豫皖红军“会剿”。当时,红军兵力与敌相比非常薄弱,武器装备也很简陋,弹药十分缺乏,但红军与人民群众和地方赤卫军同仇敌慨、同心协力,采取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避实击虚等战术,不断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特别是地方赤卫军采取“封锁消息,断敌粮道,打击敌人小股部队,入晚则土炮轰鸣,呐喊四起,彻夜不绝,敌军食不饱,睡不宁,疲困不堪,不两日即黯然退走”。
第二次从1929 年8 月上旬开始,由鄂、豫两省夏斗寅、李克邦各一部和皖西敌56 师1 个营,共同对鄂豫皖红军进行“会剿”。
敌人这次“会剿”的部署是:第一步,由夏斗寅的第13 师3 个旅分两路,由南向北、由西向东进攻;河南军阀李克邦部和商城民团顾敬之部,由北向南堵截;皖西敌56 师1 个营由东向西配合行动,企图四面包围、分进合击消灭红军主力。第二步,组织地方反动武装配合,分区清乡、逐户盘查,铲除农民协会、胁迫群众自首,彻底摧毁鄂豫皖红军和根据地。8 月10 日,夏斗寅的13师39 旅及其补充团,在麻城、罗田民团配合下,分别由松子关、长岭关、铜锣关向红32 师进攻。红32 师和地方赤卫军,在麻王冲、吴家店、佛堂坳、南溪、汤家汇、火炮岭等地,利用山熟、路熟、人熟等有利条件英勇抗击,歼敌补充团一部,缴枪50 多支、子弹3000 多发。16 日,皖西敌56 师1 个营向南溪猛扑,李克邦、顾敬之部亦由北向南攻来,妄图和夏斗寅39 旅将红32 师包围于南溪、大埠口、葛藤山一带进行歼灭。红32 师和赤卫军奋起抗击。但由于敌人兵力集中、装备好、子弹充足,红军和赤卫军难以取胜,而且这么多敌人在根据地作战,也会让群众受到巨大损失和牺牲。于是,商城县委和红32 师党委决定由詹谷堂等率领地方赤卫军坚持斗争,红32 师向外线转移,将敌人引出根据地,再寻机歼敌。
金寨县烈士纪念馆
敌人在根据地找不到红军作战,就拼命摧残人民群众。但是,敌人的大屠杀并没有吓倒商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他们采取坚壁清野的办法,对付敌人的“清乡”、抢掠;采取小股游击的办法,打击分散之敌;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疲劳敌人、调动敌人,寻机打击敌人;采取白天化装杀民团走狗,夜间“摸瓜”杀土豪劣绅。敌人对这些活动,毫无办法。最后连口粮都成了问题。
红32 师跳出根据地后,在麻城北部的八字门楼与徐向前领导的红31师汇合,配合当地农民赤卫军,开展游击战,歼灭了很多敌人小股部队和地方民团,在围歼敌新集据点时,连打了4 天,虽未攻下,但消灭了敌人很多有生力量。进攻商南的敌人发现红军主力在新集,便迅速向新集扑去,可我围攻部队早已撤出,敌人又一次扑了空。9 月下旬,进犯之敌便各自退回,嚣张一时的“会剿”又宣告破产。
第三次从1929 年l0 月初开始,以河南信阳之敌徐源泉第48 师和湖北夏斗寅第13 师为主力,对鄂豫根据地进行“会剿”。这次“会剿”先天不足:一是前两次“会剿”均遭失败,敌人士气低落;二是蒋、冯、阎中原大战已经开始,作为蒋、冯仆从的徐、夏军阀不得不随时听其主子调遣。徐源泉的兵力进入根据地没几天,即被蒋介石调往信阳参加中原大战。夏斗寅的一个团进入根据地后,即遭到红军和赤卫队的迎头痛击。这个“围剿”红军的老牌军阀在前两次“围剿”都吃了大亏,这次一开始又出师不利。他见徐源泉的兵力回调,生怕自己当了“替死鬼”,于是也溜回湖北去了。“会剿”胎死腹中、不战而败。